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玉
摘要:中學生是跨世紀的一代,面對激烈的競爭,不僅要求他們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同時還要求其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筆者結合多年的心理教學經驗,對初中學生所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以及對初中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進行總結,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初中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該階段學生的生理、認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識等均在迅速發展,可以說是人一生中發展最迅速、最旺盛、最關鍵的時期。在該階段,老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身體狀況和學習狀況,還應當特別注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筆者在多年的心理教學及咨詢工作中發現,初中學生自身的心智發展尚不成熟,其極容易受到社會環境、家庭環境以及學校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如果學生受到正面積極地影響,學生的心態就會陽光且積極;反之如果學生受到負面消極的影響,學生的心態也會變得陰暗且消極。因此,無論是老師、學校還是家庭、社會都應當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予以重視,并加強正面教育。
1.初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學生的首要責任是學習,但是在當今知識經濟的時代,學生的學習壓力尤其之大。無論是從學校、老師、同學以及家庭、個人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的學習制造一種無形的壓力。這種壓力不是短時間的,而是長達3年甚至12年,這種長時間的強大壓力極容易造成學生的心理發生扭曲。初中生的第二個心理問題是人際關系。初中生人際關系的協調能力與我國的大環境有關,以往家庭孩子多,父母多以“散養”的方式培育孩子,而現今孩子多是家里的獨苗,且生活環境較之以往優越了很多,所以這就使得當今學生的自我意識比較強,不善于和同學之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初中生的第三個心理問題是自信心。當今的家庭以及老師多傾向于贊美和鼓勵學生,這本身對于學生自信心的建立較為有利,但是過多的贊美和鼓勵有時會取得相反的效果。一者,在老師及家人的鼓勵之下,學生的自信心有可能會轉化為自負心;二者,太多的贊美容易使學生認為自己真的很棒,但是在遭遇失敗或者挫折之后往往較難恢復。
2.初中生不健康心理形成原因
初中生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存在著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分為內、外兩個方面:“內”主要指學生個人,“外”則主要指學生所生活的大環境和小環境。從學生個人的角度而言,初中生本身處在青春發育期,在此期間學生的逆反心理較為嚴重。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在于學生自我意識的不斷成長,且這種自我意識與父母、老師之間的撞擊尤為強烈。其次,學生自身的性格因素。正如上文闡述,學生多是自幼嬌生慣養,這就使得學生的心理偏于脆弱,外加上獨生子女的因素,學生的性格又會變得相對封閉。在一帆風順的成長環境中獨自出航,一旦遭遇驚濤駭浪便是船毀人亡。從外部環境而言,學校中存在的學習壓力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殷切期盼都是導致學生不健康心理的導火索。學校、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越高,越是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長。其次,家庭生活的和諧與否以及生活條件優越與否等也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一般而言,家庭生活和諧能夠使得學生的心態陽光和積極,而生活在家庭生活不和諧甚至于經常打罵環境中的孩子則容易消極、暴躁。家庭生活條件優越,孩子的性格偏于獨立、自信,而家庭生活拮據,孩子的性格則偏于自卑、不自信。其三是社會環境,特別是當今的網絡環境中不良信息的傳播,對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尤其不利。輕則導致學生沉溺于網絡世界而無法自拔,重則學習網上所播放的兇殺、淫穢等視頻,尋找刺激并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除了網絡之外,社會中的不良娛樂場所以及有違公德的日常行為也都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3.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實施教育是心理老師的主要職責,也是心理老師的最大價值。盡管對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僅從學校一個角度出發,但是做好學生的心理咨詢與輔導同樣能夠對學生的健康心理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心理老師不能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持悲觀情緒,而是要積極樂觀地教育和輔導學生,同時也是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所以,心理老師樂觀、開朗、積極、熱情的形象和心態便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無論是在心理課堂之上還是在課堂之下,作為心理老師都要始終注意自己的形象。除了自身的形象之外,心理老師還需要具備扎實而豐富的基礎專業知識,這不僅是為了向學生進行心理知識的傳播,同時也是為了提高心理老師的個人魅力。因為只有讓學生對心理健康以及老師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才樂于學習心理健康知識,重視心理健康知識,并且能夠運用所學的心理健康知識進行自我調節和自我教育。第三,心理老師要具備敏銳觀察學生心理動態的能力。這既需要老師扎實的專業知識,同時又需要老師日常的細致觀察,從而對學生的精神面貌及心理狀況進行分析。一旦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問題,心理老師則要盡快進行疏導,幫助學生調整好心理狀態。第四,心理老師的身份要具有多樣性,并且要適時地進行轉換。課堂上,老師可以以教育者的身份進行知識的傳播,但是到了課下,老師則要以朋友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一是因為朋友的身份更容易讓學生們放下戒備心理,從而吐露心聲;二是因為通過朋友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的疏導比單純的說教方式更為有利,更容易得到學生的認可與贊同。第五,心理老師除了正面引導之外,還要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技巧。比如在臨近學生考試之前,老師可以對學生的考試結果予以“貶低”,而在學生考試結束之后,則要對學生的學習成績予以“褒揚”。考試前的貶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同時也能夠對學生的學習和考試發揮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考試之后的褒揚則主要是對學生發揮鼓勵性作用,避免學生自悲自嘆,對學習生成消極心理。
總之初中生的心理問題及形成原因具有多樣性,這為老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一定程度的困擾,但作為心理老師同樣也可以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式,從更多方面和更多角度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予以正面的引導和規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和價值觀,從而為學生未來的事業發展、生活發展和人格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趙仕麗. 關于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A]. 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第四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2016:1.
[2] 耿桂梅.談初中教師對學生的健康心理教育[J].管理觀察,2009(18):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