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菊
家風家教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影響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遠遠大于學校教育的作用,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成長指導缺失,學校教育在孩子身上所起的作用有可能被抵消。構建家文化系列班本課程,是解決學生成長規劃指導工作中家庭教育資源缺失的有效途徑。四川省新都一中實驗學校秉承“人皆可以為堯舜”的育人理念和“盛德明理,博學篤行”的校訓,一直堅持把“立德樹人”放在學校工作首位,于2014年開始實施基于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一實學子三年成長計劃”,在學科滲透德育、成長規劃指導課程、成長導師團隊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與實踐。
發揚家文化的力量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專家孫云曉針對當前部分家庭盲目追捧西方教育觀、忽視中國傳統家文化教育資源的現象,在《新的家庭教育觀是什么?》一文中提出,新家庭教育觀必須樹立“新的文化觀”。新的家庭教育觀需要提高我們的文化自信,既強調要吸取外來先進文化,更要繼承并發揚本國優良傳統文化,而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恰恰是“家文化”。從孟母教子到岳母刺字,從顏氏家訓到傅雷家書,從曾子殺彘到諸葛誡子,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下的家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義務教育階段正值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間,家校合作共助孩子健康成長成為當前教育界的重點話題。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隨著時代變遷、西方文化以及當前教育大環境的影響,人們的教育觀念在逐漸發生轉變,中國傳統的家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育人價值漸漸被人們淡化,紛繁復雜的物質世界悄無聲息地腐蝕著我們的文化自信。在立德樹人的教育大背景下,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文化教育資源,是發揮家庭教育作用、提高家庭育兒質量的有效方法。但是每個家庭的文化背景和家長素質參差不齊,如果單純依靠學生家長的力量,重塑優良家風家訓、重拾家文化就有可能成為一句空話。課程是教育棲身的土壤,構建并實施家文化系列班本課程是實現家校合作、整體上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徑。
家校合作課程三位一體
家文化班本課程的實施目的就是要改變目前家校合作中“家長當甩手掌柜、學校對父母教育過多干預”的現象,是以班級為單位,以班主任為組織者、學生為實踐主體、家長積極參與的三位一體式家校合作課程。課程實施目的是整體上提升學生成長規劃指導工作的有效性,其核心目標是促進孩子健康成長。根據課程特點和實施目標,家文化系列班本課程建設應遵循以下原則:
主體性原則。學生是課程實施主體,家長要為學生創造健康成長的環境,教師要在課程中開展形式多樣的成長體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成長的真諦。教師和家長要關注課程實施中學生的主觀感受,給孩子表達意見的權利,通過日記、心得體會和學生訪談了解課程實施的實效性,尊重學生的參與權。
時代性原則。家文化課程實施的內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時代、社會和教育的發展賦予家文化更廣闊的現實意義。國家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優良家風的內容得到極大的擴展。構建家文化班本課程,重塑文化自信,需要我們教會學生正確處理傳承與創新、批判與接受的關系。
個性化原則。每個家庭都是獨一無二的組合體。由于文化背景和發展歷程不同,每個家庭都會擁有獨特的傳統與個性,班主任要有意識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鼓勵并指導家庭科學育兒;在推廣某些固定的教育模式時要尊重不同家庭的傳統和個性。
階梯式原則。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提醒我們在構建與實施家文化班本課程的時候,應該按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年齡認知特點科學安排每個學習階段的課程內容。
篩選符合實際的課程內容
上下五千年,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下的家文化不僅內涵豐富,而且可供選擇的課程資源也是浩如煙海,如何在義務教育階段將家文化系列班本課程有序有效地開展下去?我們可以根據班級學生成長需求和家長群體情況靈活選擇符合實際的課程內容,具體途徑如下:
在家教故事中得到感化。家教故事是對學生有啟迪和教育意義的故事,歷代影響較大的、現實生活中的、班級中的優秀家教故事都可以作為課程資源,讓故事感化學生、豐盈學生的內心世界。利用學校德育行知課、周前教育課時間,舉辦主題征文比賽、演講比賽、手抄報展示,在故事的回放中感悟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做人的道理。
在親子閱讀中共同提升。由家委會或家長導師團確定家文化系列讀本,比如《顏氏家訓》《梁啟超家書》等書目,這些書閃耀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光芒,是一代人傳給下一代人的精神遺言。家文化親子閱讀也是加深父母與孩子情感交流的精神紐帶,利用周末和假期時間,父母和孩子一起閱讀一起交流,孩子在閱讀中獲取成長的精神食糧,家長在閱讀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
在主題活動中感悟。構建家文化系列班本課程,要對家文化所包含的內容進行總結和梳理,根據學生的年齡段和年級段有選擇地開展主題活動課程,按照課程實施主題化的思路推進家文化班本課程的建設,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感悟。
提升家長文化素養
要切實發揮家文化的教育作用, 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家長的家文化素養是課程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接受過教育專業培訓的教師群體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導力量,作為家文化班本課程的組織者——班主任應該通過各種途徑為提高家長教育水平搭建平臺。
充分發揮班主任的引領指導作用。通過家訪、座談、家長會等方式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宣講班本課程實施方案,讓家長知曉課程實施方法和目標內容;分期推薦家文化親子閱讀書目,提高父母育兒理論水平。
組建家長導師團,為課程實施提供智力保障。家長群體中不乏優秀的家長。他們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有服務班級的熱情,有科學的家教經驗,應該充分發揮這部分家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將他們納入家文化班本課程的導師團隊。家長導師團是實現家校合作的高質量人力資源。
典型引路,榜樣示范。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家校合力、課程共生的教育實踐中,必然會涌現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典型案例,這些案例就是引領、提升其他家庭家教水平的榜樣。家委會或家長導師團共同制定評價規則,根據每一期班本課程活動實施中家長的參與度、課程完成效果,評選出“班級最美家庭”“優秀父母”和“書香家庭”等。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家文化系列班本課程,喚醒孩子、家長和教師的斗志,在無言的教育中,孩子們學會艱苦奮斗、勤儉節約、自力更生……那一本本各具特色的家史冊、家規家訓冊和家書集,是孩子們傾聽、收集、整理并提煉的結果,是爺爺奶奶、父母等長輩們言傳身教和孩子共同努力的結果。在多方不懈的堅持下,我們讓家文化班本課程在學生成長規劃指導工作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作者單位:四川省新都一中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歐陽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