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東大學坐落于山東省制造業強市——煙臺。近年來,學校借煙臺大力發展智能制造之機,緊跟地方產業發展需求,以建設一流專業為目標,積極對接地方產業,廣泛尋求與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合作,積極推動機械設計、機器人與自動化裝備等學科以及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改革與發展,形成了發展的新動能,有力支撐了煙臺市機器人與智能制造企業的發展。
與時俱進,合作打造一流專業
2006年,魯東大學正式設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致力于搭建校企、校地、校校合作的人才培養平臺,確立了以培養能夠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進行智能機電產品機械本體設計、控制系統軟硬件開發和生產管理、技術服務的卓越工程人才的培養定位。2009年,學校又聚焦智能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需求,服務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建設,與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煙臺拓偉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煙臺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產業技術研究院”,開展產業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相關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發,至今共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22項,成果轉化經濟效益2億元。2018年,與煙臺市政府、北京理工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電子所等單位聯合,入駐煙臺新舊動能轉換研究院。由煙臺市政府提供3000平方米的場地,5000萬元科研設備,建設智能機器人、感知與決策、智能制造系統集成設計、多機器人系統調度等研究所。經過十余年建設,該專業走出了一條以研發實踐為起點,從實踐中提煉科學問題開展研究,以實踐需要設計畢業要求、課程體系,將實踐成果轉化為課程、能力訓練項目內容的特色發展道路。
面向未來,全力推進專業升級
為進一步加快推進工業4.0,貫徹和落實教育“新工科”建設,適應未來智能制造多學科交叉融合新需求,學校以提高學生解決智能機電系統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為目標,以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推動,采取了系列改革措施,全面建設一流本科專業。
一是深入推進與企業、科研機構協同育人機制,形成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緊密結合、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相互促進的堅固共同體。二是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和畢業生培養質量跟蹤調查,實時調整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構建以機械設計與制造為“骨”、電氣與控制為“筋”、軟件開發為“腦”的多學科交叉課程體系;進一步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形成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產學合作項目、創新競賽項目為重點的能力訓練體系。三是推行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團隊協作形式開展簡單機器人的機械、電氣、軟件開發,讓學生參與從產品構思到運行調試的全周期實踐,訓練學生構思、設計、實施、調試全流程的工程思維能力。四是聘請企業研發人員和工程師參與教學環節,指導本科生科技創新與實踐訓練,實行校內、校外雙導師制,將實際工程項目引入教學,開展案例式、項目式、討論式教學;與企業合作開發V+factory數字雙胞胎虛擬實驗平臺,為學生提供虛擬實驗和訓練條件,積極打造“兩性一度”“金課”。五是采取引育并舉措施,實施“青藍工程”一對一結對和青年教師“1+1”培養制度(即1學期教學培訓,1學期企業實踐培訓),不斷提升青年教師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六是針對人才培養全鏈條和教學全過程,完善課程大綱制定和審查、教學過程監督檢查、課程考核與評價的全過程質量監控機制,建立督導、教師、學生、用人單位和社會的全角度評價,形成學生能力清單及全周期學習檔案;定期開展畢業生跟蹤調查和反饋,形成了有標準、可評價、持續改進的質量保障體系。
面對未來智能制造新需求,學校專業將繼續立足地方產業,緊密貼合智能制造創新鏈、產業鏈。學校將進一步深化教產學研協同育人平臺建設,將平臺打造成核心技術研究平臺、產品孵化平臺、資源融合共享平臺和人才培養平臺,推動區域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產業達到國內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