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喬娜
摘 要:幼兒處于起步發展的重要階段,需重點培養幼兒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夠豐富知識、拓展視野,對于幼兒未來學習與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幼兒園開展親子閱讀具有一定的價值,一則能夠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與交流能力,二則能夠提高幼兒閱讀能力培養閱讀習慣。幼兒園開展親子閱讀首先需要創建良好愉悅的閱讀氛圍,提高幼兒及家長的閱讀意識,其次根據幼兒實際需求來提供相應、適宜的閱讀書籍,便于幼兒在閱讀中收獲樂趣,最后需引導家長在生活上需抽出時間時常陪伴幼兒進行閱讀。
關鍵詞:親子閱讀;幼兒園;活動
【中圖分類號】G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32-0014-01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當前部分人群在生活中鮮少接觸閱讀,閱讀具有一定的價值,正所謂“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段”,國家也在大力倡導全民閱讀。幼兒正處于啟蒙階段,幼兒園可組織親子閱讀活動來不斷培養幼兒的閱讀習慣,從而促進幼兒閱讀能力的提升。
1.幼兒園開展親子閱讀的價值
幼兒園開展親子閱讀活動具有一定的價值,首先,開展親子閱讀活動能夠培養幼兒的閱讀習慣,幼兒天性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再加上仍處于具象思維,通常對故事比較感興趣,但因為幼兒無法進行自主閱讀,故此,活動組織家長陪伴幼兒共同閱讀,在閱讀中收獲興趣和快樂,同時也能學習到更多的知識點,一定程度能讓幼兒愛上閱讀,逐漸養成閱讀習慣;其次,幼兒園開展親子閱讀活動,能夠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幼兒與家長共同閱讀書籍,能夠在家長的指引下通過閱讀來積累文字和語言,同時也能提升思維能力逐漸形成初步的語感,詞匯的 積累與思維能力的培養,能夠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最后,幼兒園開展親子閱讀活動,能夠提高幼兒的交流能力,幼兒閱讀的書籍通常都是具有對話形式的故事類文章,還蘊含了一定的教育意義,因此在親子閱讀中,幼兒傾聽對話無形之間能夠提高交流能力,另外,家長將故事所蘊含的道理講述給幼兒聽,有助于幼兒形成正確的道德素養與價值觀念,有助于未來學習與發展。
2.幼兒園開展親子閱讀的指導方式
(1)創建閱讀氛圍
幼兒園開展親子閱讀活動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創建輕松愉悅的閱讀氛圍,環境對人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良好的氛圍能夠幫助幼兒和家長更快進入并沉浸在閱讀的世界里,因此,幼兒園教師需要精心布置閱讀環境以營造氛圍。因是家長和幼兒共同閱讀,所以教師應提供相應數量的座椅,且需根據家長與幼兒的特征來選擇合適的椅子,其次,還可布置教室環境,使用一些鮮艷豐富的色彩張貼圖案等,創建活潑輕松的環境。在實際親子閱讀活動中,幼兒園教師需要制定相關的閱讀規則,譬如注意聲音音量、仔細閱讀等,沉浸在閱讀的氛圍內也不會影響到他人,同時也能從閱讀與互動中收獲樂趣,促進家長多加陪伴孩子,引導孩子在閱讀中不斷拓展知識面,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而逐漸提高閱讀能力。
(2)提供閱讀書籍
幼兒園開展親子閱讀活動的過程中,需要為家長提供適合幼兒閱讀的書籍,以滿足幼兒的閱讀需求,幼兒教師對于幼兒學習與生活更為專業,充分了解幼兒這個年齡段的興趣愛好,因此可為家長提供一些幼兒較感興趣的書籍,并且需要引導家長如何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來挑選書籍進行閱讀。例如,小班幼兒正處于具象思維,普遍對圖畫類或者色彩豐富的書籍感興趣,家長可挑選一些圖片多文字少的書籍,便于在閱讀中促進幼兒激發興趣與好奇心;對于大班幼兒,可挑選一些具有淺顯易懂的教育意義的書籍,閱讀書本的故事情節需幽默風趣,能夠讓幼兒在閱讀中收獲快樂,同時也能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促進幼兒在故事中解放天性展開想象的翅膀。因此,幼兒園開展親子閱讀活動,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認知情況與實際需求來提供相應的書籍,可對閱讀書籍進行分類,方便家長和幼兒在相應的閱讀書籍區域內自行挑選閱讀文本。
(3)時常陪伴閱讀
幼兒園開展親子閱讀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多和家長溝通交流,提高家長對閱讀和陪伴的重視程度,以促進家長不管是在親子閱讀活動中,還是在生活上都能抽出時間時常陪伴幼兒閱讀。當前,互聯網的普及導致“低頭族”越發增多,不少家長在工作之余將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手機上,鮮少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閱讀和學習,甚至對親子閱讀活動抱有排斥抗拒心理,這樣會直接影響到幼兒學習與發展,因此,教師需加強溝通提高家長的閱讀意識,從而促進家長能夠自主陪伴幼兒閱讀和學習,養成良好的習慣,與幼兒共同成長。
幼兒園親子閱讀具有一定的價值意義,在活動中,幼兒教師需創建良好的閱讀氛圍,為家長提供相應的書籍,同時也需多加和家長溝通,促進家長培養陪伴幼兒閱讀的習慣。
參考文獻
[1]葛紅蕾.閱讀 喚醒兒童的自我力量—淺談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的多元閱讀策略研究[J].名師在線,2019(13):25-26
[2]吳丹.幼兒園開展親子閱讀的價值與指導方式探尋[J].課程教育研究,2019(13):34-35
[3]楊丹琴,苗春鳳.小組工作介入流動學前兒童家庭親子閱讀問題的實踐與思考—以福州市W幼兒園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31(09):2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