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萍
摘 要: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一門德育課程,情境任務的優化設計和使用是引導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一個重要載體。本文從目前在學科情境任務設計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入手,提出優化情境任務的三個策略。
關鍵詞:情境任務;教學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32-0105-01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承載著育人的功能,教師們更應充分發揮道法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引導學生在復雜的真實情境中完成相應的任務,以此來發展學生的道德認知,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加強學生的道德實踐。同時基于在情境任務的設計和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優化情境任務,發揮情境任務對于提升育人價值的重要作用則顯得十分重要。
1.情境任務的設計應符合學生實際
教師所設計的情境任務應是為學生服務的,旨在促進學生思維和能力的成長,著名教育家贊科夫認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如在《做負責任的人》這一框題中,設計競選班委的情境,引導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完成“在評估承擔責任的代價與回報后有不同的選擇,你支持哪種?為什么?”這一任務。首先,競選班委的情境來源于學生的學校生活,學生對此很熟悉,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水平,能讓學生有話可說,其次,通過讓學生對比三位同學的看法,合理評估承擔責任的代價與回報后再去思考自己的選擇,這一過程需要學生結合自身已有的經驗以及能力和條件,面對可以選擇的責任,學會慎重選擇,量力而行。其實在培養學生能夠辨證、冷靜地看待責任問題,學會作出合理的選擇,同時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確一旦作出選擇,就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不言代價與回報,進而提升學生的道德境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責任意識,提升道德踐行的主動性。
2.情境任務的設計應蘊含價值沖突
當今時代,由于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思想觀念也隨之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人們的價值取向呈現多樣化的趨勢,由于各種原因,學生尚未能形成正確的是非觀,鑒別能力比較欠缺,這使得部分學生在價值觀方面產生諸多的迷茫、困惑,可能面對同一個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判斷,從而產生了價值沖突。
如在《以禮待人》這一框題中,設計“明禮”的情境任務,針對兩個生活情境,展示學生課前調查的數據結果,發現學生對于“感情深了,我們之間的禮還需要嗎?”“當別人對我無禮時,我還要對他們有禮嗎?”這兩個問題存在價值沖突,部分學生認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相處方式,忽略了禮的實質,忽略了文明有禮的真正要義。真實展示價值沖突的存在,源于學生處于充滿互動的價值觀的社會之中,這些價值觀影響著他們的身心發展,學生對于面對復雜的情境中如何做到文明有禮和明晰文明有禮的意義和價值,缺乏深入的認識和理解。此情境任務指向關于“禮”的價值澄清,學生在情境任務中思考交流、質疑補充、澄清認識,最終達成價值共識,明確“以禮待人的實質是尊敬之心;以禮待人,體現了個人的良好修養,是一種人生境界。”這其實幫助學生通過價值澄清,使個人思考自身的價值問題,能更好地整合自身選擇和行動,提高道德踐行的能力,而分析澄清價值觀的過程也是一種形成價值認同的過程,能讓學生有最真實的感悟和體會,幫助學生明確道德要求,形成正確的行動規范,助力于學生的德性發展,引導學生自覺自愿地將文明有禮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3.情境任務的設計應體現層次性
《學記》云:“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段話告訴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要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不要抑制學生思考的愿望,不要急于奔向問題的結果,而是讓學生展現思維的過程,而學生的思維遵循著由淺入深,由已知向未知延伸的規律。
如在《公平正義的價值》這一框題中,為了澄清學生對公平正義的認識誤區,正確認識公平正義的重要價值,設計“援疑質理—認識公平正義”的情境任務,首先出示四種情境素材,涉及中考加分政策、“兩免一補”政策、“罪刑法定原則”、老師布置作業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步思考和交流:一是這些政策或做法與“我”有關嗎?二是認為“與我有關”的政策或做法是否符合公平正義的要求,并說明理由。三是看似“與我無關”的政策或做法是否符合公平正義的要求,并說明理由。四是這些看似“與我無關”的政策或做法真的與我無關嗎?五是如果沒有公平正義,社會將會是什么樣子?根據學生的認知邏輯,五個問題層層深入,將公平正義的價值理論蘊含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讓學生逐層分析,抽絲剝繭,從“我”出發,上升到從“公心”“公利”出發看待生活中的政策或做法,幫助學生初步形成自覺認同公平正義對個人、對社會、對國家的深遠影響,形成自覺自愿維護公平正義的意識。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究情境任務,層層分析,層層鋪墊,在主動思考交流質疑的過程中,步步梳理澄清整合自己的認識,走出原有的誤區,從而能站在時代的背景中,客觀理性地理解公平正義價值的真正內涵,引導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努力踐行公平正義,促進法治素養和道德品質的知行統一。
總之,認為情境任務的設計與使用應服務于學生成長的需要,能夠讓學生有觸動心靈的學習過程的體驗,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從感性思維和經驗思維走向科學思維,從而促進教學內容教育價值的認同與內化。
參考文獻
[1]任娜.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9(20)
[2]張達.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J].教育革新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