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霞
在信息傳遞高度發達的時代,由于“教育孤島”現象和社會的集體焦慮,家校關系變得異常敏感。一所面向未來的學校,應從長遠角度,協調學校、家長、社區的關系,形成一種和諧的社區環境,為學校教育教學和學生成長創造良好的軟環境。
2016年5月,我們成立了“中關村第三小學家校共同發展委員會”,制定了《中關村第三小學家校共同發展委員會行動計劃》,對家校共育做了頂層規劃與設計,搭建了“家庭教育實踐研究中心”“家長志工團”“鄰家孩子”“家校事務協作中心”四個工作平臺,取得了明顯成效。
平臺一:家庭教育實踐研究中心。我們在對家長進行深度調研的基礎上,形成了中關村第三小學“家長課程體系”,通過自薦和推薦的方式產生“好老師”團隊,走進社區向家長宣傳育人理念,為家長“答疑解惑”。到目前,這個活動已經開展了5季,每一季走進學校周邊11個社區、7個機關單位,覆蓋了1500多位家長。很多家長成了這個活動的固定粉絲,不僅參加自己居住小區的活動,還去參加周圍幾個小區的活動。家長們認為,老師主動走入家長們生活的社區,從過去與家長點對點的線狀溝通,變為點對面、主體化的溝通,引領社會、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老師們成了家長最信得過的教育參謀。
同時,學校的家長論壇、家長沙龍、家長講座、家長會、家長工作坊等活動將家長們關心的話題變成了生動的家長課程,形成具有專業性的教育方案,“我家有娃兒愛動手”“班級微信群的正確打開方式”等熱點問題都在家長論壇上達成共識。學校把研究成果以“家話”的形式發布在中關村三小微信公眾號上,引導更多家庭思考教育,促進家長們主動配合學校的教育價值追求,和孩子一起成長。
平臺二:鄰家孩子。學校應該成為社區的學習中心,并通過學習中心構建新型的鄰家孩子伙伴關系。為此我們開設了很多“場館課程”。
公益演出——“周末藝術課”是“鄰家孩子”的一個內容。活動向社會開放,每周五下午邀請附近的家長和孩子一起參加。《走進打擊樂世界》《聽胖叔叔講故事》《童年,一場異想天開的親子音樂會》……目前,學校已舉行演出近40場,有2萬多名家長參與。
學校開展的“成學農場”種植活動也是“鄰家孩子”的內容之一。家長作為導師帶領班組群的十幾名同學,翻土、選種、播種、養護……家長們教孩子們為草莓覆蓋地膜,教孩子們將西紅柿幼苗嫁接在茄子根莖上,教孩子們安裝滴灌設備。這樣的活動,讓家長有機會走進學校,了解學生的在校生活,了解老師的工作狀態,了解孩子在群體中的表現,增加了彼此的信任度。
平臺三:家長志工團。學校的發展,離不開家長的“賦能”,“家長志工團”是中關村三小一道亮麗的風景線。300多名家長志工,參與學校安全疏導、安全巡查、選修課教學、工匠坊課程開發、項目招標、資料翻譯、校園文化建設、實踐活動設計,協助開展好老師進社區,參與組織教育公益活動。
每個孩子,每天清晨到學校,上的第一堂課就是“家長志工團”的教育。他們從父母身上學習服務他人的精神,學會說“謝謝”,學會禮貌對人,家長成了孩子們的老師。
平臺四:家校事務協作中心。為了給教師、學生、家長提供更好的服務,我們還組建了“事務協作中心”“社區信息聯絡中心”,覆蓋周邊15個社區。由各方面的律師、心理專家、行為分析及訓練專家、保險業、法官、安全、消防、質檢、醫生等專家組成,成為第三方委員會,為家校合作助力。
學校每學期定期開放食堂,邀請家長代表走進食堂。他們查看食堂衛生,翻閱廚房管理記錄,觀看師傅們操作,提出相關建議,減少了家長的擔心和憂慮。同時,學校還開放教研組活動、期末閱卷、社團活動、課堂教學、校園巡查等,邀請家長以合作者的身份了解學校各方面的工作,開展共建共管活動,促進學校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