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珵 張一鳴
當許多家長如過江之鯽般拼命培養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時,體能也被視為這場競爭里的加分項。比起“如何運動”,家長們在“如何避免運動傷害”上顯得一無所知。許多認知誤區的背后,是忽略了運動對于幼兒的意義遠遠不止強身健體那么簡單。
過早體能訓練有害無益
暑假里,馮女士帶著4歲多的女兒妞妞一同爬山游玩。妞妞獨立往返走完絕壁棧道,沒料想回家后哭喊腿疼,馮女士才意識到過量運動可能給孩子帶來了傷害。
3歲的亮亮喜歡玩滑板車,一次體檢發現,亮亮的膝蓋骨骼發育輕微畸形,醫生問了半天才找到癥結所在:原來亮亮從1歲半開始,只要一有時間就滑著車到處跑,長時間處于屈膝狀態,導致骨骼發育不良。
……
類似的新聞屢見不鮮,兒童過度運動導致傷害事件的數量正在攀升。不少人應該還記得2012年,浙江6歲女孩在慘遭父親罰原地跑6小時后殞命的事件。一次次或大或小的不幸出現,譴責教育方式不當之時,我們也必須正視過度運動對幼兒造成的危害。
數據顯示,中國體育產業總產值從2014年的1.35萬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2.19萬億元,預計到2022年將進一步超過3.5萬億元。國家引導體育服務產業和消費方面的政策利好不斷,社會的健康意識正在提升。體育市場被資本看好,其中不乏熱錢涌入。大型商場里,面向幼兒的跆拳道、輪滑、擊劍乃至騎馬等種類繁多的運動練習館粉墨登場,魚龍混雜。一些機構兜售著“從娃娃抓起”體能訓練的必要性;也有早教機構打出“缺乏運動易患感統失調”之類標語,加劇了家長的恐慌和焦慮。
“所謂的‘感統失調’多半是商家銷售的噱頭,的確存在一些患有自閉癥或者有先天發育缺陷的孩子需要進行感統方面的訓練,”天津體育學院體質檢測中心教授譚思潔表示,“但對于普通幼兒來說,身體素質或者體能的增強,通過跑、跳、投等鍛煉就能夠滿足了。”
不少熱衷健身的家長過早讓孩子接受專項運動練習或者體能訓練,殊不知這正如拔苗助長。全國體校聯合會秘書長李貴成在接受采訪時強調,體育的核心是身體的教育,應多培養幼兒的技能,而不是體能——6歲前主要是神經的發育,在神經發育的基礎上發展平衡性和穩定性,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過度發展體能,則會導致幼兒肌肉、骨骼、關節變形,還會對心肺器官和大腦結構的發育產生不利影響。
身體是一個自洽的整體,某一方面不足便會牽動其他許多方面來補充,久而久之就可能造成傷害。“幼兒鍛煉應該圍繞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柔韌五大素質展開,家長可以根據幼兒的愛好選擇一些運動項目。”關于如何選擇,譚思潔的建議是以機構資質為底線,尤其強調全面發展,“比如打乒乓球時右手執拍,那么一定要注意左上肢和左下肢的訓練,讓肌肉均衡發展”。
相比于成年人,兒童更容易在運動中受傷。專家指出,家長過分“推動”也是造成孩子運動損傷的元兇之一:不少家長喜歡給孩子灌輸“堅持”的理念,即使孩子感覺非常疲勞,父母也傾向于鼓勵他們繼續。譚思潔指出,人體都有自我保護的機能,孩子太累時切勿強迫,“理想的鍛煉強度應該是感覺比較累或者稍微累,對于孩子來說,如果運動后影響進食和睡眠,就說明強度過大了”。
執行機制有待完善
在幼兒園中,同樣存在機械化技能訓練的狀況。許多幼兒園開始重視幼兒球類活動,但一些過于成人化的教學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將實踐導入了歧途。
在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教授柳倩眼中,幼兒動作發展進入誤區的核心原因在于執行落實環節出了問題。她對記者分析,盡管《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針對不同年齡幼兒需要發展的基本動作和身體素質做出了科學專業的指引,能夠給幼兒園教師提供框架性支持,但落實并不盡如人意。“這就涉及執行問題,其中最關鍵的部分是對教師專業性的考驗。”柳倩指出,目前,學前教育中與幼兒運動相關的內容主要包含在健康教育領域,然而并不是所有師范院校都將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必修課,即便開設,運動部分的權重偏低的現象也較為普遍。
“隨著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社會各界的關注度提高,市場行為也加入其中,相當多的幼兒園通過社會購買服務的方式引進運動課程。”市場絕非洪水猛獸,但在介入過程中,柳倩發現一些運動教育培訓公司的教師對幼兒發展規律了解不深入,容易把成人訓練模式簡單套用在幼兒身上。過于單調和嚴苛的專項訓練,會導致孩子從小對運動產生厭惡心理。也因此,一些學者呼吁要保證幼兒在低、中、高強度的體力活動量之間進行自我調節,在足夠的戶外自主游戲時間中激發興趣。
體育教育專業缺乏幼兒教育知識,而學前教育專業沒有動作發展課程。“由于大部分幼兒教師都是學前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背景,在幼兒運動教學法方面存在一定短板,關于運動板塊的整體知識尚有欠缺。想要改變的話,一定不是依靠零敲碎打的職后培訓就能解決的。”鉆研幼兒教育多年,亦有過一線實踐經驗的柳倩深有感觸:具備理論框架后,如何構建能將其貫徹執行的機制,依舊是一個長期的課題。
圍繞核心經驗開展
