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近幾年,山東以新舊動能轉換為突破口,進行體制機制改革,實施人才強省戰略,越來越多的高校、企業因此受益。
產教融合,升級改造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
2018年,國務院批復《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這是黨的十九大后獲批的首個區域性國家發展戰略,也是我國第一個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標志著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正式成為國家戰略,山東將在全國新舊動能轉換中先行先試、提供示范。針對新舊動能轉換,山東省因地制宜,提出了發展“十強”產業,既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材料等新興產業,又包括綠色化工、現代高效農業等傳統改造升級形成的產業。
產業結構的調整必然需要高等教育更新培養方式。山東省從學科建設入手,著力解決人才培養和產業需求“兩張皮”的問題。《教育服務新舊動能轉換專業對接產業項目實施意見》明確提出,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以強化專業內涵建設為著力點,結合學校一流學科建設和各專業特色,集中優勢資源,統籌組建一批精準對接“十強”產業的優勢特色專業群。高校也意識到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類型結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新建或重組對接十強產業多個新型交叉專業群。青島科技大學形成了對接高端裝備產業的機械工程專業群、對接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的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群、對接高端化工產業的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群、對接現代海洋產業的海洋科學專業群;青島大學的5個專業群分別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自動化、高分子材料與工程、臨床醫學、旅游管理為核心,涉及相關專業17個,對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醫養健康、精品旅游5個“十強”產業領域。
新舊動能轉換背景下,山東省職業教育也在推動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以企業為主體,精準匹配企業、行業的發展需求。德州職業技術學院緊密對接德州“中國太陽城”和“中國糧油食品城”建設,做大光伏等新能源類專業群,做活糧油食品類專業群;山東職業學院與青島地鐵、濟南地鐵等現代學徒制試點企業簽訂培養協議,為合作企業量身定制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了一批服務新舊動能轉換的“齊魯工匠”。二是推動校企協同育人,企校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標準,修訂專業課程,實施聯合培養、訂單培養,將企業生產經營標準和環境引入教學過程,建立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濟南工程職院機電工程學院在與德國西門子的合作中推行“嵌入式課程”,即將西門子的課程體系、培養標準和考試等引入本校專業的課程中,在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課程體系中嵌入ABB機器人國際認證課程,在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課程體系中嵌入西門子PLC國際認證課程。
筑巢引鳳,擺脫人才引進“一將難求”的局面
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在于高素質產業,而高素質產業的發展又依靠高素質人才。當前創新人才是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的剛需,為此,他們從搭建高效的發展平臺,推出更優科技支持政策,量身定制人才項目,提供更高層次的崗位,推出更具吸引力的獎勵分配政策,提供周到、細致的服務保障六個方面吸引人才。高校對高層次人才引進采取“一事一議”,靈活引進重點產業發展所需的“高精尖缺”人才。“一事一議”一經推出,當年就吸引了近40名國際一流人才的申報。最終引進杰出人才3人,領軍人才4人。他們計劃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40人、科研骨干178人、培養博士碩士295人,4年內,打造一支由多學科頂級科研力量組成的團隊。
蘭玉彬是第一批引進的7人之一,他是美國農業部研究服務署的終身教授,也是“精準農業航空”技術的首創者。2017年5月,蘭玉彬與山東理工大學簽訂五年合同,獲得3000萬元的專項資金及學校自籌的7000萬元科研資金。隨后,蘭玉彬在山東理工大學設立了國際精準農業航空研究院,計劃在未來五年把農業工程學科帶入國際先進行列。
