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蓓:
未來學校不是重新建造一所新學校,而是在已有基礎上的整合與創新。未來學校建設是因時而生,順勢而為的;是扎根本校,面向未來的;是立足本真,樸實作為的;是翻轉思想,轉變形態的;是各有特點,各具特色的。
那是共生共長、共創共建的四個年頭,那是有很多故事與情節的豐滿時光。未來是什么?未來學校是什么?為什么要建未來學校?本來又是什么?這些話語時時叩問著我。未來學校建設,既是時代發展的應然之需,又是學校發展的水到渠成;既有接手學校的機緣巧合,又有高位發展瓶頸的突破之急……我們為著本來建未來,向著本真奔未來。循著這樣的路徑,我們開始了未來學校的建設之路。
認識未來,從“個體”到“學校”
誰是未來學校建設的主力軍?是老師們。但詞典中并沒有對“未來教師”做出明確的定義,因為世界處于變化之中。在行政早課上我進行了概念眾籌,期望用這樣的方式來敦促老師們關注未來的教師,于是有了實小版本的“未來教師”解讀:
未來教師應該更加關注學生個體需求與成長,關注情感體驗與溝通,關注成長定位與規劃,關注心靈感召與對話,做不可替代的師者。
未來教師職業將發生功能性改變,教師已有的專業領域可能被分化或覆蓋,教師的知識結構應該更加多元,接受并主動適應跨界學習、學科融合等,做復合型師者。
未來教師應成為善于擁抱技術的“智能協作師”,讀懂學生的“分析師”,課程研發與重組的“設計師”,聯結世界構建世界的“策劃師”,做學生中心的師者。
未來教師應主動學習,敏銳洞察,善于創新,敢于挑戰,做與時俱進的師者。
未來教師應有正確的育人理念和師德修養,仁者之心,甘于奉獻,專業敬業,做心中有愛的師者。
這樣的教師也不是一般的方法可以煉成的。未來,全景的學校校本研修模式將變成由“教師發展學校”領銜,由學校教師共創,面向未來的一種新型教研方式。它以學生為中心,前置專業規劃,厚植教學常規,架構以學科為中心的深度研究,以學科整合為重心的跨界研究,以模糊邊界,項目、問題為核心的無邊界課堂研究,力圖從關注全體、呈現全程、照顧全面立體多維的方式進行校本研修,以適應時代變革,著眼學生未來,培養未來教師。
因此,未來學校一定是更加自由、民主、包容與開放,作為管理者更要學會做好減法:把自主自治的權利真正意義上還給老師,讓他們參與學校管理,自主定制發展菜單,讓他們感受當家作主的真實。當管理日益扁平,上下級關系日趨模糊,更多以社群或團隊或項目來推動建設時,學校就更具有未來的氣息與味道,更加符合未來發展的期望。每一個人都是管理與發展的主體;當行政學會示弱隱退之后,教師自然而然就處于C位,他們認同學校文化,學習先進教育教學理念,自主進行課程研發與課堂變革,自主管理自己,共同把學校建成一個自治自理的社群學校。
立足未來,從“理念”到“空間”
成都市實驗小學是個有著厚重歷史與傳承的學校,她不刻意創新也不隨意做事,而是遵循規律,水到渠成,自然天成。越是底蘊深厚、身處高位的學校,想要找到進一步發展的空間越難。2015年5月,學校成為“成都市未來學校建設”項目學校,我似乎一下看到了突破發展瓶頸的切入點,義無反顧地帶領全校師生跨入一個不熟悉的新領域,迎接新挑戰。
我們立足歷史與現在,全方位考量與思考未來學校建設,確定發展理念和發展策略,制定分步實施計劃,以課題研帶動項目實施,確保項目有條不紊。我們將目光聚焦在學校校園重構之上:擴容學校,打開圍墻,穿越時空。未來學校建設是因時而生,順勢而為;是扎根本校,面向未來;是立足本真,樸實作為;是翻轉思想,轉變形態;是各有特點,各具特色。但學校百年歷史文化中提煉出的“雅教育”是未來學校建設不變的DNA?;诖耍瑢嵭〉奈磥韺W校建設有了這樣的核心理念:核心價值——守正、尚勤、崇禮、求活;辦學目標——未來學校、小學大雅;育人目標——養堂堂君子,育積極公民;辦學策略——以雅育雅,自主發展;校訓——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懇懇做事。
