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自行車還是很稀少的消費品。一輛飛鴿牌自行車的價格是80幾元,而一位普通工人的工資,也就30元左右。所以,買一輛自行車要一家人攢大半年。到了60年代之后,自行車才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重要位置,縫紉機、手表、自行車被列為三大件,成為一個家庭富足的象征。誰家的自行車丟失了,公安局、派出所會立刻立案偵破。
改革開放之后,雖然自行車市場放開了,但也不是人人都能買得起,畢竟那時大部分人的工資還只有幾十元,而一輛自行車的價格至少在200元左右。擁有一輛“永久”“鳳凰”或是“飛鴿”牌的國產自行車,就像如今開著奔馳或者寶馬私家車一樣,讓人倍有面子。
“我剛來上海的時候是1985年,那時每天要從市區西北趕去市區東北的提籃橋上班,公交車非常擁擠,好多次身上都被擠出不少烏青塊。”如今已年過七旬的宋阿姨,回憶起當年的上下班出行,仍然感慨不已。在攢夠了錢之后,宋阿姨終于擁有了自己的自行車,“每天騎自行車出門,雖然累一點,但比擠公交車要輕松多了。當時市民上下班的交通工具,絕大多數都是騎自行車或步行。”宋阿姨說。
浩浩蕩蕩的自行車大軍,那時是都市街頭每天“壯闊”的風景。這樣的場面,如今只能在影像資料中才能看到。也正是這樣的畫面,讓西方國家的人們驚嘆:中國是不折不扣的“自行車王國”。
上世紀80年代,摩托車也開始成為中國家庭富裕的象征,騎著一臺摩托車游走于大街小巷無疑會引來不少羨慕的眼光。這是私家車走進百姓生活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