竇桂梅:
未來學校的重要特點是基于兒童開放——開放式學習,個性化學習的重要組織基地。努力把一切未來,變成美好事物的集散地,努力讓一切的兒童在保持其天資與性情的基礎上,適性揚才,調動與發展兒童內生機制,在這里形成健全人格、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能夠適應并引領未來的全面發展而又彰顯獨特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未來之人。
2018年,我寫過一篇《塑造面向未來的教育》。文中談到,面對未來教育,學校要有新作為,結合國家要求及國際視野,從價值觀塑造、兒童個性呵護、新技術撬動教學等方面推動學校變革。今日再談未來學校,我想一定離不開前面這幾點,但這幾點的落腳點最終還要體現在未來“什么樣”上。
未來學校究竟是什么樣?我的眼前浮現了這樣兩個場景。
一個場景是改革開放前,小學我在低矮的草房里上課。上午臨聘老師給我們講課,下午帶我們到田間“抓革命、促生產”。沒有人關注個體的“我”和童年的“我們”究竟該怎樣成長。勤奮的爸爸和會講故事的媽媽,以及對我們經常講“憶苦思甜”的老大爺,好像填補了小學的“知識”。也許童年的田野小河與大山森林的陪伴,給了我生命清新的氧吧,過濾了一些雜質,葆有了對世界神秘的想象和生命的原動力。我一直以我的童年為傲,因為我的童年充滿了好奇與想象,我一直憧憬著山那邊還有什么,那個未來的“我”什么樣。即便如此,我童年的未來想象也就是女戰士或是女教師……有確定性,沒有更多可能性。我感覺,童年的視域就是你的視野,就會影響你的“視界”。
另一個場景是2019年,清華附小六年級396位畢業生的畢業試卷有一道“2049年的你”的題目。同學們有的想成為學者,有的想成為運動員,成為教師、插花家、動物馴養員、程序設計員,還有幾十位同學不確定,因為他們說未來還不確定。從這一屆成志夢想的多元中,我發現,既有我們學校辦學理念的體現,也有個體獨特的創新夢想,既有時代弄潮兒的擔當,也有普通人默默支撐的背影。“成為華為海思的員工”——這是六年級的來欣瀅在畢業試卷上寫下的人生規劃。她知道,海思公司,孤獨地走上了科技史上最為悲壯的長征。來欣瀅有這樣的夢想,正是成志教育理想與抱負、意志與品質、實踐與行動的強大感召,讓她看見了未來的自己。
這兩幕場景,我印象深刻。生活在校園中的他們,和我一樣有確定性,把夢想種子播撒在生命土壤中,對自己負責,但他們比我更心懷高遠、志向遠大。令我敬佩的是,我的夢想就是成為我看見的大人的樣子,而他們的夢想有更多的可能性,超越了自己的視野,超越了當下的“看得見”。我特別欣賞夢想不確定的幾十位同學。不確定,并不是沒有理想,而是充滿期待與遐想——未來還有我們不知道的職業或事業呢!令我沉思的是,在充滿豐富挑戰和多種困難的未來,今天的兒童一定會遭遇比我童年更多的難題和麻煩,眼前的選擇似乎繁花似錦,但如何不忘初心,清醒理性,讓夢想緊貼地面行走,可能才是最大的人生課題。
改革開放的中國未來必將更開放。社會在變,兒童自然也在變,所以學校必須與時俱進。如果學校重復我當年,是可怕與可悲的。所以,今天的學校必須給兒童裝上豐富的憧憬與持續發展的動能。你給兒童怎樣的價值觀,他們未來的方向就不會輕易拐彎;你給兒童怎樣的堅毅,他們的品格就經得起歲月摔打越發光亮。
不過,即便你給了這些,未來還是不可預測的,會超越我們的想象和預期。所以,此刻,讓我們放下腳步,靜靜想想,把學校的功能放在更大的空間范圍里去考量,試著把未來當作一個正方體或一個球,從上下、左右、前后多個維度試著去思考。
向上看,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這是我國第一個以教育現代化為主題的中長期戰略規劃,是新時代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綱領性文件。它從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國家現代化全局出發,面向未來描繪了教育發展的圖景,系統勾畫了我國教育現代化的戰略愿景。規劃中強調,教育要有面向未來的前瞻性和現代性,要有更高遠的歷史站位,更寬廣的國際視野,更深邃的戰略眼光。
