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
山東堅持把教師作為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持續改革創新,提升教師專業能力,推進管理體制改革,提高教師待遇,教師隊伍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改革舉措得到國家肯定,“山東模式10條經驗”獲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優秀獎。2018年9月,山東省省領導以“讓教師更好擔當起學生成長引路人的責任”為題在全國教育大會作典型發言,山東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經驗,在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
不斷健全教師工作政策體系。早在2015年,山東省就印發了《山東省<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實施辦法》,2016年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有關問題的意見》及配套文件,建立了從幼兒園到高等學校的教師編制標準、教師編制管理制度體系,基本建立了教師宣誓、禁止有償補課等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中小學教師招聘方式不斷完善,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制度基本建立,教師工資嚴格按照國家事業單位人員工資要求執行發放。建立健全了重師德、重能力、重業績、重貢獻,多方參與的教師考核評價辦法;改革教師職稱評聘制度,加強崗位管理,下放高校、中小學教師職稱評聘權,從教10年、20年、30年的鄉村教師可不受崗位結構比例限制申報中級、副高級、正高級職稱;首創在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分別按3%、2%、1%、1%比例增設正高級專業技術崗位的政策,著力解決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空間不足的問題。
逐步理順教師管理體制。在全國率先統一城鄉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增設5%的農村教師機動編制。按新的核編辦法核定編制,對滿編超編的縣,在編制總量范圍內,充分利用事業單位改革和精簡壓縮收回的編制,設立中小學臨時周轉編制專戶,全省共核定專戶編制2.2萬名,用于補充農村學校和解決城鎮大班額急需教師。采用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聘用教輔、后勤人員,騰出更多編制用于補充專任教師。整體推進“縣管校聘”改革,將教師從“學校人”變為“系統人”。截至2018年,全省交流輪崗教師13.98萬人,其中城鎮學校向農村學校交流3.58萬人,調配分流富余教師、教輔人員4.46萬人,城鄉學校、校際之間管理水平和師資條件差距逐步縮小。全面實施校長職級制改革,全省共有1.07萬所中小學校和1.83萬名校長納入中小學校長職級改革范圍,初步建立以職級制為核心的校長管理體制。落實高校和職業院校用人自主權,省屬公辦本科高校全部完成人員控制總量備案,職業院校教職工編制總額的20%不納入編制實名制管理。
不斷健全教師培養體系。全面實施教師教育基地建設工程,在全省建立了19個省級教師教育基地和100個縣級教師教育基地。實施師范生初中起點“3+4”貫通培養、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實施公費師范生培養計劃,為公費師范生預留編制、崗位,畢業后直接安排到農村學校任教,2018年在校生培養規模已達到12000人。建立師范生實習支教制度,每年安排2萬名師范生到農村學校實習支教,其中1.4萬名到財政困難縣,省財政每人每月給予400元補助,強化了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緩解了農村年輕教師的壓力。
加強教師培訓力度。我省在中小學教師培訓方面,構建起由“齊魯名師名校長建設工程”“萬名骨干教師培訓工程”“互聯網+教師專業發展工程”“鄉村教師素質提升工程”組成的省級培訓體系架構。實行省、市、縣分級管理的教師繼續教育分級管理制度,形成2萬節省級優課,完成全省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輪訓。在職業師資培訓方面,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建立“雙師型”教師分級培訓考核制度,構建起“核心技能、系統培養、評價驅動、統籌管理”的培訓模式,并在12個大類專業率先實施。在高校教師培訓方面,形成了“以校為主、省級引領、崗前培訓、骨干示范、名師團隊”的培訓體系。重視名師培育工作,省級財政單列經費用于實施齊魯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2018年達到520萬元。近五年,共培養齊魯名師、齊魯名校長368人,培訓骨干教師2.7萬人次。近兩年,在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評審中,我省獲評數分別位居第2位、第4位。
逐步提高教師待遇。按照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的原則,落實國家事業單位工資標準,核定中小學校績效工資水平。2015年始,推進實施鄉村教師“兩貼、兩房、一體檢、一榮譽、一特崗”的惠師政策。“兩貼”即實施鄉鎮工作人員補貼和鄉村教師交通補助,農村教師比城區教師人均每月增資約400元,交通補助標準每月50-300元。“兩房”即通過優惠政策支持鄉村教師在城里購買商品房,在鄉村有周轉宿舍。目前全省已新建、改擴建周轉宿舍3萬余套。“一體檢”即每年為鄉村教師進行一次有質量的體檢。“一榮譽”為在鄉村學校從教30年、20年的教師頒發榮譽證書,增強教師職業榮譽感。“一特崗”是以農村學區為單位設立1個特級教師崗位,聘期內享受每月300元津貼,納入省級骨干教師培訓范圍重點培養,截至2018年底我省已聘任1215名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