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歡:
我理想中的未來小學,是一個志在家國、學無邊界的孩子生命成長主場。“志在家國”是未來小學理念形態的鮮明體現,“學無邊界”是未來小學實踐形態的重要表征。未來小學尤其要關注課程實施中的成長可能性,不讓課程的局限禁錮成長的無限,而讓課程的無限拓展生命的可能。
教育關乎未來。未來,是教育的價值指向,也是教育的邏輯基點。在夢開始的地方,小學教育的未來尤其令人憧憬。未來小學什么樣?我理想中的未來小學,是一個志在家國、學無邊界的孩子生命成長主場。
當今,以AI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興起,以前所未有的廣度、深度和速度改變著世界、改變著教育。小學教育的辦學形態、管理架構、課程體系、課堂模式、資源布設等被不斷地重新認識、重新定義。但是,教育的本質沒有改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更加明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價值指向更加堅定。也就是說,未來小學體現育人指向的理念形態會更加集中鮮明,體現育人方式的實踐形態會更加靈活泛在。
基于史家教育集團的辦學探索,我們認為,教育即成長。教育就是給予學生“成”的力量、尊重學生“長”的過程。“成”的力量源自立德要求,“長”的過程基于樹人規律。小學教育立德樹人,就是要在全方位、多要素、長鏈條的家國情懷教育中給學生成長無限可能。而未來小學要不斷創生成長的無限可能,就要突破固有邊界,集納創新因子,將成長的內涵投射到學生生命本體上,基于個體自然屬性,對其意義屬性、價值屬性和文化屬性逐步建構,不斷展開,進而有效地促進具有家國情懷的生命群體的自主和諧發展。
“志在家國”是未來小學理念形態的鮮明體現
國外STEAM教育重視從各個角度培養學生,我國教育強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與國外不同的是,在全方位育人的基礎上,我們尤其重視給知識以靈魂、給品德以力量,特別凸顯貫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家國擔當。在未來的小學教育中,家國情懷教育將會得到進一步強化。
家國情懷培育是學生價值觀生長的精神土壤。在中華文明的價值譜系中,歷來講究家國情懷,強調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為基礎,以治國平天下為旨歸。家國情懷是植根于中國人血脈之中的文化傳承,是中國人特有的社會價值邏輯。未來小學將以家國情懷培育為價值原點,不斷生發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育人價值體系。
家國情懷培育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地的重要方式。立德為先,樹人為本。立德樹人,正是要通過立大德來樹新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家國情懷”的繼承和創新。未來小學將尤其重視以家國情懷培育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家國情懷培育是青少年立志筑夢的寬厚基石。家國情懷從情出發,以情致懷,既是愛家愛國的真情實感,又是不止于家、不止于國的寬闊胸懷;既體現為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又彰顯為對世界的接納與包容。未來小學將以家國情懷為底蘊,激活人的內在動力,真正促進核心素養構架下的全人發展。
家國情懷培育是推進教育創新改革的關鍵抓手。家國情懷培育是基于學生成長的身心發展規律、認知發展規律和社會性發展規律的系統工程。未來小學將通過家國情懷培育而持續豐富教育內容,不斷變革教育方式,開闊教育視野,繼而形成推進教育改革的特色路徑。
在史家教育集團,我們以辦學實踐回答“培養什么人”這個教育的首要問題,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全過程,并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追求,著力推進放眼未來的“以家國情懷為底蘊的系統育人實踐”。為此,對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次,我們著力培養學生的“為民德”“為人德”和“立身德”。“為民德”指向熱愛祖國,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為人德”指向關心社會,發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立身德”指向完善個人,塑造“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個人。
在史家教育中,“三德”解決了“立什么德,樹什么人,怎樣立德,怎樣樹人”的問題,從而確保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真正落到實處。與此同時,“三德”貫通了人的類性、群體性和個體性的發展,成為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史家教育中的和諧體現。而這種教育理念上的深層和諧,本質上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在貫通起來,從而把史家和諧發展觀念導向更高層次的家國情懷。與此同時,我們將一位位學生視為一顆顆具有家國情懷基因的種子,為他們提供良好的成長要素和育人環境,使他們盡可能充滿活力、千姿百態而又具有共同的家國信念。由此而形成的“種子計劃”戰略,以史家人的精神基因——“家國情懷”為起點,以和諧教育為載體,以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和諧發展的人”為目標,致力于育人要素的內部突破和外部打破,為每一粒種子的生長內蘊優質的教育生態。史家和諧教育體系猶如一粒鮮活飽滿的種子,深深植根于每一個孩子的幼小心靈中,伴其一生,惠其一生。