往后看,過去的100年、200年、300年、400年——教育家夸美紐斯寫了《大教學論》,提出“把一切的知識教給一切的人”。
往前看,未來的5年、10年、15年、25年,一直看到2049,甚至更遠……
向下看,是我們的基礎。400年的教育方式我們改了多少?而今互聯網帶來的是你原來的教育方法解決不了的問題,原來的社會需求已被現在的技術發展超越。所以我們必須調整與改變。
再往左右看,從國內和國際的對比看,可以說,教育領域的競爭是一場沒有硝煙的人才競賽;從教育社會功能的角度去看,世界不同民族文化間有合作也有競爭,這種競爭中國教育躲不開。我們要培養出在世界上能夠支撐教育強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的人才,才能在全社會起到引領作用。這就要求教育要具備全球視野,及時借鑒世界各國的先進經驗。
或許,指向未來,要把“把一切的知識教給一切的人”改變為“把一切的未來交給一切的人”。一切的人都走向一切的未來,才能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時代與科技發展的迫切需要中,超越過去基本教育范式,走向能適應和創造未來的學校和教育。
這便讓我想到了清華附小的成志教育——“讓兒童站立學校正中央”。每一個都重要,每一個都是自己學習成志的主人。兒童能立足學校,就能立足社會,立足未來。這就是基于人的教育,基于人的志向,走向未來的“為聰慧與高尚”的教育。而這一定是從知識本位轉向了人本位。以“志”引領兒童發展,作為其必備品格的統領、關鍵能力的撬動,前后上下甚至左右推進——例如縱向貫通,構筑符合兒童身心規律的“啟程-知行-修遠”學段三進階;橫向聯動,構建學科和活動育人的“1+X課程”;縱橫整合,組建以經典閱讀與成志人物為軸線的主題課程群的實踐路徑。最后通過學校過程性數據診斷,以及關鍵事件歸因考量學校自身教育的社會貢獻與未來資本。
寫到這里,關于未來學校的樣子,似乎有一點模糊的影像。有一點可以肯定,未來學校的重要特點是基于兒童開放——開放式學習、個性化學習的重要組織基地,也就是說,無論未來時光怎樣拉長,我堅信,清華附小不變的,是努力把一切未來變成美好事物的集散地,努力讓一切的兒童在保持其天資與性情的基礎上,適性揚才,調動與發展兒童內生機制,在這里形成健全人格、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能夠適應并引領未來的全面發展而又彰顯獨特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未來之人。
這就是在不確定的未來,清華附小或是更多學校教育使命的確定性。我們可能無法從細節上描述未來學校的樣子,那些將在未來一一呈現的物理的空間、技術條件等等,那些變化會超出我們今天的視野,但我們所實踐的成志教育,在歷史的磨礪和時光的雕刻中,只為了一個目的而來,那就是為了更美好的中國。
這是學校在過去百余年的歷史中日益清晰的主線。而我們也將是這綿延向未來的鏈條上的一環。這是我們未來學校的歸屬,我們“剛毅堅卓”,我們“立人為本、成志于學”,我們“為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基”,都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人生,而是為了腳下這片生養我們的土地,為了生息在這片土地上人民的福祉。我們愿意用這句話來概括我們的愿望:成志教育,為了更美好的中國。我們期待把這句話鐫刻到孩子的內心,讓他們無論選擇怎樣的未來、怎樣的人生,都有一個風雨都無法撼動的基石。這將時刻塑造著孩子的格局與視野。
“立人為本,成志于學。”清華附小在過去100年里,努力培育自己寬廣的國際視野和深邃的戰略眼光,在未來的時空里,附小人應該具有更高遠的目標,設計自己的戰略規劃,做好自己在中國基礎教育、在世界教育中的新定位。
昨夜還沒過去,明天早就到來。兒童在他們的生活探索中,向我們展示出生活里那些豐沛的希望和多姿多彩的可能性,以及生活必將更加美好的愿景。于是,未來不僅僅是一切的老師帶領一切的兒童憧憬地方,更是我們要為之奮斗一切、接受一切挑戰,使之朝向一切美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