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東
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是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重大舉措。長期以來,質量監測主要采用抽樣的方式進行監測。但樣本學校結構和抽樣學生的數量及其代表性的不足,影響了監測的信度和效度。教育大數據是區域和學校教育發展的新型競爭力,是教育發展的“新能源”。采取學校學生全測,有利于建立區域性完整的監測數據體系,有利于監測數據全面挖掘和深度挖掘,有利于做全面的、精細化、專題化調查研究。學校學生全測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建立多層次、多維度、多功能的區域教育質量監測數據體系
采取抽樣方式,地市級教育質量監測數據體系只有地市和區縣兩層,有了全測數據可以建立包含地市、區縣、學區、學校和班級的多層次數據體系,其信度效度明顯優越于傳統監測的兩層數據體系。
我們的多維度數據體系中包含了學生維度、教師維度、校長維度、家長維度等。學生維度包含了學業成績、品德行為、興趣愛好、運動健康和學業負擔等綜合素質評價指標,教師維度包含了教學方式、師生關系、職業認同感等指標,校長維度包含了辦學理念、課程領導力、教學常規管理和考試評價等指標,家長維度包含了家長參與、親子關系、家長滿意度等指標。這些指標除了學科測評數據外,還有學生問卷、教師問卷、校長問卷和家長問卷等一系列數據,數據之間可以相互印證,不僅信度效度、可靠性很大,而且可以做相關分析、聚類分析、回歸分析等。
多功能數據體系還包含導向功能、評估功能、診斷功能和調研功能。導向功能包含測評內容和測評指標的導向功能,以便發揮質量監測新的指揮棒功能,引導學校和教師把教育教學目標指向核心素養和四個關鍵能力。評估功能主要是利用監測指標評估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如負擔指數、師生關系指數、學校認同感指數等,督促學校建立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診斷功能主要是利用全面的監測數據做精細化診斷,發現區域和學校的優勢與不足,以便科學有效地改進教育教學,完善教育教學政策和管理。調研功能主要是利用監測數據做一些本土的專項專題研究,例如民辦民工子弟學校教育現狀研究、鄉村小規模學校留守兒童教育現狀與影響因素研究。采取抽樣方式,導向功能和評估功能較強;采取全測,可以凸顯診斷功能和調研功能。
讓每一所學校都擁有全面的健康體檢圖譜
采取學校抽樣監測,絕大部分學校沒有參與質量監測,沒有拿到全面健康體檢圖譜,不利于所有學校開展個性化改進教育教學。有了學生全測,可以形成學校層面、班級層面、學科層面的各種數據,學校和教師不僅可以研究本校、本班、本學科的學生學業成績,還可以研究品德行為、運動健康、興趣愛好、同伴交往,認知能力、學習動力、學習策略,學業負擔、作業負擔,教師教學方式、師生關系,教師滿意度、學校管理,家長參與、親子關系等指數。這些全息數據圖譜,有利于學校基于數據驅動開展教科研活動,改進教育教學管理,有利于教師基于本班學生的實際問題改進教育教學;還可以生成教師和學生的個性化數據報告,為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個性發展提供數據分析。它是學校發展的新型競爭力,是學校教育教學改進的重要依據。
做好不同學生群體的學業負擔專題調研
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已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監控學生學業負擔是教育質量監測不可缺少的指標,通常涉及學生作業負擔、考試負擔、睡眠時間、校內補課、校外補課、學習壓力等內容。研究對象如果基于縣區兩個整體,就會失之于宏觀。基于全測數據,不僅僅可以研究地市和區縣兩個層面學生的負擔情況,還可以分析到學校層面,教育行政部門可以直接評估不同學校、不同學科的學業負擔情況,對學業高負擔的學校進行批評問責,避免減負“一刀切”現象。而從學校層面來說,基于全測數據,學校可以對不同性別的學生、不同學業成績的學生、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做精細研究,了解不同類型學生的負擔情況和過重負擔的緣由,讓減負行為更有針對性和科學性。
做好不同類型學生群體的專題研究
