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威
摘 要:新課改教育背景下,素質教育已經成為當前教育的核心任務。對高中時期的學生而言,不但需要學習知識,還需要樹立正確的三觀理念: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而德育教育則是圍繞學生三觀建立的基礎保障,對學生的品德教育有著重要的影響。此次論文主要探討的是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低效性的成因及其措施。
關鍵詞: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低效成因;措施
【中圖分類號】G 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32-0162-01
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管理者,是班級的核心人物。在當前高中階段,隨著課改的影響,班主任的責任越來越重。班主任不但需要督促班級學生學習,還要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有效管理,并根據學生在校情況,進行德育方面的教育。所以,班主任還需要加強學生心理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教育。但是,當前,班主任對德育方面的教育工作開展并不是很順利,所以,導致相關方面的教育效果也不夠理想。
1.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低效性的成因
高中班主任德育開展工作效率低下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教育理念不夠明確。對于學生素質方面的教育,主要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和價值觀念,掌握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并理解和領悟中華的傳統美德。而高中班主任對于這一方面的教育并不夠重視,過多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所以,對于這方面的教育,也沒有明確的系統計劃,導致相關工作難以開展。第二,德育內容沒有及時革新,依舊處于陳舊思想。目前,我國高中時期的德育教育內容過于陳舊,依舊沿用傳統的教育方法,比如,品德教育的例子大多數都是傳統的經典故事,反反復復,缺乏新穎,且過于注重教育的模式,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成長情況和情緒方面的變化。第三,德育方法與現實生活不符。德育教育的方法有榜樣法、理論法等等,如榜樣法,主要是樹立一個良好的道德榜樣,讓學生以此為榜樣,進行自我提升。但是,在方法的使用上過于單一,缺乏針對性,并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德育教育,所以,導致德育教育工作的低效性。
2.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低效性的處理方法
(1)明確德育目標,制定合理的德育工作計劃
德育工作的開展,需要系統化的計劃,而系統的計劃則需要明確的教育目標。只有明確德育教育的目標,才能讓德育工作能夠有序開展,從而使其更加具有針對性。然后,在目標和計劃的前提下,根據具體的教育情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明確德育教育工作的理念,并以此開展相關的德育教育工作。另外,高中班主任還需要根據不同年級,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標,并制定動態化的教育計劃,根據學生的發展狀況,及時進行優化的調整,以此提高德育工作教育的有效性。
(2)不斷完善和調整德育教育的內容
德育教育屬于社會公德教育的一部分,所以,高中班主任開展德育教育時,需要注意結合社會的實際狀況,做到與時俱進,跟隨社會變化而做出相應的教育調整。首先,教師需要深入調查了解學生德育方面的狀況,并以此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其次,在搭配教育案例時,應當選擇一些具有時代特征的例子,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德育教育的內容更加真實,更加貼切,從而改善以往教育中形式主義的情況。最后,班主任還可以帶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自我參與,自我操作,從而加強學生對德育教育方面的認知。這樣,既可以讓學生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也能夠有效改善高中時期學生的德育思想。
(3)提高班主任自身的德育素養,發揮榜樣作用
德育工作主要是從正面教育和側面教育進行影響,感染學生,讓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以此提高學生的個人素養和道德品質。因此,在開展德育教育工作過程中,班主任不但需要針對德育教育的內容,進行詳細講解,還需要發揮自身教師的榜樣作用,側面感染學生,讓學生不斷改善自身的不足之處。所以,班主任也需要不斷提升自我的德育素養,時刻保持良好的教師形象,規范自我的行為,以此起到良好的榜樣作用。
(4)尊重學生,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德育工作主要包含教師和學生,教師作為德育教育工作的傳遞者,而學生作為接受者,是德育工作教育的主體。所以,在開展相關方面的工作時,必須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尊重學生的想法,通過對學生的調查和了解,制定詳細的德育教育工作規劃細則,并保證每一條細則能夠落實到位,以此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效率。另外,班主任還需要不斷反思,在糾正學生錯誤的前提,也讓學生作為監督者,對教師各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從而做到相互進步,相互提升。
3.結語
總而言之,高中班主任必須要加強對德育方面的認知,深入分析影響德育工作開展的成因,制定合理的德育教育計劃,并根據學生的情況,不斷調整和改善,以此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呂銘,曹劍鋒.高三畢業班班主任德育工作研究[J].名師在線,2017(14):91-92
[2]李愛軍.關于新時期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14):45
[3]王仁富.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低效性的成因分析及應對措施[J].課程教育研究,2012(20):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