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車靠手機、車票網上搶、看病云掛號……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給民眾生活帶來不少便利,但同時也存在雙刃劍效應。當互聯網在深度介入社會公共服務的時候,也挖開新的技術鴻溝。一些不會用手機打車、不懂網上搶票、不會云掛號看病的人,就被迫站在網絡技術鴻溝的另一邊。這樣的公共服務,不利于保障社會民眾的公平權。
互聯網在創造公共服務便利性的同時,也能輕易剝奪公民的權利:
——失去排隊權利的老人。“我媽腿腳不好,她住浦西我住浦東,她要是想過來看看,我是絕對不可能讓她自己打車的。現在不懂互聯網的老年人,出門哪里打得到車呢?”上海市民羅先生說,“你看咱們現在買火車票要靠手機搶,看場演出的好位置也得網上先選,甚至去吃家熱門餐廳還沒出門就得先在線排隊。從某種意義上說,父母輩所代表的不懂互聯網、不懂智能應用的這個群體,已經失去了參與排隊的權利。”
——永遠被“秒殺”的專家號。在北京某醫院的掛號處,記者看到,現場排隊等候的有不少人,一部分人知道可以線上預約但自己弄不來,只好現場排長隊掛號;有的人甚至不知道能提前預約。一位帶家人千里迢迢趕到北京看病的汪女士說:“在老家就在線上預約這邊的專家號,但只要預約釋出,名額幾乎是秒沒,這病也等不了,就直接到北京來了。這不今天線下的號也掛不上,真愁人。”
——不夠格的前網約車司機。對于網約車市場不斷趨嚴的監管,一方面公眾出行的安全性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不少城市對于車輛和司機運營資格的限制,也出現了從業人員減少的問題。正如一些業內人士所說:“畢竟以犯罪為目的的司機是極少數的。安全性提升,并不等于要減少公共服務提供者的就業機會。”
互聯網在讓現實世界變得更加便利的同時,也催生一批“互聯網新弱勢群體”,看似加速公共服務便利性的網絡,轉身也能筑起一面不公平的“墻”。互聯網公共服務公平權如何保障,令人深思。
其實,互聯網在公共服務中的公平權問題,監管部門也一直在跟進解決。此前非現金支付的廣泛應用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深遠影響,但也出現了“拒收現金”的情況,這給不使用線上支付方式的人群帶來諸多困擾。此后,央行便發布公告強調,除了依法應當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的情形之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現金。
針對一些社會矛盾在互聯網平臺經濟領域的集中體現,國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師張新紅表示,一方面有互聯網的放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對社會治理水平的考驗。新的業態需要多方合作、聯合治理,政府部門、企業、用戶、服務提供者,要一起參與進來,實現信息的公開共享、行動的規范協調。
(綜合新華社訊、《半月談內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