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婷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對幼兒一生的成長起到重要作用。如果幼兒缺乏合作能力,心理就會產生障礙,漸漸變得膽怯、不合群、缺乏社會交往能力等,從而導致社會性退縮,對現實生活適應困難。5-6歲是幼兒交往意識增強、合作能力初步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若習得較好的合作能力,將有助其更快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實現角色的順利轉換,對其終身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研究前期,我們通過問卷調查以及對幼兒和一年級新生的訪談,發現大部分幼兒在思維方式和環境適應上銜接得比較順暢,但在社會交往方面,尤其是合作能力方面存在如下問題:幼兒缺乏合作機會與技能,多以自我為中心;幼兒在交往中經常會發生沖突;幼兒在協商時易產生矛盾,使同伴間的合作不能順暢進行。
基于以上現狀,我們以“幼小銜接”為研究主題,關注幼兒合作能力的培養,通過設計專門性合作活動和滲透性合作活動,從合作意識、悅納同伴和共同協商三方面進行研究,讓幼兒逐漸增強合作意識,掌握合作方法,提升合作能力,為幼兒做好入小學準備。
聚焦合作意識,使幼兒愿合作、蘊情感
故事演繹策略。在開展集體學習活動“火箭升空”時,教師事先搜索一些圖片,圖文并茂地和孩子們講述關于火箭升空的故事,讓幼兒感知火箭升空是需要科學家叔叔設計圖紙、工人叔叔制造零件、軍人叔叔保衛安全等共同完成的。正是有了各方的分工合作,火箭最終才能成功飛上天,為人類探索未知世界做出了不起的貢獻。故事的講述萌發和增強了幼兒的合作意識,為后續合作探索火箭升空的方法建立了良好的開端。
環境互動策略。在實施課程主題中,環境常常是會說話的工具。隨著幼小銜接活動的深入,“小問號”“小清博士”“網羅天下”等環境構建,往往能夠引發幼兒主動去合作收集信息、尋找答案。在開展“老房子新房子”外出參觀活動中,幼兒對于老房子產生了很多問題,比如“老房子是什么樣的”“老房子里有什么”“為何有翹翹的角”等。基于幼兒的問題,教師讓幼兒分組開展反復多次的實地參觀,或者網上搜尋相關圖片,加深了幼兒對老房子的認識,并將收集的信息貼至“小博士的回答”中,通過“一問一答”的對話,讓環境活起來。
通過故事演繹以及與環境對話,幼兒深切感受到合作的意義,合作意識逐漸從被動到主動,表現為愿意積極參與合作活動,合作的持續時間明顯變長,能夠主動嘗試控制和表達情緒,形成團隊行動,萌發了友誼的種子。
聚焦悅納同伴,使幼兒樂悅納、重體驗
賞識教育策略。賞識是一種理解,更是一種激勵。對幼兒進行賞識教育,尊重幼兒、鼓勵幼兒,可以幫助幼兒克服焦慮心理,樹立自信心,從而改善其在與同伴合作過程中的行為。
【案例:成了“百科全書”的毛球】
毛球好奇愛探究,但個性比較獨特,不善與人溝通,很多幼兒不太喜歡與毛球接觸。班級里新發放了一臺投影儀,很多孩子不知道是什么東西。這時,教師請毛球來解答,他一邊手指著上面的文字,一邊慢慢地讀道:“投影儀。”其他孩子見毛球認識很多字,便讓毛球繼續讀下去。這次簡單的經歷,讓毛球成了班上的“百科全書”,大家凡有不認識的字,便主動找毛球詢問。
賞識孩子的優點,能使孩子增強自信心,也能讓同伴自然而然地接納他,樂意與他合作交往。作為教師要學會觀察幼兒,發現每個幼兒的閃光點,賞識他們,鼓勵他們,為幼兒相互接納、友好合作創設良好的機會與條件。
平等教育策略。尊重、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是現代教育的主流思想。平等是教育的基礎,是實施教育的催化劑。教師要將這一教育理念銘記于心,滲透于日常教育的每個細節。
【案例:你也可以的】
