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輝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教育部門提出了對于學生的教育不能只存在于提高成績的層面,而是將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主要教學目標。近幾年,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逐漸被廣泛應用,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具備能夠順應時代發展變化、適應自身發展的綜合素質能力。在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著教學方式落后、教學內容枯燥、教學主體模糊等現象,導致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效果較差。本文將分析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現狀和問題,簡述如何有效培養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核心素養
引言:
近年來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因此對于人才的培養也有了更高的需求。教育部門根據國家要求推出新課改,提出要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位置,以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作為主要教學任務,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和轉變,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并明確學生的主體位置,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在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讓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得到發展,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一、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教學方式較為落后,核心素養培養效果差
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過多的重點放在了文章的背誦和記憶上,主要是以提高成績為主。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了現代文章和文言文上,主要是進行基礎的文章講解,沒有深入分析文章的情感背景和寫作手法,導致學生機械的進行記憶,對文章內容的結構認知和寫作情感沒有深刻的認識,從而影響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二)學生課堂地位不高,參與度較低
傳統的教學中,主要是以教師講解為主要教學方式,教師就是學生學習的主體,教學活動也是圍繞教師進行展開。在這種模式下,學生較為被動地進行學習,導致學生的思維能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在課堂學習中不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對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另外,受到教師和家長的影響,學生認為自己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成績,因此學習就成為了完成任務。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不愿意參與到語文學習中。
(三)教學內容不夠豐富,學生綜合能力不足
現階段初中語文教學中,主要是以教材為重點教學內容,學習的知識也都是圍繞教材進行展開的,導致學生學到的知識較為片面,無法達到知識層面的拓展,從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影響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根據新課改中提出的目標和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進行教材內容的講解,更要滿足當前的教學需求,進行知識的延伸和拓展。讓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汲取到更多的知識內容,拓寬自己的知識層面,并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
二、初中語文課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探索
(一)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
為了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教師應該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并將教學方式進行轉變。首先要明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并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以引導者的身份,幫助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和思考。同時要改變傳統的填充式教學方式,將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作為主要任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并幫助學生提升自主學習探索的能力和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為了培養初中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將課本知識內容與實際生活進行結合,加深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另外可以進行課外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例如,在學習有關于風景的課文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出游,讓學生能夠切身體會到大自然的美麗風景,并加深對課文中語句的體會和感受。
(三)注重多樣化教學方式的應用
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首先要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可以采用更加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如情境教學法、小組合作教學法等。情境教學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引用視頻、圖片等多媒體軟件來營造信息教學情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小組合作教學法,就是再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小組進行集中的交流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路徑,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主要教學任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將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另外不要將目光局限在教材中,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來豐富學生的知識層面,并將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升,從而更好地形成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趙瑩瑩. 語文核心素養與初中語文教學改進[D].青海師范大學,2017.
[2]鄧銀鳳. 初中語文課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探索[J]. 中國校外教育,2019(0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