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雙初
下鄉檢查開學工作,來到一所偏遠的完小,校長欣喜地告訴我,上面來了一個大項目,他準備拆除那棟舊教學樓,以提升校園品位。我了解了有關情況,并在校園里走了一圈,學校即將開建的校舍并不需要在舊教學樓處落腳,拆不拆那棟建于20世紀70年代的教學樓,無關緊要。我建議校長,要是不礙事的話,能不拆就不拆,你總得要給從這里走出去的學子留點念想,留點鄉愁吧。
?在此之前,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表揚過一位校長,那位校長多花了十余萬元保住了校園里的一棵古樹,讓人們可以通過一棵樹而想見學校的悠久歷史。我也在另外一篇文章里,不點名地批評了一位校長,他在一個暑假里竟砍掉了校園里的多棵參天大樹,留下傷痕累累,令人觸目而驚。
?我之所以易滋生這種情緒,仔細想來,乃因為骨子里總有一縷“鄉愁”飄忽。這縷“鄉愁”不僅于己不散,還不時遷移到了人家身上。
?回望歷史,鄉愁從來就是成功人士的深度感觸,是達官顯貴、財富巨子回眸故里時的一種懷舊感覺,一種心靈的呼喚。“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李白的鄉愁,“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是李清照的鄉愁。“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是賀知章的鄉愁。“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是一代偉人毛澤東的鄉愁。至于“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就更直白了,那是海峽對岸許多人的鄉愁,不過由余光中吟誦而已。鄉愁是憂傷的,也是溫暖的。但鄉愁不屬于落魄者、失意者,在外漂泊或一事無成的人,他們如果不想客死他鄉,遲早得回去,縱使充滿“鄉愁”,也少了溫情和委婉,他們的感觸是不會深刻的,更多的是一種悲傷、愁緒。擁有縷縷“鄉愁”的人,故鄉大多已經回不去了,故鄉的風景只能定格在記憶的某個時段,無非默默吟詠而已。
?我們生活在一個傳統積習依然濃厚的國度,鄉愁的感覺,估計短時間內不會有大的改變。因此,我不贊成我們的校長隨意拆除舊校舍,為的是想保留莘莘學子常回校看看的欲望和沖動,或是興致勃勃回來了,不至于因為校園面目全非,沒有了能勾起歲月沉思的具象,而留下深深遺憾。鄉愁,是一種懷想、一種牽掛,它并不就是留戀、守舊,更多的應意味著熱愛和責任,它牽扯著我們的根,連通著我們的血脈。多留一點舊時景觀,或許更能喚起學子的“鄉愁”,喚起他們對母校的熱愛與責任,從而促使他們更加關注、關心母校的發展和興旺。
?個性化的東西總是無法復制,沒了就沒了。站在校園角度來看,保留一棟樓,一棵樹,一個天井,一條青石板臺階或者走道,都可以,只要它能見證底蘊就行。
(摘自《行走有痕》 湖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