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科技大學將新工科建設列為綜合改革、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內容,以培養一流應用型創新人才為目標,以一流專業建設為重點,充分利用行業和地方資源,對接國家發展戰略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實現了學校工程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耦合”,為推動全國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設貢獻了力量。
優化專業結構布局,提升專業建設內涵。學校依據生源質量、培養質量、就業質量、社會評價等指標建立科學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強化煤炭行業特色,厚植區域特色,強化專業內涵建設,不斷優化專業結構布局。2017年以來,學校停招了12個本科專業,新增了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5個新工科專業。6個專業通過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5個專業列入教育部卓越計劃,獲批山東省立項建設一流學科5個、省高水平應用型專業群9個、省教育服務新舊動能轉換專業對接產業項目5個、省卓越計劃專業2個、省應用型人才培養專業建設計劃2個。
完善多主體協同、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學校一方面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政校企多主體協同育人模式。聚焦國家和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等重大戰略,吸引多方社會資源參與新工科建設。學校充分發揮合作發展委員會和理事會作用,實現了山東省、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青島市對學校的合作共建,與山東能源集團合作共建山東省應用基礎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學校聯合青島西海岸新區政府、阿里巴巴集團、青軟集團,成立了中國北方第一所政校企共建的大數據學院。與騰訊等公司共建人工智能學院,與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共建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與山東電網、山東海聯訊信息、青島研創電子等單位合作,成立了智慧能源大數據研發中心、智慧城市系統研發中心、海洋大數據與高性能計算實驗室等聯合實驗室,每年校企、校所合作招生600余人。
另一方面,拓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本碩博連讀。面向產業高層次工程科技人才需求,實施本研分段銜接的知識結構、課程體系、培養模式及配套制度體系,形成多渠道的學生發展路徑;建立適應不同培養方案的選課體系,完善不同專業的學分確認機制。
構建面向新工科的實踐平臺,完善工科人才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學校不斷加強校內外實習基地與實驗室建設,以15個國家級、省級實踐教學平臺為龍頭,系統構建實驗教學、虛擬仿真、實習實訓、創新創業實踐資源與開放共享平臺,實現對“通用—實踐—創新—職業”能力的綜合培養。在企事業單位建立校外實踐基地543個、國家級實踐教育基地2個。強化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提高實踐教學的比例,設置創新創業必修學分,在通識教育選修課中設置創新創業模塊,完善“全過程、三層次、七模塊、三結合”實踐創新教育體系。廣泛開展大學生科技立項、專利研究、學科競賽等活動,構建學生“第二課堂成績單”,建立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出臺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管理辦法》,實施校、省、國家三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2013年以來,學生參加“挑戰杯”等高水平競賽1023項,獲省級以上獎勵10466項,其中國家級3829項。2018年獲評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學生科技創新排名全國第42位,學生授權專利全國排名第一。
圍繞新工科要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學校不斷強化教師工程背景和工程實踐能力。結合不同學科的特點,對教師的產業經歷提出明確要求,并積極創造條件建立符合工程教育特點的教師任職要求、考核與評價標準、教師發展機制。探索與新工科相匹配的師資隊伍建設路徑,制定實施教師分類評價標準。
學校充分利用山東省產業教授選聘政策,鼓勵支持各專業設立產業教授流動崗位,從企業、科研院所等選聘一批科技創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聯合培養人才、共建各類研發載體、開展科研項目合作。設置產業教授崗位54個,聘任產業教授9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