晨晨是班級內膽子比較小的女孩,在一些學習活動中,往往容易被同伴們忽視。這次輪到我們班進行小喇叭廣播,圍繞“愛牙日”主題活動,預設了愛牙宣傳、愛牙故事、愛牙情景劇的內容。由于愛牙情景劇需要幾人一起參與,于是我提議晨晨也參加。但是晨晨支支吾吾地說:“我不敢。”我鼓勵說:“沒關系,你也可以的,有問題大家可以一起幫忙。”在同伴們的一致贊同下,晨晨同意加入,并在大家的幫助下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內向的孩子,教師必須加倍地關注,多給予孩子一些表現的機會,為孩子搭建一個表現自我的舞臺,促使孩子在悅納自己的同時接納同伴。
在專門性合作活動和滲透性合作活動中,幼兒逐漸重視與同伴的合作,懂得體諒同伴、接納同伴,逐漸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尤其是在教師引導下的分享交流或合作中的問題解決,加深了幼兒合作交往的情感體驗,從悅納同伴逐漸擴展到悅納弟弟、妹妹等。
聚焦共同協商,使幼兒會協商、創方法
真實情景策略。情景創設一旦遵循了幼兒的認知規律和情感需求,能夠真正激發幼兒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使幼兒在一個真實的情景中感知、探究、體驗、實踐,最終達成學習目標。
【案例:幼兒社團里的故事】
幼兒社團是一個以幼兒為主導的活動,活動的報名招募、內容構建、規則制訂等,均以幼兒的經驗和初心為出發點。教師請幼兒自由分組,自主報名參加社團活動,并啟發道:“我們的社團招募版面如何設計呢?”宇宇、逸逸和笑笑三人報名了“運動社團”。只見三個人圍在一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間沒有說話。這時,教師利用互聯網搜索了一些關于版面設計的圖片,提供給幼兒作參考。在教師的引導下,運動社團招募版面新鮮出爐。
教師不僅要觀察幼兒的行為,更重要的是深入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間沒有說話”的情況?我該做些什么來助推幼兒的思維活動?及時、恰當地介入和引導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可以讓幼兒了解版面設計需要的一些要素;其次,可以激發幼兒的發散性思維,形成后續的一些合作探討內容。
問題情境策略。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精心設計一些直觀性的問題情境,引發幼兒主動與同伴合作,從而提升其合作能力的持續性功效。
【案例:探秘“橋”】
在開展“我們的城市”主題活動中,幼兒對周圍的建筑物、交通工具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老師帶領孩子們通過投票方式選出最感興趣的話題“橋是怎么建造的”,并讓孩子們帶著疑問一起去探秘。
在探秘過程中,孩子們通過翻閱書籍、網上搜索照片、親子調查、詢問大人等方式,加深了對橋的認識。孩子們逐步認識了橋的各個組成部分,并探索了橋的基本功能和運作原理。在個別化活動和游戲中,不少孩子運用積木、紙、陶泥等材料,自己嘗試建造“橋”,并在原有的經驗上與同伴一起發揮創意,如造型上求百變,有愛心橋、螺旋橋;功能上求多樣,有超載警報器、多方向延伸等。
以問題為導向,直接引發了幼兒之間的共鳴。在探究的過程中,幼兒通過言語交流,分工收集材料,想方設法解決問題,提高了合作能力。在組織形式上,教師運用“問題、合作、情境”教學策略進行探究式學習的效應實現了最大化,進一步增強了幼兒的合作意識。
研究之初,幼兒與同伴間的合作意識還是朦朧的,缺少合作方法和技巧。在歷經豐富多樣的合作活動后,幼兒學會了通過積極協商的辦法來解決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惑或問題,規則的約定、善意的評價成為促進幼兒合作發展的新妙招。
(作者單位:上海市嘉定區清河路幼兒園)
責任編輯:歐陽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