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潔

摘 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引入有教學價值的、符合學生發展水平的、有利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繪本故事,在“小繪本”中探索閱讀教學的“大天地”。
關鍵詞: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小繪本”
【中圖分類號】G6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32-0173-01
英語繪本,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圖畫書”,它既有鮮活的繪圖,更有生動的語言,內容豐富,富有情趣。在小學英語課堂教中,我們可以大力引進充滿活力的繪本資源,在“小繪本”里摸索閱讀教學的“大天地”。
1.鏈接生活經驗,深化語境閱讀
繪本故事本身就是基于生活與想象的兒童故事書。在繪本故事的教學中,我們要做到有別于教材的Story time及cartoon time等閱讀板塊,盡可能地遵從繪本的故事性,鏈接學生的實際生活,調動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并放飛他們的想象,讓他們在有生命活力的語言情境中,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情節的跌宕起伏,感受角色的情感變化。此外,我們還要善于在繪本的閱讀中,積極挖掘其內在的跨文化交際及文化元素,讓繪本課堂輕快、真實、有活力。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分級閱讀《Have You Seen My Cat?》這個繪本故事時,由于這個故事的內容比較簡單,貫穿整個故事的只有幾句話:Have you seen my cat? This is not my cat! This is my cat!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拓展訓練的關注點,放在文化視野的拓展上,這個尋貓之旅從美國出發,經過墨西哥、秘魯、非洲、中東、波斯等地,最后又回到美國。在這個過程中,我就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們準備了穿著各地傳統服飾的人,如,帶著大草帽的墨西哥人、飼養金剛鸚鵡的印第安人、牽著駱駝的波斯人等等,通過繪圖及現實圖片的對照形式,增強學生們的視覺沖擊,創設“尋貓之旅”的真實語境,深化學生們對這個故事的認識,并接受這個故事所要傳遞的文化知識。
2.關注圖文信息,激發思維活力
繪圖是繪本故事的靈魂,它跟我們教材或是其他讀物中的插圖不同,是文本的直觀呈現,是與文字一起闡述故事內容的另一種“語言”。在繪本故事教學中,我們既要關注文本信息,更要引導學生們關注繪圖,挖掘繪圖中“隱形的語言”,讓故事閱讀從靜態走向動態,積極地閱讀繪本,獲取更多、更有效的信息。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六年級《Unit 1 The lion and the mouse》這單元時,在story time教學的基礎上,我為學生們帶來了同步繪本—The Lion & the Mouse。在這個故事教學中,我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們去關注圖文信息,在圖的基礎上,更好地去理解文所要表達的內容。如,當學生們讀到“The lion holds the mouse in his paws.”這一句時,雖然大部分學生都被“paw”這個詞匯絆住了腳,但是通過我們對繪圖的細致觀察,學生們很快就能夠理解這句話所要表達的意思是“獅子用爪子抓出了小老鼠。”可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先以繪圖激發學生們的想象,引導他們通過觀察與發現,去理解故事,而非糾結在某個詞匯、某個句子的講解上,反而破壞了故事的整體美感。
3.活化遷移輸出,促進語用實踐
閱讀是學生們的個性化行為。在繪本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把著重點放在由讀到思考、到體驗、到實踐的遷移輸出環節,通過有效的、高質量的、與生活及故事內容密切相關的探究性任務,提升閱讀課的教學品質與質量,有效促進學生們英語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分級繪本故事—《What's underground?(地下世界大揭秘)》時,我在教學過程中,就嘗試以思維導圖的設計與應用貫穿課堂,在初讀課文時,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以師生共建的形式,引導學生們先回答“What's underground?”這個問題的第一層次,animals(foxes、moles、rabbits、worms等)。在這個過程中,生成思維導圖,為接下來Whatpipes are underground?、Whatwires and cables are underground?這個兩個思維導圖的生成,做一個有效的示范,促進學生們的小組探究。
在拓展訓練環節中,我對這個思維導圖進行了修整,以遷移輸出的教學方式,將“What’s underground?”這個問題,放在思維導圖的核心部分,引導學生們在animals、pipes、wires and cables的基礎上,繼續向外輻射,引導他們通過小組討論及交流的形式,發現生活中更多的地下事物,以此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訓練學生們對知識的鞏固與應用能力。
總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我們不能把繪本閱讀簡單地等同于教材中story time板塊的教學,而要扣緊繪本故事的特點,充分發揮它的優勢,以其為契機,充分發揮學生們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們享受閱讀的快樂,收獲閱讀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