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市教育局
自2004年9月開始,濰坊市在全市范圍內推行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經過15年持續不斷的探索、深化和完善,逐步構建起了專家辦學的制度體系,為加快構建現代教育治理體系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取消行政級別:讓懂教育的人辦教育。2004年,濰坊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推行中小學校長職級制度的實施意見》,在全市范圍全面推行校長職級制改革。建立起在黨管干部、黨管人才原則下,由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宏觀指導、教育行政部門具體負責、人社和財政部門參與、紀檢部門監督的校長職級制改革制度架構。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全市617所中小學校行政級別被取消,935名有行政級別學校干部的檔案交由教育部門歸口管理。新任校長全部參加職級評定,實行職級管理,實現了事權與人權的統一。改革以來,全市新選聘的405位校長均出自教育系統優秀教師和管理干部,校長每年平均聽課171節,最多達312節,真正實現了讓熱愛教育、懂教育、會管理的人辦教育,推動了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正如一位校長所說,“改革摘的不僅是一頂‘官帽’,更重要的在于引領校長從思維上徹底摒棄‘官本位’,從行動上告別‘官場’,回歸到治校育人本位上來,對校長而言是一種極大的‘解放’”。
建立專家辦學制度體系:引領校長走專業化、職業化發展道路。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如何科學選聘校長、管理好校長成為促進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2010年10月,濰坊市被國務院確定為“探索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試點市。2011年8月,濰坊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轉發市委組織部、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財政局《關于深化和完善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建立起包括校長后備人才、校長公開遴選、職級評定、績效薪酬、任職交流、延長退職年齡、校長退出、學校黨的建設以及縣教育行政部門領導班子專業化等一整套完備的制度體系,形成了校長能進能出、能上能下,依靠專家按照教育規律辦學的局面,激發了學校辦學活力。一位農村小學校長坦言,實行職級制后,像我們這種原來沒有級別的農村小學校長,也能夠通過自身能力水平和辦學業績成為特級校長、高級校長,這在改革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目前全市報名參與校長后備人才考選的人數已達15425人,先后有21位市、縣教育局業務副局長“不當局長當校長”;15位校長被評為特級校長,161位校長被評為高級校長。617位校長、業務副校長從城區交流到了農村,從優質學校交流到薄弱學校,在促進教育區域優質均衡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實現由“管理”向“治理”轉變。隨著教育現代化深入推進,在實現專家辦學的基礎上,以落實校長辦學自主權為核心,全面推進學校依法自主辦學,加快實現由“管理”向“治理”轉變成為又一新課題。2017年5月,濰坊市召開全市中小學黨建工作會議,在全市1137所學校全面推行校長、黨組織書記“一人兼”,率先建立起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為保證校長職級制改革深入實施,推進學校依法自主辦學提供堅強保障。通過建立完善以章程為統領,校務委員會、教代會、家委會、學校理事會各司其職,黨組織核心作用充分發揮的“四會一章程一核心”機制,構建起政府、學校、社會的新型關系,確保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學生管理、干部管理、教師管理、財產財務管理5方面34項自主權落到實處,極大釋放了學校辦學活力。為加快實現校長治校育人轉型升級,全市圍繞新時代校長應具備的從嚴治黨、現代治理、團隊建設、課程領導、資源整合、改革創新、自我發展7項關鍵能力,深入實施校長治校育人能力提升計劃,引導校長加快育人方式變革,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依靠好校長、帶出好隊伍、教出好學生、辦出好學校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