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金慧
摘 要: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高中化學教學占據著非常重要且關鍵性的位置,不僅能夠向學生傳授基礎的知識、方法和技能,還能夠培養與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綜合素養。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逐步推進和深入的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學逐步邁入到了嶄新的發展階段,亟需對教學方法和策略進行改進與革新。本文正是在這一背景的基礎之上,從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空間、創設問題情境和優化教學評價三方面出發,分析和探究新課改下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方法與科學策略。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化學教學;教學策略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過去高中化學教師通常將教學中心和重點放在了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和單純的知識傳授上,普遍采用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從而導致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興趣和意愿,整個高中化學教學也因此變得低效、無效甚至負效,嚴重影響甚至阻礙了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與全面發展。所以,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高中化學教師必須要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走出傳統教學模式的誤區,積極轉變并革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深入探索各種科學、創新的方法和策略,最終實現高中化學教學有效性的發展提升,收獲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以學生為中心,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空間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但傳統觀念下高中化學教師顯然忽略這一點,將學生置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幾乎沒有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與探究的空間,久而久之便會束縛學生思維和個性的發展。對此,高中化學教師應徹底轉變過去“以師為本”的思想觀念,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中心,減少理論知識講解的時間,將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給予學生,鼓勵并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深入探究,自由地發表觀點和看法,提出問題和質疑。
例如,在教授《離子反應》這部分知識時,筆者遵循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以學生們為中心,給予學生們充足的自主學習空間。上課后,筆者先讓學生們對本節課程的內容進行預習,熟悉本節課程的學習內容,然后,筆者再讓學生們說一說通過自己的預習,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根據這一過程,筆者可以了解學生們的預習情況,認清學生們的學習能力,隨后,筆者再根據學生們的認知,為學生們引出更加深層的學習內容。這樣一來,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筆者通過以學生為中心,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空間,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欲望
問題是學生思維的啟發點與活躍點,是學生探究的起點,也是推進教學進程順利開展的動力。所以,高中化學教師應當走出單純說教的教學模式,積極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首先,教師應根據化學知識的重難點以及新舊知識之間的連接點,來精心設計問題,使問題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域并且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其次,教師則需選擇適當時機向學生進行提問,創設出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思考動機,激發起學生的自主探究欲望,促使學生主動展開分析與深層次的探究,拓展學生的學習深度。
例如,在教授《幾種重要的金屬化合物》這部分知識時,為了激發學生們的自主探究欲望,筆者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們設置了問題情境,通過問題的引導,幫助學生們有目標地進行探究。問題如下:Na2O2與CO2的反應生成了哪些物質?過氧化鈉可以將我們呼出的二氧化碳轉化為我們需要的氧氣,那么在實際生活中過氧化鈉會有哪些反應呢?過氧化鈉應該如何保存?問題提出后,學生們立即展開思考,經過學生們的思考與分析,學生們最終得出答案。這樣一來,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筆者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自主探究欲望。
三、優化教學評價,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評價是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的直接反饋,是改進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有效依據。所以,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師應當重視教學評價并對評價進行優化,轉變過去單一的成績評價模式,構建更加科學、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采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來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肯定并鼓勵學生的閃光點,同時也要指出學生的不足并指明應該改正和努力的方向,促使學生可以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例如,為了提高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筆者優化了教學評價,如,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設立提問環節,讓學生們回答問題,這時,筆者便會根據學生們的回答情況對學生們進行點評、表揚,增強學生們的自信心。另外,在課程結束后,筆者還會根據學生們在課堂的整體表現對學生們進行評價,讓學生們認識到自己的優點與不足。這樣一來,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筆者通過優化教學評價,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總而言之,教育教學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高中化學教師必須要順應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樹立起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通過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空間、創設問題情境和優化教學評價等策略的運用,來推進高中化學教學的轉型與升級,最終切實提升高中化學教學的質量與效果。
參考文獻:
[1]陳軍.新課改下高中化學教學策略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7(24):108-109.
[2]陳永菊.新課改下的高中化學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5(0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