我們認為,未來學校應該具備3L功能:學習探索(Learning)、玩耍游戲(Leisure)、生活體驗(Life)。它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性化、多樣態與可選擇的場所;是以兒童天性回歸為中心的,讓兒童成為兒童的場所;是以人為中心,讓學習者懂生活、會生活的生活教育場所。因此,在未來學校建設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循著本來,腳踏實地。首先,我們“打開”學校。成都實小的周邊一公里范圍內場館眾多,有四川省圖書館、四川省科技館、四川省美術館、成都市博物館等,我們與他們建立了協作關系,把實小打造成一所場館式學校。其次,把實小嵌入大學。我們與西華師范大學合作,聯合開發和實施“培養卓越全科教師項目”,項目學生定期到實小進行實地學習,實小優秀教師則成為他們的導師;與成都中醫藥大學合作,共同研發基于中醫文化的學生大健康中心;與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合作,合作開發“非遺課程”。此外,我們在麓湖創建“自然學?!保邪l了“雅麓課程”系列。同時,我們還與四川省民族地區、成都市遠郊縣(市)、綿陽市、樂山市、達州市、南充市、廣元市和貴州省、甘肅省、青海省共141所小學的1318個班級建立了協作辦學關系。
未來,萬物互聯,大數據管理讓工作和學習更加精準與個性化。未來學校建設必須要適應這個趨勢,為此,我們還開發使用了學校的智能管理“雅園APP”。學校APP的1.0版本研發于2015年8月,內含新生入學、學校菜譜、問卷系統、校產管理、班級評比等,之后我們又先后開發了學校校產管理、物品申領、請假、調課、功能室預約、教師發展成果及發展處方、學生班級評比等功能,事項流程化、電子化,方便管理的同時也在后臺儲存了相應的數據,為學校管理決策提供了有效的數據分析與判斷,減少了以經驗為主的感性管理。同時,為學生定向定制服務,實行個性化教學,滿足學生個性要求,打下了堅實基礎。
著眼未來,從“問題”到“課程”
接管學校時正逢新學期開學,此時學校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更有效地跟新生家長進行溝通與交流。為了讓家長參與班級管理,有機會體驗學校教學與生活,在參與的過程中完成家校的有效配合,我們研發了“家校課程”。我們以拓寬學生視野為課程取向,由教師、家長、學生根據班本資源和學生需求,圍繞一個主題展開研發。無課程內容限制,無時空局限,無考試束縛,無學科界限,形成最自然的教育形態。但與傳統的家長進課堂有著本質的區別,它有課程綱要,有目標、有主題,有專門的課時,有具體安排及評價反饋等。一個主題多個特色構成了一年級“家校課程”的特點,重過程體驗與以展代評也成為該課程的核心。
輕松愉快的學習形式,消除剛入學孩子對學校的陌生感,適應了新的學習生活,而家長親身體驗課程選題、課件制作、材料準備、課堂授課等教學環節,體會到老師們的不易;豐富的家長資源使校外教育得到延伸。家長資源的廣泛性、多樣性、可選擇性,既豐富了學校課堂,又培養了孩子的學習興趣、開闊了視野。
建未來學校,就是將世界變成學生的教材,讓學生有國際視野、家國情懷、綜合素養,為未來美好生活做好充足準備。“家校課程”的研發激活了學校課程研發的因子,更多的老師參與到課程研發中來?!靶u課程”“節氣課程”“節日課程”“讀成記”“智聯課程”“無人機課程”“3D課程”VR課程等等由一個人主研到一群人參與課程研發,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課程研發中心”也應運而生。
2017年,“自然學?!甭涞芈春_@是我們尋找的“18畝+生態校園”的另一個場所。一群有教育夢想與理想的人坐在了一起,實小的“小學生大課程”與麓湖的“小學校大教育”激情碰撞,情懷共鳴。用課程連接生活與自然,為城市學校的孩子鏈接一所“自然學?!?,開發一組“自然課程”。實體學校與自然學校的疊加讓我們看見了未來學校的模樣——多元、多樣、多維,開放、共享、共建;自然、生態、智能。社會即學校,世界即教材。這樣的迭加讓已有的固化的學校形態發生了悄然的變化,師生的教育觀念隨之改變:實體學校與自然學校的疊加,虛擬學校與實體學校的并存,小學與大學的合作,學校的邊界不斷被打破與重構、擴大與擴充,學校的定義也被重新書寫。
成都實小已有百年的歷史,百年歷史的背后是深厚的歷史積淀。歷史在發展,未來已來,今天,我們本著教育的本來去建設教育的未來。我們期待把最好的世界交給孩子,把世界的最好還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