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優化教學效率成為實踐教學中的重要課題,要求教師找出問題并采取相應的解決策略。本文結合實踐教學經驗,指出數學教學中存在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知識理解難度大、忽視思維能力培養的問題,指出數學教師應優化教學策略、開展情境教學并以深度學習培養數學思維。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問題;對策
課程標準中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小學生處于學習數學的早期階段,這段時間的數學學習品質,對終身發展至關重要。隨著新課改理念在實踐教學中的普及,數學教學的有效性不斷提升,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有待教師調整教學思維和策略,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興趣是高效教學的前提,學生的興趣濃厚,才能夠主動地進行思考,積極配合教師。然而,教育實踐表明,許多學生都對數學課程缺乏興趣。與其他學科相比,數學課程充滿各類抽象概念和原理,要與數字和公式打交道,不少學生都感到課程枯燥無味。在課堂中師生之間的互動頻率較低,多為“滿堂灌”的形式,久而久之,學生便形成了對數學課程的固有印象,學習動機處于較弱的水平。
(二)知識理解難度較大
對多數學生而言,數學都是一門較難理解的學科,尤其是在進入中高年段以后。很多學生在數學課中都常感到“聽不懂”,教師提出問題時,課堂中也經常出現學生無法答問的現象。有時學生表面上“一聽就懂”,實質上卻“一用就錯”,只要相關的數學知識變換一個情境或條件,學生便無法正確地理解它們。種種現象都表明,學生在理解數學知識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礙,需要教師調整教學方法。
(三)忽視思維能力培養
數學對思維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但是教學實踐在這方面還較為薄弱,學生所學到的多限于知識表層。例如學習《分數》時,學生便簡單地記憶何為分子、何為分母,以及與分數運算有關的通分、約分方法,對分數所代表的數學意義卻并不了解。因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缺少相應的思維支撐,運用知識時往往出錯,并經常出現知識相互混淆的現象,對學生數學素養的長遠發展十分不利。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的應對策略
(一)興趣為引,優化教學策略
針對學生學習興趣不足的問題,教師要改善知識呈現的方法,在其中融入更多游戲化的要素。例如,學習與“質數”有關的內容時,可以讓全班學生從數字“2”開始按照順序報數。每當遇到一個質數時,學生要反應過來,一起拍巴掌,通過這種方式來鞏固學生關于質數的知識。學習與“簡便計算”有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開展簡便計算的競賽活動,每組學生完成相同量的練習題,以小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來激發學生專注學習、積極思考。
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開展一些實踐性的活動,例如學習《可能性》一節時,一般只讓學生觀看教師操作“摸球游戲”,學生則較為被動。教師可讓學生在課中將不同顏色的紙團放入不透明的瓶子中,提前用計算的方法,估計摸到相應紙團的可能性,再將實際摸到紙團的概率進行對比。活動中融入了一些實驗的特征,并讓學生來親身體驗和思考數學問題,學生的興趣會更高。
(二)情境教學,順應認知規律
針對知識理解難度大的問題,教師可靈活使用情境教學法,在教學中構建恰當的學習情境,使之成為學生認知發展的支架,以順應認知活動從感性到理性、從具象到抽象的基本規律。
情境教學可運用于導入階段。例如,在學習“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條定理時,教師先展示一個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同學小剛的家、公園和學校構成一個三角形,他是直接從家出發去學校較近,還是從家到公園、再從公園走到學校較近?”以生活常識來促進學生的理解。
當學生存在知識疑難時,教師可以構建專門化的情境,讓學生的大腦繞開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去關注形象化的問題。例如許多學生對
×6=6÷5不太理解,教師便引入一個情境,將等式兩邊形象化。教師提出學習任務:“取6米長鋼管中的
;將6米長的鋼管平均分為5段;請同學們分別列出這兩個算式。”當學生將數學問題放到情境中去思考時,便會發現這兩個算式所表示的數學意義完全一樣,突破了原有的認知難點,對分數、乘除法等概念的認識能力也會增強。
(三)深度學習,培養數學思維
針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不強的問題,教師應當開展深度學習,讓學生的思維活動向縱深處漫溯。教師要多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關注他們的知識薄弱點,提出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計算一道簡便計算題(25+14)×4時,絕大多數學生都將算式拆解開來,達到了簡便計算的目的。不過教師并不滿足于此,而是提問:“請同學們說一說,你們為什么這樣算?”學生便援引課本中的乘法分配律公式。教師說:“同學們回答得不錯。不過,現在,假設大家都沒有學過乘法分配律,你還能說說為什么(25+14)×4=25×4+14×4嗎?”經過教師的啟發,學生從乘法性質的角度,理解了它們表示相同的數字,使思維從淺層的記憶上升到深刻的數學思維。
教師也可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來培養數學思維。如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多使用線段圖來一目了然地表現已知條件之間的關系。從教師教開始,漸漸讓學生嘗試自主作圖,掌握畫圖這一數學分析方法,提升抽象思維能力。
三、教學實踐反思
回顧和反思教學實踐,我總結出了一些教學心得。數學教學中的種種問題,都要憑借“以生為本”的原則來應對。無論是學生興趣不高、知識理解難度大還是思維能力弱的問題,都源自“學”的活動跟不上“教”的活動,這與數學課程邏輯性強、抽象性強的特殊性有關。數學教師要多從學生的立場上思考,善于捕捉學習活動中的問題,結合數學學科特征來調整教學策略,融入興趣化教學、情境教學和深度學習等思想,讓學生更高效地學習數學。
參考文獻:
[1] 仇海生.淺談興趣教學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7):64.
[2] 韓志軍,馬曉梅.以生活情境為支點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J].基礎教育論壇,2019(28):26-27.
作者簡介:
劉澤堅(出生年-1968年)、性別:男、漢族、籍貫:廣東省惠州市、就職單位:荔園教育集團(荔園小學)眾孚校區、小學高級教師職稱、學歷:大學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或從事工作:小學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