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首文 包栗
當前幼兒園對幼兒的健康成長越發重視,各類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欣喜的同時,我們應清醒地看到目前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過度保護,“高控”活動過程;過早專項訓練;游戲內容單一等。當前幼兒園運動缺失的是什么?需要喚醒的又是什么?
轉變角色,放手游戲,安全與發展并行
安全是幼兒園教師開展運動游戲的首要考慮因素。不少教師不敢開展挑戰類的游戲活動,高度控制游戲過程,生怕出問題。教師說的時間太多,孩子運動游戲時間太少,“多動多危險、少動少危險、不動不危險”的錯誤觀念大行其道,極大地影響了孩子體驗運動游戲的樂趣以及整體發展?!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游戲中教師的角色是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教師應變“命令”為“溝通”,變“制止”為“了解”,變“冷眼旁觀”為“積極參與”,變“隨意干預”為“適時指導”。
如何改變教師在運動游戲中控制者、管理者的傳統角色?教師應根據觀察到的孩子興趣、運動量、運動能力、安全隱患等情況,對幼兒運動游戲行為進行分析與解讀,正確把握介入的時機和方法,引發幼兒運動游戲走向深度學習,促進孩子動作及體質的發展。教師進行適度的指導過程中,需要根據孩子的表現及時調整運動量、器材、難度等,既要避免嚴格按照腳本一成不變的“導演式”游戲,也要避免放任自流的“自由式”游戲。
放手游戲不代表不關注安全。要相信孩子是玩游戲的高手,鼓勵孩子主動參與運動游戲,讓孩子在運動游戲過程中不斷地探索、體驗、嘗試、實踐,用自己的方式解決運動游戲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又一個問題。教師通過觀察、預判危險因素、及時保護等措施,給予孩子安全的運動游戲環境;同時全面、深刻地認識“挑戰”與“安全”,力求有一定挑戰的同時,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安全,處理好兩者的關系。一方面恰當把握挑戰的“度”,要考慮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和心理承受度;另一方面合理設置不同難度運動游戲的“挑戰點”,要考慮游戲目標的需要和幼兒的實際情況,讓幼兒自主選擇。孩子玩游戲越深入,安全自護能力越強。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教師的專業能力發展。
不“拔苗助長”,運動與游戲融合
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都提出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什么是運動訓練?就是為了掌握某種運動技能,不斷進行重復、枯燥、高強度、專門性的技術練習。例如讓孩子10米快速往返跑多次;讓孩子跳繩每次30個,進行三到四組;讓孩子練習投籃動作重復10次,進行三到四組等。從運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過多或過度的運動訓練會使孩子身心疲憊,失去興趣,甚至造成心理耗竭,最終造成幼兒對運動的不喜歡、不參與。孩子若經常進行超負荷的運動訓練,很容易損傷其大腦的機能,使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甚至大腦缺氧等現象,對機體的生長發育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因此“拔苗助長”式的運動訓練,只是提前搶跑,孩子看似得到了發展,長遠看則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幼兒基本動作的敏感期約是3-7歲,正是幼兒園階段。這些動作模式、基本動作將是孩子進入中小學后參加各種活動、運動和競技的基礎,為他們的運動能力表現提供更多的選擇。而幼兒園階段如果提前進行早期專項訓練,直接跨入基本運動技能,進行單純的籃球、足球、網球等技術訓練,很可能只會“曇花一現”,因為基礎不牢,容易“地動山搖”。
幼兒園的教育活動需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在 “玩中學,學中玩”。對于拍球、跳繩等技能性活動,不要過于追求數量,更不能機械訓練。
幼兒園運動的主要內容更應該是游戲,融合走、跑、跳、投、滾翻、攀爬、支撐、懸垂、平衡等基本動作,從而在發展基本動作的基礎上有效發展孩子的速度、耐力、靈敏、協調等身體素質。例如“模仿螃蟹走”(橫向走動作)、“捉尾巴”(追逐跑動作)、“小刺猬運果子”(翻滾動作)、“小猴子攀登”(攀爬動作)、“蜘蛛爬”(爬行動作)等。同時考慮基本動作形式的多維(空間、方位、深度、路線等)變化,調動孩子參與運動游戲的興趣,讓孩子得到更多的運動體驗。例如爬行動作形式有:手膝著地爬(向前、向后、側向、轉圈等)、手腳著地爬(向前、向后、側向、轉圈)、坐爬(向前、向后、轉圈)、“毛毛蟲爬”、匍匐爬等。
這不代表幼兒園不能玩籃球、足球等,而需要轉變思路,創新組織方式。籃球不僅僅是拍球、足球也不僅僅是踢球,教師可以將這些球看作幼兒園多樣化器材中的一種,借助各類球的特點融合走、跑、跳、投等基本動作元素來有效發展孩子的綜合運動能力,例如“小熊闖關”(跑步追球動作)、“球寶寶真聽話”(滾球走動作)、“叫號接球”(反應+接球動作)等,讓孩子在游戲活動中通過親身體驗、直接感知、實踐操作,培養幼兒對各種球的興趣,享受球類游戲的樂趣。
玩“深度化游戲”,促可持續發展
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更是孩子獨特的學習方式。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認為:“孩子是生來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當前不少幼兒園引導幼兒玩的運動游戲處于重復化、水平化的階段,游戲的深度不夠,難以有效激發、調動孩子主動參與的興趣,在促進孩子動作以及身體素質的階梯式發展方面有待探究。
深度化運動游戲內容發展的基本動作要全面,包括移動性動作、非移動性動作、操控性動作三個維度。當前幼兒園運動游戲容易忽視操控性和非移動性動作,而移動性動作更多集中于跑、跳、爬等動作,導致動作發展不全面。同時動作形式維度變化少,例如爬行游戲基本集中于手膝著地、手腳著地、匍匐前進三個動作,缺少多元化、深度化以及動態變化。
深度化運動游戲需要考慮影響孩子基本動作和身體素質發展的多元因素,利用動態系統范式的方法,通過改變動作形式的維度、任務情境,創造各種游戲條件,豐富孩子的運動經驗。深度化多維發展可以從動作形式的變化、方位、路線、空間、節奏、輔助器材等多個任務維度考慮,促進游戲的進階式、深度發展。
在組織游戲過程中要注重孩子動作發展階段與游戲任務和目標相適宜,可以設置不同層次、不同難度、不同深度的游戲器材路徑,同時也要考慮孩子個體差異對教學的影響。尊重個體差異的同時,靈活運用集體、小組合作和個人活動等多種形式,根據游戲組織需要采用圓形、散點形、棱形、十字形等多種隊形。
我們要堅持以運動游戲為基本活動,珍視孩子游戲活動的獨特價值,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在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的同時,通過深度化的游戲,促進孩子的可持續與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歐陽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