研究學生可以按性別做男女生的比較研究,研究他們各自的優勢與不足,引導學校和教師既平等對待男女學生,又關注他們的差異;可以按學業成績做不同學業成績學生的差異化研究,研究后進生的不足和優點,引導學校和教師關愛每一個學生,重視后進生的教育教學;還可以做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的專題研究,做抗逆學生和非抗逆學生的比較研究,做流動兒童和非流動兒童的比較研究。
基于本區域和本校的專題數據,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門改進教育教學政策和管理,有利于校長頂層設計課程體系、優化校本課程和校園活動,有利于教師“以學為中心”因材施教;可以發現各區縣、各學區、各學校弱勢學生群體的問題所在,讓教育管理者和教師更加了解不同類型學生群體的特征,從而找到教育教學的切入點,有利于開展科學有效的幫扶工作;還有利于當地政府完善當地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教育的政策,落實教育方針政策。
做好農村小規模學校等不同類型學校的專項調研
目前,農村學校、小規模學校、留守兒童多數公辦學校、流動兒童多數學校、民辦民工子弟學校等薄弱學校是義務教育階段的短板,是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所在。基于區域教育質量監測,可以為當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研訓部門提供第一手資料,為“實現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決策服務。
我們可以按學校性質將學校分為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再將公辦學校細分為留守兒童占多數的公辦學校、流動兒童占多數的公辦學校、完全本籍兒童的公辦學校、流動兒童和本籍兒童混合的公辦學校,將民辦學校細分為民辦民工子弟學校和非民工子弟學校,重點研究民辦民工子弟學校、留守兒童多數的公辦學校、流動兒童多數的公辦學校這三類薄弱學校。按辦學規模把學校劃分為小規模、中規模、大規模和超大規模四類,做差異性研究,重點研究小規模學校。還可以按不同地理位置把學校劃分成農村學校、鄉鎮學校、城郊學校和城市學校四類,做四類學校差異性研究,重點研究農村學校和城郊學校。
做好薄弱學校等不同師資群體專題研究
基于這些數據實證調研,有利于區域教育行政部門制定師資管理政策,優化學校師資結構,有利于 “縣管校用”教師聘任工作科學有效地開展。
運用學校全測,可以研究區縣層面校長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教齡結構、性別結構,研究校長的課程領導力、科研能力等水平分布,研究不同類別學校校長的差異性表現,研究不同類型校長對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影響。學校全測,還可以按年齡教齡、職稱、學歷把教師分成不同類別,按教育實際成效、知名度把教師分為一般教師、校級優秀教師、縣區級名師、省市級名師等,研究他們的教學成績、教學方式、師生關系、職業認同感、師訓需求等,以便在區域層面優化教師管理、教師發展性評價和師訓工作。
在這方面,特別要做好農村學校、小規模學校、留守兒童、流動兒童多的公辦學校、民辦民工子弟學校等學校師資群體的專題調研。這些學校的師資是補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教學質量短板的主力軍。
做好流動兒童等不同類型家長群體專題研究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輔相成,家校共育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最佳途徑。研究影響學生學業成績、品德行為、愛好特長等指數的家長方面的主要因素,研究本區域本校家庭教育共性問題,有利于構建良好的家校關系,形成教育的合力。
我們可以按家長學歷、職業、戶籍、經濟條件、婚姻情況,按兒童成績表現、學業負擔、品德行為、興趣愛好、運動健康、同伴關系、師生關系、認知能力,按兒童就讀學校的規模、地理位置、公民辦類型,分別研究本區域本學校不同家長的表現、共性特點、家庭教育及其效應,以便學校引導家長科學、高質量地做好家校共育工作。
總之,采取學校和學生全測方式,可以建立區域多層次、多維度、多功能的數據體系,可以把每一次區域教育質量監測工作做齊全和做到位,發揮質量檢測全面體檢、精細診斷和專題調研功能,高效促進區域義務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