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織遷
摘 要:國家實行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培養高素質、能夠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的復合型人才。但是如今這種問題卻沒有被很好地解決。其中以高中歷史存在的情況最為嚴重。高中歷史課堂,由于教學模式老舊等問題,教學效率下降,營造情景教學課堂本文,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本文便對如何在歷史課堂對學生創設相關情境進行了探討,希望可以為大家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情景教學;策略培養
進行情景教學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是為了進一步滿足社會需要。高中生作為即將步入大學校園的一個團體,對學生的培養則是這一階段的重要教學任務。但是如今很多老師對如何創建情境教學課堂卻感到束手無策,對此,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提出來相應的解決方案,希望可以借此為大家提供參考。
一、利用信息技術整合知識創設情境
如今信息高度發達,為創設歷史情景教學,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進行相關的教學時,老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綜合信息技術,通過相關視頻將知識進行整合,同時老師給還可以讓學生扮演其中角色,通過類似情景教學活躍氣氛。
例如,老師在講述《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相關內容時,老師可以播放《走向共和》的相關內容,借助相關視頻,講解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原因,同時老師還可以借助相關紀錄片以及電影片段,真實還原近代中國制度變化的相關過程,同時還可以適當進行課外拓展,例如,使學生知曉在相應的歷史細節,比如,在講述八國聯軍侵華時,老師還可以根據慈禧太后的前后態度轉變講述相關事件,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的學習內容,此外還可以講解國民在這其中的努力,培養學生民族情懷。
二、設置相關問題引導思考提升能力
只是簡單地利用視頻以及信息技術創設情景是遠遠不夠的,歷史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以及思辨能力,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結合教學內容,提出相關的教學問題,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從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為創建高效課堂提供便利。
例如,老師在講述《大一統的秦漢政治》的相關內容時,老師可以提出相關問題,供學生思考,老師問道:“罷黜百家是大一統的體現之一,同學們,以前史學界認為,九品中正制導致了門閥政治,而現在人們認為門閥政治根本原因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家知道為什么嗎?”學生經過思考,回答:“在百家爭鳴的情況下,擅長儒家就去學孔孟之道,擅長兵家就去學孫子兵法等等,這樣人們的晉升渠道很多,但是不利于思想控制。那么就只能留儒家思想一種。當只剩一種的時候,就會有學得好的,和學得差的,學得好的去做官,誰都想有好出路,差的就會去拜已經做官的為老師,已經做了官的,就會提拔自己看重的學生、家人,慢慢形成一股勢力,當皇權衰落,但學閥勢力在增強的時候,學閥的勢力就足以對抗皇權,就形成了門閥政治。門閥政治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亂導致皇權衰落,主要原因是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一定程度提供了條件,根本原因是罷黜百家,堵塞了其他的晉升渠道。”同時,老師還可以設置相關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真實感受這種政策帶來的弊端,這樣既活躍了氣氛,又使學生了解了相關政策本質。
三、結合有關地圖講述知識活躍氣氛
歷史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歷史內涵,傳承文化與精神,所以在歷史地圖教學中老師不應該只停留在知識表面,還應該探索背后的原因,可以結合地圖實行情景教學,幫助學生們理解歷史內涵,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以及核心素養。
例如,老師在講解《抗日戰爭》的相關內容時,老師除了要講述知識,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可以對抗戰英雄進行謳歌,通過讓學生們了解事件本身原因,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逐步對歷史內涵進行講解,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精神,了解歷史事件本質。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地圖讓學生們了解事件本身原因,逐步對歷史內涵進行講解,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精神,適當引用相關的地圖,幫助學生理解日軍進軍路線,以及軍事部署情況,講述“大東亞共榮圈”,同時結合地圖講述國際態勢及勢力分布,從中理解革命先輩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以及反抗精神,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使學生了解歷史文化,傳承歷史文化,同時可以借助相關視頻,播放抗日戰爭紀錄片,使學生直觀地感受民族精神,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在歷史教學中,凸顯核心素養。同時在講述相關歷史事件時,還要結合歷史地圖,注意培養學生空間觀念,更好地營造教學情境。
綜上所述,創設相關情境進行歷史教學,能夠降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難度,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首先,需要老師在教學時,利用信息技術整合知識創設情境,使學生對知識大致了解;其次,老師可以設置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提升能力;最后,老師還可以利用課本上的資源如地圖等,進行地圖教學,探究歷史背后的原因,深入內涵,活躍氣氛。
參考文獻:
[1] 柴亞軍 . 對歷史教學中情景教學的思考 [J]. 西部素質教育,2016,(16).
[2] 何苗 . 淺議高中歷史教學中學巧設情境的相關策略 [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