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玉
“您上課那么負責,那么用心,那么認真。費盡心思為我們寫打油詩;腿不好,卻仍然站著講課,您是那么用心地想把最好的教給我們。記得一次,看到您騎著自行車從實驗樓前經過,望著您遠去的背影,心里很不是滋味。老師,還有一年我們就畢業了,不知道以后見面的機會還多不多。總之,難忘您為我們講的每一節課,感謝師恩似海!有一首歌《長大后我就成了你》寫道:‘才知道那講臺舉起的是別人,奉獻的是自己。’我想,如果以后我也能走上教師這條路,也要像您一樣……我會時刻謹記您的教誨,為了自己最初的夢想!”這是學生卜燦寫給山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趙蕾教授的一封郵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這份感激,源于趙蕾對學生的無私關愛與良苦用心。學生們對趙蕾在教學中的投入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像這樣感謝師恩的留言多達4萬余字。
她被學生親切地稱為“媽媽”,她被學生奉為心中的女神,她編寫的雙語教材被學生譽為“最珍貴的禮物”,她為學生編寫了60多首知識口訣,她的課堂充滿詩意和笑語,被學生稱為“最精彩的課堂”。她的實驗教學、雙語教材、趣味課堂和公益團隊為高校教學改革帶來一股春風,她的真誠和博愛讓學生如沐春雨,她的奉獻情懷為社會帶去了溫暖和力量。她不愧為高師里的“高師”,榜樣育人的“榜樣”。
雙語教學、雙語教材,盡顯高師風采
2003年,趙蕾博士畢業,帶著一份對教育事業深沉的愛,來到山東師范大學,承擔起了生命科學學院“酶工程”和“發酵工藝學”的主講任務。幾年后,她創立了與理論教學密切對應的兩門綜合性大實驗。
在指導研究生的過程中她發現,學生在本科階段幾乎沒有機會接觸專業英語,這直接導致日后深造時對閱讀英文專業文獻的不適應。為此,2009年,趙蕾放棄中文專業術語標注英文的傳統課件,制作了全英文課件,開始將雙語教學融入專業課教學之中。當時,學校的教師評價體系與雙語教學并沒有直接聯系,開展雙語教學也僅僅是拿普通課時費,讓她義無反顧在這條路上走下去的,就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教育信念。
高校理工科雙語課難教,是不爭的事實。在隨后幾年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的雙語教學中,她發現僅有英文課件遠遠不夠,還應輔以適當的雙語教材作為拓展閱讀。但國內教材大多是全中文或全英文的,并沒有適合專業雙語課堂的教材。“學生翻開全英文教材,通篇都是不認識的單詞,根本看不下去,而且英文原版教材的價格也不易被學生接受。中文教材,學生往往看一眼就束之高閣了,課程結束后課本常常還是新的。”這種現象讓她動了編寫雙語教材的念頭。
2014年底,她決心著手解決長期困擾雙語教學的教材問題。除了日常繁重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之外,她幾乎把所有時間都用在雙語教材的編寫上,沒有節假日,沒有周末,夜以繼日,全心投入。
歷盡艱辛終不悔,蠟炬成灰獻丹心。趙蕾編著的兩本雙語教材分別于2016年6月和2018年2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現已被國內多所高校用作本科生或研究生教材,眾多學生從中得到的收獲與提高是無法用數字來衡量的。每當趙蕾看到學生課本上那密密麻麻的標注,聽到那一句句發自內心的感激時,一種 “累并快樂著”的職業成就感便油然而生。
另辟蹊徑、趣味課堂,成就詩和遠方
雙語教學使高校專業課堂做到了中西合璧,那么,該如何讓相對沉悶的高校理工課更加生動有趣,讓理工科學生感受到人文的熏陶,做到文理相融呢?
近幾年,趙蕾一直努力嘗試和探索將涵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及世界優秀文化的人文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中,創造出民族性、世界性與時代性交相輝映又和諧統一的,既有中國特色又面向世界的,滲透著人文素養的理工科專業教學新方法。
2014年春天,趙蕾因膝關節嚴重水腫去診所針灸。在那段時間里,她開始結合課程知識點編寫知識口訣,迄今共編寫60余首,結合課件串講的英文成語諺語多達100余句,并將詩詞、對聯、音樂、謎語、專業英語的構詞法乃至美德教育滲透其中,有效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真正做到了“開動腦筋細琢磨,多種方式齊混合,枯燥知識輕松得,課堂學習有快樂”。
在講解酶的起源、酶的概念變遷、酶的發展歷史時,趙蕾借《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句式,用一段順口溜作為總結:“細胞不論死活,有酶則靈;有酶不是最終,本質要明;脲酶決定本質,蛋白敲定;核酶不是蛋白,核酸呼應。”專業雙語課不枯燥,還如此妙趣橫生,“酶工程”課讓同學們如沐春風,整堂課掌聲、笑聲不斷。那首俏皮可愛的順口溜“微生物,小小噠,好事壞事都干噠。食品工業要靠它,營養可口美美噠。醫藥工業也靠它,治病救人棒棒噠。食品腐敗就怨它,這些小鬼壞壞噠。換個對象就好啦,分解廢物靠它啦”,更是讓原本乏味無趣的學科知識一下子活靈活現起來。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組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趙蕾在所授課程中開展了由學生創作表演、融專業知識于文藝形式的“課前5分鐘”以及“元旦聯歡會”等活動,每個節目之后她都用包含表演學生姓名的詩詞或對聯作為禮物回饋他們,迄今共計60余副。兩年前,2014級生物技術二班的學生們將一學期的課堂教學情況以及“課前5分鐘”活動寫成了“這樣的大學課堂,你愿意讓孩子來上嗎”,推送到今日頭條,點擊率爆棚,向社會傳遞了正能量。
