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南二機床集團有限公司始建于1937年,是國有獨資機床行業重點骨干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15年濟南二機床集團有限公司與濟南職業學院合作成為教育部現代學徒制首批試點單位,截至目前,共聯合培養學徒54名。
構建校企合作組織體系,全面落實招生招工一體化制度
首先,建立校企合作理事會、現代學徒制試點指導委員會、校企合作委員會“三層三會雙主體”校企合作組織架構體系,形成校企共同利益體,保證校企協同育人、評價主體多元參與和工學交替教學組織形式。其次,企業和學校共同制定招生(工)要求、確定招生(工)計劃、實施招生(工),形成招生招工一體化格局。學校以企業需求的學徒數量為基準,按照不高于1:1.5的比例投放招生計劃;學校與企業簽署校企學徒培養協議,人才培養由校企雙方共同承擔、共同管理。
形成基于崗位動態任務的教學內容再設計模式
將濟南二機床集團壓力機產線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融入企業崗位教學階段,基于生產過程導向和崗位動態生產任務,依據專業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分析實際生產任務,提煉能力點,對接雙標準,構建高于生產任務(耐磨套加工、橫梁加工、液壓泵站安裝調試等)的項目教學內容,設計崗位教學文件(師傅用任務書、學徒預習任務書、學徒工作單等),形成基于崗位動態任務的教學內容再設計模式(見圖1),完成開發活頁式教材5本,出版2本,崗位培養標準10項。
創新教學組織模式,實行“四層遞進”式崗位教學
為保障教學質量,我們創新性地提出了“一崗十周,五崗輪換,一徒五師,一師雙徒”組織教學形式(見圖2)。“一崗十周”保證了學徒崗位培養的時間和質量;“五崗輪換”為學徒發展提供了更寬闊的路徑,精準對接了專業培養目標;“一徒五師”為學徒職業能力全面提升提供了保障;“一師帶雙徒”保證了師傅生產、教學雙重任務的有效兼顧,形成有效果的工學交替,真正做到了“做中學、學中做”,確保工作過程導向教學模式實施的質量與效果。
同時,遵循基本技能、單項技能、綜合技能、創新技能的職業技能訓練規律,我們設計了“技能基礎層、技能示教層、技能實施層、技能提升層”四層遞進的現代學徒制崗位教學實施流程。將工匠精神、“八大意識”、技術技能點融入各個教學層,明確各層教學活動環節。(見圖3)。
探索崗位教學評價體系,制定實施崗位培訓條件標準
實踐中,我們探索出了“雙主線三模塊”崗位教學評價體系。“雙主線”即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和以精益管理為核心的職業素養培養;“三模塊”是指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三層次專業培養目標評價指標和在專業教學、企業培訓、崗位教學過程中以教學診改為核心的教師職業能力評價指標。評價體系在實施過程中獲得很好的效果,保證了項目人才培養的高質量,經過多輪PDCA優化循環,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和“診改”作用的專業教學評價體系。
同時,為滿足6S精益管理與可視化管理要求,滿足行動導向教學功能和崗位教學實施需求,我們按照企業產線真實生產環境配置了“企業產線培訓角”,通過培訓角的崗位能力要求,搭建“學習島”區域,并建立相關配套管理制度與辦法,切實提高培訓與實訓效果,并聯合開發了專業實訓模塊和實施方案標準,按照企業6S精益管理理念,貫穿項目實施全過程。
建立完善“校企互聘雙導師”管理機制
建立健全雙導師的選拔培養、考核、激勵制度,形成了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機制。學校教師在學徒培訓前,必須參加不少于2次的相關崗位培訓,部分教師要參加金藍領技師高級技師培訓。企業師傅分為教練型教師和工匠型師傅兩類,教練型教師由人力資源部員工培訓室和企業所屬技校分管校長、教務科、實習科長等組成,工匠型師傅主要由專業技術人員或能工巧匠組成。在進行學徒培養期間,企業師傅將接受規定培訓大綱的教學方法和能力培訓不少于2次,也可參加山東省企業實訓指導師的培訓,以提升企業師傅管理學徒的能力。
項目實施以來,我們以服務企業國際化和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為目標,通過崗位動態任務的教學內容再設計,培養企業高端裝備的生產制造、系統集成、安裝調試、運維管理、檢測維修各技術環節的高端人才,形成了特色彰顯的崗位教學模式。同時,校企合作從協同育人走向協同創新。與濟南職業學院共建JIER“產教融合協同創新中心”,共同開展人才培養、團隊建設、創新創業,技術攻關等工作,并參與山東省高校“十三五”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公共實訓基地,提升了員工與教師的教科研能力。試點項目在社會產生了廣泛影響,研究成果《基于中德合作綜合職業能力模型的制造類專業教學評價體系研究與實踐》獲2018年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