山東農業大學啟動實施了一系列人才培養計劃,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專項支持。他們以培養院士和國家杰青、長江學者為目標,遴選12名校內優秀人才,每年資助經費60~80萬元;對遴選出的19名優秀青年教師實施“杰出青年人才”培養計劃,每人每年支持15萬元。在人才引進方面,學校投入1億元的人才資金,僅一個月就引進了3名“杰青”。山東財經大學創新高層次人才引進機制,對優秀人才實行“預聘制”,1990年出生的博士何勇一入校就成為山東財經大學最年輕的副教授,被收入人才庫。
共謀發展,構建校城融合新格局
地方高校如何建設高水平大學,從中國高等教育的內涵發展中突出重圍?校城融合是一條有效路徑。高校與地方共謀發展,既強力推進企業轉型升級,大力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又有力助動了一流大學的建設步伐。早在2000年,煙臺大學和綠葉制藥集團共同組建藥學院,開創了企業與高校建立“產學研用”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使藥學院成為煙臺大學30多年來發展最快的學院之一。現在,藥學院三分之二的教師在綠葉制藥集團有限公司研發中心兼職,負責或參與企業牽頭的“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和公司新藥產品研發。李又欣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與綠葉制藥集團合作研發的利培酮長效微球項目,成為在美國通過FDA審核的首個真正意義上中國研發的新藥,填補了我國尚無高端制劑產品進入歐美發達國家的空白。淄博市以駐淄高校為主體,以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為主攻方向,通過推動實施大學科技園、成果轉移轉化中心等一批重點校城融合發展項目,強化企業、學校、政府之間的聯系和溝通,進一步促進高校與地方的深度融合。今年,由淄博市政府牽頭,山東理工大學科技園引進一批創新型企業入駐,進一步探索大學科技園運營模式,力爭2019年底入駐企業30家。同時,建設淄博市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力爭年內完成國家專家資源對接50-80人、高新技術項目對接數目200項、技術合同交易額1億元。
山東理工大學校黨委書記呂傳毅將校城融合形象地稱為“大米小米一起熬”, 雙方在“熬粥”過程中,實現各自發展目標,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贏發展。2016年4月,該校所在地淄博市與學校簽訂了校城融合發展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共同推進一流大學建設、學科產業對接、高端人才匯聚、新型智庫建設等“九大工程”。
山東鋁業公司是駐淄博大型工業企業,每年產出300多萬噸的赤泥,赤泥是制鋁工業排出的污染性廢渣,若自然堆放,其中的堿金屬、重金屬等物質隨著雨水溶解后滲入地下水系統,將對當地生態環境產生極大危害。為解決赤泥污染且變廢為寶,2017年3月,山東理工大學與企業聯合成立了“固體廢棄物利用工程技術聯合研發中心”,由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樂紅志領銜主導赤泥生態透水磚項目的研發與實施。該項目可使赤泥綜合利用率最高達90%以上,大大降低了產品的生產成本。
群策群力,高校智庫貢獻“山東智慧”
為山東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教育不僅要提供人才支撐,而且要讓智力支持成為新動能的策源地。為此山東提出,配套建立產業智庫,圍繞十強產業發展,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建立10個產業研究院。濟南大學成立新舊動能轉換研究院,在“十強”創業和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區的重大產業部署上下大功夫,對重大問題開展開創式研究,并在制度層面上做好頂層設計,提供有價值、接地氣的政策建議和研究報告。
山東風景秀美,旅游業發展快,但代表高端的5A級景區在全國僅排名第7。精品旅游是山東的“十強”產業之一,山東大學成立了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精品旅游產業智庫,26位海內外旅游學術帶頭人和業界精英受聘成為首批智庫專家,他們將發揮才智,為省委、省政府發展旅游業當好參謀,為“好客山東”旅游目的地品牌打造和精品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解決方案,領航精品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山東農業大學則扛起了鄉村振興的大旗,成立了鄉村振興研究院,整合學校現有的“三農”問題與農業文化研究中心、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現代農業發展研究院等研究機構的職能,同時整合校內科研力量,協同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與實踐開展研究,集科研、社會服務和人才培養于一體,為地方政府、農業企業提供政策咨詢、發展規劃、成果推廣、人才培訓等多方面的服務。
對于山東來說,新舊動能轉換,不是要不要做的選擇題,而是一道必選題,重大歷史機遇下,強調教育的戰略地位,擁抱機遇,擁抱明天,讓教育服務好地方發展,山東的思路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