受趙蕾上課賦詩寫詞的影響,學生們也喜歡上了詩詞。2012級生物技術一班趙鑫在上完“酶工程”課之后,專門寫了一首詞《蝶戀花·寄師》贈予趙蕾:“初識酶課意闌珊,翻閱幾章,天旋地轉。幸得佳師巧指點,記憶詩歌原不難。唯愿吾師身康健,桃李不言,九州看遍。臨別寄詞與師談,感師恩情千百轉。”
公益科普、服務社會,組建志愿團隊
有一種情懷,叫付出;有一種堅持,叫奉獻。為了將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傳授給學生并服務于社會,2018年春節后,趙蕾針對當前師范院校學生缺少課堂實習及社會實踐,而中小學生又渴望科普活動的狀況,組織山東師范大學大學生志愿者成立了“手拉手燭光筑夢科普團”,深入鄉村及周邊小學開展科普助讀活動和科普講座。
“一次科普助讀活動或許不能從源頭上改變什么,但它就像是黑夜里的星光,撕裂了黑色幕布,透出絲絲縷縷的光芒,匯聚在一起便能產生非同凡響的作用。在我看來,科普助讀活動對于孩子們的意義恰如星辰對于黑夜的作用,它告訴孩子們,還有另一個更大的世界等著他們去探索和發現。”趙蕾將每一次公益科普活動都當成一種使命。因此,在完成繁重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之余,她拿出了相當多的精力設計科普選題和內容,夜以繼日地一遍遍修改志愿者的科普課件,一次次指導科普團員的演講,還廣泛聯系服務單位。為了能現場指導志愿者演講,今年3月,在膝關節嚴重疼痛的情況下,趙蕾依然艱難地跟隨志愿者去小學做科普。4月份住院手術期間,也依然心系科普,用手機指導學生,保證了科普活動的正常進行。
迄今為止,科普團志愿者已達50余人,累計打造不同主題的包括生物、生活、節日、節氣的科普講座近40個,在城鄉17所中小學、社區和文化場所開展科普助讀活動100余次,獲益學生4000余人,受到師生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贊揚,預約科普講座供不應求。大學生志愿者在活動中踐行了志愿精神,傳遞了奉獻情懷,并得到多方面的鍛煉,廣大中小學生也從中受益良多,在互助中實現了人才培養的共贏。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在趙蕾和科普團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6月,“手拉手燭光筑夢科普團”榮獲“山東師范大學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和“第五屆互聯網+山東師范大學校賽”一等獎。
幾經磨難、初心不改,師生互敬互愛
溫婉典雅譜春秋,春風化雨育英華。十多年來,除了在教學方面取得的成績,趙蕾在科研和人才培養方面也成績斐然,主持了6項省部級科研和教改課題,在極為簡陋的實驗條件下,帶領20多名研究生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30余篇,指導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論文7次獲評優秀論文,并多次獲得國家和省級獎勵。
不幸的是,近十年來趙蕾一直受病痛困擾,從車禍、膝關節水腫、暈倒摔傷到膝關節手術,各種病痛接踵而來。盡管如此,她“引導學生、培養學生、奉獻愛心、奉獻社會”的初心卻絲毫沒有改變,她說自己要與時間賽跑,在退休前有限的時間里為學生、為社會做更多的事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趙蕾老師在教學中的投入和付出,對學生的關愛和幫助,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和引導,學生們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八年來,除了學生們發來的那些發自肺腑、感人至深的4萬多字的郵件和留言之外,還有學生們親手制作的卡片、畢業離別時送來的畫作、教師節的小禮物、生日時的鮮花、平安夜的蘋果、病中收到的來自全班學生問候的卡片和滿天星……所有這些,給趙蕾帶來了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趙蕾也常常通過各種方式把愛傳遞給學生:“五四”青年節時,為學生們激情演奏鋼琴曲;畢業晚會上不負學生們的熱烈邀請,即興演唱京劇和呂劇;元旦聯歡會上,為學生們演唱英文歌曲……展現了新時代高等院校和諧的師生關系和真摯的師生友誼。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每當回憶起與眾多學生那亦師亦友、情深似海的故事時,趙蕾的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的笑容。2018年,獲評首屆“中國好老師”之后,趙蕾撰寫的《我與“五朵金花”的故事》,又榮獲全國第二屆“好老師之我和學生的故事”征文活動特等獎。“燦爛的牡丹花、美麗的紫羅蘭、嬌艷的海棠花、盛開的月季花、玲瓏的迎春花,她們那美麗燦爛的笑臉和多姿多彩的倩影將永遠烙在我的心中。那些時常浮現在眼前的‘金花’又何止五朵……”
趙蕾說:“有愛心才會用心,用心才能獨具匠心,獨具匠心才能使同學們刻骨銘心 。”短短三句話,濃縮了她的教學經歷,表達了她的教學感悟。用心做教育,用愛寫人生。趙蕾用她那顆赤子之心和奉獻情懷踐行了新時代教師崇高的師德師風,詮釋了“四有好老師”的深刻內涵,譜寫了新時代教師用愛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的動人篇章。這份愛,源于心,源于情,源于趙蕾對教育的一份初心、一生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