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賢勇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提高中學歷史教學質量,不僅是考試的現實需要,也是歷史學科內在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通過創新教學形式、完善學生評價機制、樹立教師專業意識、師生關系等多方面來綜合探討如何提高中學歷史教學質量,進一步落實中學歷史教學的目標任務。
關鍵字:中學歷史;教學質量;策略
在新課程改革實施,作為基礎教育課程的中學歷史,要發揮歷史學科培養人具有人文素養和歷史眼光。要實現這個目標,需提高中學歷史教學質量,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一、立足歷史課堂教學,把控教學行為
在新課程改革中,提高中學歷史教學質量的立足點是在課堂教學。作為教師,應當對課堂進行教學組織把控。在歷史教材多版本之下,教師需對教材進行有效整合,找準核心知識點,形成歷史知識體系。教師在組織教學要依據歷史學科的學科屬性、學生的年齡階段特征,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課堂教學表達要做到科學性與思想性的統一,同時要掌握語言的生動性、趣味性,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調動學生的行為和心理圍繞著我們教學目標,學生真正發生意義學習。
二、結合歷史學科特點,教學形式追求多樣化
(一)課堂教學技術化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技與教育進一步融合,歷史課堂日益呈現技術化。在日常歷史教學中,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將文字、聲音、圖像等多種刺激整合設計,充分作用于學習者的眼、耳、手等各個感知覺器官,極大地改善了大腦獲取知識信息的感官功能,促進了學生思維心智活動的開展。
歷史有很多豐富文物實物、文獻以及影視資料等,在現代教育技術支撐下綜合利用這些載體,生活形象展示歷史的風貌。現代教育技術引入課堂,讓歷史課堂生動化、趣味化,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極大地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學生是在信息化環境下成長起來,樂于接受這種教學方式,教師所傳遞的消息易于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正如現代心理家布魯納強調:“學習最重要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學生產生興趣后能夠喚起學習歷史的內在動力與熱情,與歷史教師“合作”的意愿就強烈,師生進行思想上火花的碰撞,逐漸內化到自己的認知結構,課堂的教育效果好。
(二)開辟歷史第二課堂,歷史學習生活化
1.建立歷史課外研學基地,以行促學
北京市“歷史學習心理與教學對策研究”課題組調查研究表明,按喜歡程度的百分比遞減排列,學生對列出的8種教學方式的選擇依次為:“配合教學到博物館或遺址參觀考察”(69.4%);“老師運用電教媒體進行教學”(58.2%);“希望不是老師一人講,學生也參與教學”(44.2%);“我們進行活動,如角色扮演等”(39.1%);“研究歷史材料,進行問題研究式學習”(24%);“老師一人講,講得生動就行”(15.4%);“老師直接告訴我們答案”(10.3%);“老師劃重點,學生背熟重點”(6.7%)。由此可見,
中學歷史教學應當注重歷史課堂教學與歷史社會實踐的結合。
我們在歷史教學中以課堂教學作為主陣地外,同時開辟歷史學習的第二課堂,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歷史,逐步理解和認識歷史與生活的相互關系。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主要是抽象的歷史理論知識,在社會實踐過程,會對所學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直觀的認識,特別在這個過程運用知識,會深化理論認識,提升思想情感。
開辟歷史第二課堂,形式可以豐富多樣。各個學校要充分挖掘當地歷史資源,可以利用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這個平臺來實施這個項目,因地制宜,注重地方鄉土教育。歷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歷史遺跡、歷史名勝古跡、烈士陵園等;可以組織學生成立歷史社團等。讓學生在“做”中學,學習歷史過程絕不能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而是應當與社會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歷史就在身邊,產生共鳴。
2.設立歷史專用教室,營造歷史教學環境
在中學階段學生掌握系統的歷史知識,形成相對完整的歷史體系,更多是在45分鐘的歷史課堂去完成。長期以來,我國的中學歷史教學更多是從理論到理論,脫離實物資料,其結果是學生對于歷史的認識往往十分陌生,沒有一種切身真實感受。學校可以專門開辟以歷史復制實物展示為主體的歷史專用教室,作為日常課堂教學的活動場所。在教學中,就可以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合理調整組合,使其適時、適度、適量,以發揮教學的整體效益,促使歷史知識轉化為符合學生認知結構的有效信息源,引發有意義的教育發生。學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依托理論與實物雙重資料的相互碰撞、驗證、升華,繼而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意識,著眼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評價學生的機制多樣化
教學評價要立足于學生的發展,考核學生不僅僅以考試為主要形式,還需要重視學生的過程性表現。歷史是一門人文科學基礎課程,對于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有很大影響。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評價學生學習歷史要注重結果和過程,重視量化評價方法和質性評價方法的結合。在考察學生學習歷史的情況,在以傳統的考試方式下,還可以通過歷史研究性學習、撰寫歷史小論文、參與社會實踐等來考察學生。當前的選拔性考試命題上,設置開放性試題,不僅要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如何,對于學生學習歷史的態度、創新意識、能力等方面也需考查表現出來;這種開放性試題,是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方向標,在教學過程要培養學生思辨創新的歷史能力,學生學習自主化,發揮學生的特長,選拔出真正的優秀歷史人才。
(二)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善于因材施教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注重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應該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不存在的,問題在于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的引導。”作為一名歷史教師,不應該僅僅是“教書匠”,應該是一名“雕塑家”,將學生塑造成獨一無二的藝術珍品。學生的個性發展的培養離不開教師培養,這需要教師個人要形成獨具特色的教學風格。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應當明白自己首先是一名教師,然后才是一名歷史教師,在角色扮演上突出自己歷史的學科特色,做一名有思想,有個性的歷史教師,做有溫度的教育,教有思想的歷史。
歷史教師在培養學生中不要拘泥于傳統,要有創新思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豐富的學識去影響學生的行為與思想;關注學生個體的獨特性,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多去肯定與欣賞,少用否定,使學生個人的優勢與特長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三)培養學生對于中學歷史教育的認同感
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中學歷史教學成效如何與學生對于歷史的認同程度是密切相關。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對于中學歷史教育的認同感,即從心理上認可中學歷史教育是其自身發展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學生在心理上產生認同后,會激發其對于自己國家歷史的自豪感,會形成主動接受學習歷史的內在動機,認可的程度如何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具體學習行為。德國二百年前的教育宣言曾經如此說到: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人們適應傳統的世界,不是著眼于實用性的知識和技能,而要去喚醒學生的力量,培養他們自我學習的主動性,抽象的歸納力和理解力,以便他們在目前無法預料的種種局勢中,自我做出有意義的選擇。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奮斗歷程,既包括古代引以為豪的成就,也需深刻講述近代中國屈辱的歷史。不僅如此,我們還應讓學生對比學習其他其他民族的文明成果,全面了解世界中的中國,形成具有世界視野的認同感。
四、確立教師專業意識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應該保持學習,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歷史教師首先要形成對于歷史學科的認同感,明確歷史學科的社會教育的功能。作為一門學科,茅家琪在《史海閑話.序》這樣說道:“歷史學從事的是一門富有社會價值的學科。從社會整體看,學史以‘通古今之變’,有助于人們認識世界發展潮流,推動社會進步。從個人方面看,讀史有助于培養‘真善美’的思想品德和情操,而個人的進步正是社會整體進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此,歷史教師要認同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樹立從事歷史教學的自豪感,不斷增強責任感與使命感,激發其不斷鉆研業務,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稚勇.社會科教育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于友西,葉小兵,趙亞夫.素質教育與歷史教育學[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劉洋,陳浩.高中歷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M].遠方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