面向幼兒的運動發展和身體鍛煉,必須循序漸進地按照幼兒的生長發育規律進行。在個體生長發育的基礎階段,幼兒對運動核心經驗的掌握將對其后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需要教師創設環境和任務,拓展練習形式。但現實中,不少幼兒園的“創新”看似花哨,實則是在核心經驗外圍打轉。柳倩給記者舉了個例子,在《指南》中有針對不同學段幼兒“雙腳連續向前跳”的目標,表面上看只是“跳”的動作,其實背后涉及的是節奏感、單、雙腳平衡等兒童身體素質內涵,單一或組合動作的要求也不相同。“只有搞清楚其中的規律,才能夠舉一反三,將‘跳’變成‘走’‘跑’,這個規律正是我們所講的核心經驗。而現在的專業培訓過程中存在只講動作、不講規律的現象,教師學到的往往只是皮毛。”
關注核心經驗,課程才能有的放矢。柳倩在一線走訪調研中看到,一些幼兒園將精力放在追求形式的變化上,他用輪胎,你換墊子,我就用輪胎加墊子,卻說不清使用的意義,淪為一場單純的材料大比拼。“材料只是教育載體,幫助我們來完成教育目標;當你掌握了規律,就會明白即使不依靠材料和器材,也能達到效果,否則往往會因為不自信而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翻新。”
教師需要將精力投入到了解兒童上。這就要求建立幼兒體育教師或培訓師的培訓體系和資質認證體系,給予教師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廣州商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院長莊弼提出,除了鼓勵學前教育專科學校開設“動作發展與健康管理”專業外,應擴大至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及體育教育專業中;針對幼兒園體育教師缺乏的現狀,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培訓幼兒園教師,使教師擁有開展幼兒園體育活動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抓住教育部正在進行的師范院校認證體系的契機,人才培養的課程結構就能夠實現質的優化。”柳倩認為,許多師范大學愈發重視教學法作為核心課程的意義,這無疑是一種好現象,而核心課程體現出核心價值的密鑰,恰恰是新一批高校教師能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良好銜接。她提供的解法是將目前應用性較強的教育教學、教育活動設計做整合提升。
可能性建立在2000年以來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之上。“大量優質的公辦幼兒園、民辦幼兒園出現,手上可以打的牌比過去要多上許多,完全可以出現校企合作、大學和幼兒園合作等模式,讓幼兒園名師和大學教師聯合進行課程的深度打磨,而非當前以客座為主的淺層方式。”柳倩篤定地說。
深刻認識運動價值
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出于兒童好動、好奇的特點,趣味性、貼近生活的運動游戲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
運動是否意味著單純的身體活動?耶魯大學教授布魯斯·韋克斯勒表示:“運動是身體活動和思維方式的結合。”嬰兒出生到世界,第一項發展的便是動作,運動對幼兒的神經系統、認知發展等會產生有益影響,能夠提高兒童大腦包括專注力、自控力及記憶力在內的執行功能。學齡前積極參加體育運動的孩子,比久坐不動的孩子更容易在今后取得優異的學業成績。對于這個年齡的兒童來說,愉快玩耍、積極運動更加有利于促進智力開發。
“我們常說健康是第一重要的,但是這個‘第一’往往在失去時才意識得到,同理也存在于幼兒運動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在柳倩看來,教育發展中存在不少追求“眼球效應”的行為,“要跟別人做的不一樣,要出彩,做到極致”,而運動隸屬的健康領域則很難做出看得到、摸得著的成績。因此,健康領域被忽略的現象是有客觀原因的。
改變或許需要在評估體系上下一番功夫。“現在的諸多評比,比如說課、優秀教師,多半都是語言、數學領域的幼兒教師獲選,教研員本身少有研究健康領域的,導致如果教師想沖特級,也會選擇相對容易獲評的領域。”柳倩表示,要調整基礎性構建,在質量評估的標準上把一些細碎的、潛移默化的內容體現出來,才能從根本上起到作用,否則理想與現實也只能互相沖突與拉扯。
須知,無論通過哪種方式運動,玩出幸福童年,讓幼兒獲得全面發展,才是我們的期待。在眼下國內的學前教育環境,健康往往是和“事故”聯系在一起——太多的安全問題發生,掀起一波波聲討和重視的輿情,待到事態平復,便又將“健康”拋諸腦后。“實際上,健康早已不是底線概念,而是終身的概念。”柳倩擲地有聲。
從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近幾年的學生評估取向來看,對社會能力的考查正趨于增長,而社會性培養的重要途徑便是依靠運動。怎樣理解運動價值?縱觀人生發展的脈絡,柳倩給出的答案是,“基本運動能力是人一生運動能力的底座。除了身體和大腦的鍛煉,幼兒還能從中獲得社會能力的培養,也才是我們提倡的兒童運動的價值”。
說明:《教育家》雜志第187期《打開人際交往障礙兒童的心靈之窗》一文,作者單位系浙江省杭州市大成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