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海燕
一、案例背景
新課標對四年級學生的寫作要求做了明確規定,即“學習寫內容真實具體、條理比較清楚簡單的記敘文”。在四年級語文教材中,課文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精讀課文,一部分是略讀課文。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講,已經初步具備基礎的觀察法,可以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做詳細的觀察并描寫出來。語言的應用對學生來說仍然是有一定難度的,《爬山虎的腳》作為一篇觀察描寫植物的文章,對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案例主題
《爬山虎的腳》是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對“爬山虎”這一植物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做了細致的描寫。通過對爬山虎的細致觀察,用細致的語言為我們介紹了該植物的特性。在教學設計上,要事先準備好與相關片段對應的圖片,在課前也布置了與學生能力相符的預習題內容。本節課的目標,是通過課文的講解,幫助學生感知“爬山虎”的習性及特點,并從文章內容,掌握描寫景物的方法。
三、案例過程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所有的流程基本是按照教學設計進行的,借圖片引入課題→聽錄音跟讀全文→將文章整體分段→分析段落大意→總結爬山虎的特點。
在整個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的情緒都非常的高漲,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對語言的講解,我在教學設計中是借助一個繪圖游戲開展的,試圖借助對想象中畫面的書面還原,來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具體情況如下所示:
片段一:
師:我們已經通讀了整篇文章,相信你們對爬山虎有了一定的了解。現在根據自己的理解,自己繪制一幅自己想象中的“爬墻圖”。
在我布置這個任務之后,學生積極地在本子上繪制了自己想象中的爬墻圖。我安排了小組討論的時間,學生在繪制結束后,將自己的圖片在小組中展示,并根據圖片,將自己對爬山虎爬墻的細節做了闡述。在學生討論結束后,我借助多媒體展示了在課前預先準備好的“爬墻圖”,在不同的部位點擊,會出現相對應的關鍵詞。
這一切都在預料之中順利開展。但是在這個環節結束之后,我發現很多學生仍然停留在觀察自己繪制的“爬墻圖”中,部分同學一直拿著圖片寫寫畫畫,注意力非常渙散。我當即意識到,這樣下去,后面的課程就無法按照預期進行,必須要對教學內容做出改變。根據我對學生的了解,決定采取個人競爭的方式,在不脫離教學重點的情況下,安排了一次“找茬”活動。具體情況如下所示:
片段二:
師:看來現在很多學生對“爬墻圖”的興趣要比對老師講課的內容要高得多。現在我們請兩位同學上臺來,將自己的“爬墻圖”繪制在黑板上,其他同學一邊閱讀文章一邊對自己的“爬墻圖”做完善。
選出來的學生拿著課本,對著自己的畫,很細致地完成了畫作。之后我要求學生對黑板上的兩幅畫,仔細地與原文做對照,查找出問題,提出疑問,并自己在課文中找出依據。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重新被拉起,積極的對照課文查找不足之處,包括原作者也在積極地找出問題做補充。
不一會兒,學生就對爬山虎的很多小細節做了補充,包括顏色、腳的位置、葉子等細節,甚至連生長過程中所出現的細微變化都做了對比這樣的集體討論,將課堂推向了高潮。原有的設計是要做很多板書的,但是根據學生的畫作,我將學生找出的問題標注在畫作上很多兩位同學沒有注意到的細節,被同學們一一查找出來,我也將“爬墻圖”的作用發揮到了最大,學生將關鍵的詞語也都標注在自己的畫作上。
我發現,原來需要自己做反復強調的內容也在討論中都凸顯出來,原來分散了學生注意力的畫作變成了教學的主要工具,很多知識點都在討論中被指出:“爬山虎的腳是長在葉柄的反面的;葉片是一順兒朝下的;爬山虎是靠細絲兒頭上長出來的小圓片巴住墻,才一步一步網上爬的……”
在教學的最后,所有的內容都是圍繞著一幅圖開展的,學生的學習激情前所未有的高漲。在課程的最后,黑板上留下了一幅獨一無二的板書內容。同學們對語言的感受也逐漸細微,通過語言的描寫,還原了爬山虎的整個形態及生活習性。在課后,我安排學生通過學到的內容,自己選擇一種植物做描寫。相信在下節課中,會收到不一樣的驚喜,借助一個小插曲,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了本次教學內容。
四、教學反思
這雖然只是兩個教學片段,但可以說是整個課堂的精華部分。圍繞著語言的講解、延伸出的畫畫,又最終從畫畫回歸到語言的理解,可謂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這節課讓我感受到了教學的多樣性,也使我感受到了很多不一樣的內容。主要體現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會適當地對出現的突發情況做利用。如果在學生沉迷畫作的時候,我強硬地要求學生收起自己的畫作,可能就會出現不一樣的結果了。小學生生性好動,又充滿好奇心,你越是不想讓他做什么,他越是想要去做什么。如果一味地要求他們收起來,他們的注意力仍然會停留在畫畫上,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這樣是得不償失的。這次的突發情況,也要求我在備課時,要更細心地對學生的狀況有所把握,也不可在教學時,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開展教學,這都對我以后的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未來,我會更加努力地學習新的教學理念,積極地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