一顆種子可以綿延萬代、連疆千里;一個孩子可以格致誠正、修齊治平。我們認為,種子的力量就是成長的力量、家國的力量、未來的力量。在未來小學的理念形態中,最鮮明的一點就是把孩子的成長與家國命運緊密結合起來,讓孩子從小立志為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學習。唯其如此,孩子長大后回首夢開始的地方,才能清晰地記得童蒙時期播下種子的初心,真切地感受到這一粒種子所孕育的無限可能與無窮能量,以及所生發的無盡夢想。
“學無邊界”是未來小學實踐形態的重要表征
教育面向的是不斷拓展成長可能性的未來世界。未來小學必須努力突破各種育人要素的固有邊界,按照孩子成才的現實需求形成新的能力單元,并使之以更加靈活的方式發生聚變,才能萌茁并迸發出種子生長的巨大能量。
陶西平先生在談及未來學校七個共同特點時提到,未來的學校形態應該更加開放,在空間上,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學校的圍墻被打破,逐步實現各類教育資源的共享,學習場所更加多元;在時間上,固定的學習時間表會被打破,學習時間更加自主,學習者會打破學籍和年齡的限制,朝著終生學習的方向前進。我理解,未來小學將在無邊界教育中進一步突破時空界限,從而確立融合創新的育人內核,為孩子創拓生命成長主場。總而言之,未來小學將進一步突破傳統教育的方法、方式、方向,突破條線育人、符號學習、單向成長的邊界,給成長無限可能,尤其要關注課程實施中的成長可能性,不讓課程的局限禁錮成長的無限,而讓課程的無限拓展生命的可能。
突破條線育人的邊界,即未來小學的育人品質源于“統整育人要素”。也就是說,未來小學將在育人實踐中努力打破過細的學科劃分,打破界限分明的學段設置,打破教育和教學兩條線的現狀,著力優化育人品質。
突破符號學習的邊界,即未來小學的育人品質源于“連接書本生活”。也就是說,未來小學將在育人實踐中努力跳出書本知識學習的界限,加強學科教學內容與社會、自然的聯系,校內校外相融合,線上線下相結合,著力優化育人品質。
突破單向成長的邊界,即未來小學的育人品質源于“提供多樣選擇”。也就是說,未來小學將在育人實踐中努力由學科導向向學生導向轉變,為學生提供多樣的發展機會,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權利,著力優化育人品質。
在史家教育集團,我們努力突破各種育人要素的時間、空間、成長、人際、專業領域等邊界,按照家國情懷教育的內在需要形成無邊界課程體系,形成了“給成長無限可能”的課程理念,形成了包括核心課程、綜合課程、拓展課程的“兩級三層”架構,形成了“服務學習”“博悟學習”“創·智匯學習”“健康工程”等綜合課程群,形成了“跨學段同建、多學科共育”的實施機制,形成了“家校聯動、校社合作”的資源體系,形成了“教材成系列、專著成規模”的史家文庫。
“服務學習”將服務與學習緊密結合,倡導在學習中服務、在服務中學習。課程聚合家庭社會,融合教育教學,契合學思知行,創設“發現→計劃→行動→反思→分享”環節,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在幼小心靈中播下家國情懷的種子。
“博悟學習”旨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讓學生走進國家博物館與客觀世界、與他人、與自我進行對話,挖掘中國人千載傳承的美德,探索館藏文物涵蘊的藝術之美、精神之美和行為之美,在深度審美中聚焦與古人、今人、未來人和諧對話的價值主題,進而實現從“博悟”到“博悟厚德”的價值觀建構過程。
“創·智匯學習”引導學生從日常學習生活、社會生活或與大自然接觸中發現真實問題,設置“創意孵化→團隊建立→需求調研→產品設計→推廣策劃→產品發布→創意復盤”環節,讓學生層遞展開基于問題、項目與設計的真實學習,鼓勵學生綜合運用各科知識分析并解決現實問題,進而創制“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自造品”,整體培養學生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
“健康工程”著眼學生體質提升、心理健康、近視預防、肥胖干預、個性培養,變單純肢體運動為全面身心活動,變單調體育課堂為豐富社會實踐,變單向學校視線為廣闊環球視野,制定階梯式育人路徑,通過基礎、興趣、選擇、提升、拓展達到人格基因初養成。
無邊界學習讓個個學生、顆顆種子在精彩的課程時空中飛揚無界、成長無限。我們認為,無邊界學習的實質是由學科立標向成長立軸轉變,為孩子提供自主發展的生命場域。在未來小學的實踐形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育人要素是多向融通的。唯其如此,學生生命成長才能從個體性、群體性躍升至人的類性發展,從而由一個個外在環繞的教育場景一步步抵達家國情懷的精神內核。
筑夢教育未來,厚植家國情懷。基于新時代辦學內涵的不斷深化,伴隨新技術教育影響的持續擴大,未來小學的育人新樣態已然在其理念形態與實踐形態的互契互構中撲面而來。我們暢想,未來小學將是這樣一個生機勃發的成長天地——
學校,因擁有擔當而創造教育未來。
教師,因熱愛學生而擁抱世界未來。
學生,因全面發展而闊步人類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