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楠 胡書銘
摘要: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指的是大學生發起或者參與的,以利他為內容,以公共利益為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活動具有普通公益活動具有的自愿性、利他性,除此之外還具有和大學生相關的學習型等各種屬性。本文主要從完善教育、整合資源、保障安全和商業模式轉變等方面針對目前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存在的問題進行提出相應的意見,意在推動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持續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建議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公益精神是當代大學生不可缺少的素質,具有公益精神可以使大學生能夠感恩、有愛、互助、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擔負更多的社會使命。在中國扶貧基金會發的《2016年度大學生公益現狀調查報告》指出,目前有超過百分之九十的大學生在校期間參加過職教、捐款、照顧養老院老人等公益活動,但是此類活動也具有其他方面的缺陷。對此,本文提出相關建議。
一、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活動的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公民意識也逐漸覺醒,各式各樣的非政府組織和非盈利組織也如雨后春筍般德不斷涌現。在2008年汶川地震和北京奧運會之后發展尤其快,2011年官方慈善機構公信力下降,人們對于官方慈善機構逐漸失去信任,相反民間公益活動越發蓬勃興起。根據《2015年中國社會組織志愿者調查報告顯示》在各類公益組織中,年齡在20周歲至40周歲,學歷在大專及以上的比例已經超過八成,其中在校大學生占據了相當大的份額。大學生不僅是公益活動的中間力量,也是公益活動中最活躍、最積極、最有生機的群體,大學生的參與讓社會公益活動具有了廣泛的生命力和發展力。
二、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活動的特點
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活動作為社會公益實踐活動首先具有社會公益實踐活動自愿性、利他性的特點,其次大學生作為參加社會公益實踐活動的主體,與其他社會公益實踐活動有一定區別,具有學習性和多方聯動等的特有特點。所謂公益行為,就是人們在自愿自覺的前提條件下,為社會和公共利益做出貢獻,付出無償勞動或者各人財產等的行為。公益行為是人們價值觀的重要提前,當代大學生作為新一代青年人的代表,他們在理想信念和價值觀上有著自己的追求和目標,其中“奉獻”和“慈善”就是重要的代表。
首先,當代大學生社會公益活動是大學生自愿參與的一個善舉,并沒有任何方面的規定或者強制,具有自愿性的特點。
其次,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活動具有利他性,大學生公益實踐活動是不以利己為目的,而是放眼社會,以對社會和公共有好處為目的,意在幫助弱勢群體,奉獻社會。
第三,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活動是社會實踐活動的一種,所謂“實踐”就是學習實踐的意思,主要分為學習和實踐兩部分。學習就是指的大學生在校園學習的各方面知識的過程,而實踐則是將學校學習的各方面知識加以運用,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學習,將學習成果又運用到實踐中,學習和實踐不斷螺旋上升。
最后,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活動具有多方聯動的特點。這里的多方聯動主要指的是學校方面、社會組織、政府組織和民間非營利機構等組織。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活動的發起者一般是學?;蛘咂渌M織,實施的過程各個方面均有參與,并不僅僅是大學生自己組織發起活動和參與活動。
三、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活動的問題和建議
目前,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活動發展年數有限,相關的機制建設不夠健全,資源整合也不夠充分,在奉獻規避和活動效果跟蹤方面也存在一定不足,許多活動都具有臨時性、間斷性等特點。針對上述問題,本文在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提出以下建議:
(一)完善教育,填補空白
公益活動的源頭是發起者自身的思想覺悟和價值觀,習近平主席也曾多次強調當代青年人的教育問題。學生的社會公益活動在大學入學之前也可以開展,在九年義務教育中,思想道德修養和政治在相關方面也有提及,但是沒有形成系統的教育。讓學生從小領會公益精神的真諦,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讓他們有自己的思考,才能夠從源頭保障社會公益活動的開展,才能夠讓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活動持續發展,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二)多方合作,資源整合
由于大學生社會公益活動具有多方聯動的特點,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整合各方固有的資源,對大學生社會公益活動有著至關重要的積極意義。資源是大學生社會公益活動至關重要的前提,只有擁有相關資源,大學生公益活動才能正常開展和收獲良好效果。公益活動都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這就需要政府和相關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給予支持,校方發揮主動性調度各方,保證活動的正常開展。組織方和學生也要發揮自己的作用,配合政府和校方,發揮主觀能動性。
(三)規避風險,保證安全
由于學生未踏入社會,他們在活動期間的人身安全就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當今全球化時代,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因素和奉獻危機的時代,奉獻已滲入當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奉獻社會成為全球化時代的重要表征。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活動首先要保證大學生的人身安全,為此,學?;蛘呋顒又鬓k方應該牽頭為參加活動的大學生購買保險或者相關保障,將所參加的公益活動主要內容和實時間地點告訴學生的監護人,并采取其他措施來保障學生安全。
(四)轉變方向,持續發展
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數據,201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834萬,就業形勢嚴峻。2019年由于中美貿易戰和全球經濟下滑,中國經濟增速也放緩。與巨大的就業壓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公益人才的短缺,公益項目本身是非營利的,但是如果沒有政府和學校等方面的支持,公益項目也是無法持續開展的。在新時代,聯合政府、高校和企業構建商業模式,也是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活動能夠持續發展的新方向。
參考文獻:
[1]鐘一彪.大學生公益活動實務[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
[2]高遠,張德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視角下大學生公益創業研究[J].現代教育理論,2017(7):119-123.
[3]趙新星、彭文蕊.公益將成為大學主流價值選擇[N].南方日報,20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