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玲娣
摘 ?要:散文是語文教學中致美的“風景”,美的有些虛幻,讓人摸不著頭腦。“到底在說什么呢?”這一問題一直纏繞著學生。實際上,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的代表,即使語言之間的關系“相隔千里”,它也在表達著一個中心。那么,如何讓學生理解散文的中心呢?本文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初中;語文;散文
所謂形散而神不散,是說散文語言的跳躍性比較大,語言之間沒有明確的邏輯關系,然而,這些零散的語言并不是簡單的堆砌,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主題,形指語言,神是主題。但是,初中生認知經驗少,情感經歷不是特別豐富,所以不能發揮想象力理解跳脫語言背后的主題。知道了這一點,關于散文“神”的理解教學也就有了眉目。具體來說,教師要以情感體驗為中心組織散文教學,讓學生或直接、或間接地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繼而概括出散文的主旨,理解散文的“神”。而關于以情感體驗為中心的散文教學,我提出了如下建議:
一、創設真實情境,體會散文的“神”
也許,散文的情感過于深沉,學生不能通過抽象的語言還原出散文的真實面貌。此時,學生需要一架情感的梯子,完成由簡單情感到復雜情感的過渡,由此體會到散文的“神”。而真實的情境就是這架情感之梯,透過與散文相關聯的情境,學生可以直觀感受散文的情感,此時帶著這份情感閱讀,自然能夠理解散文的中心思想,建構出散文的“神”。
例如,在教學《春》時,全文以《春》為題,卻只在結尾的三句話中提到了“春天”,不僅讓人質疑文章到底在寫什么?針對這一疑問,我創設了與之相關的真實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體會、去感受,提煉出散文的思想情感。情境如下:
踏春的時節到了,成群結隊的家庭前往公園踏青。到了公園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湖邊的柳樹,原來光禿禿的柳枝突出了嫩黃的芽兒。沿著湖邊在往前走出現了一片白,原來是梨花兒開了。伴著梨花香,偶有幾只蝴蝶飛舞。小朋友們不停地呼吸,他們說:“泥土和青草味兒混在一起真好聞!”
而通過觀看情境,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刺激下“掉入”了春的世界,感受了迎面撲來的濃烈的春的氣息,不自覺地就產生了喜愛之情。由于情境體驗,學生知道了《春》是在贊美春天、贊美大自然,一下子就抓住了散文的“神”。所以,創設真實情境有助于學生理解散文的“神”。
二、探索文本主題,深刻散文的“神”
探索是一場思維之戰,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戰勝形象思維,提升抽象思維。當抽象思維戰勝形象思維時,學生就能夠理解事物的本質,探得世間的真理。因而,探索是理解的主要途徑。故而,關于散文“神”的理解離不開探索。而在散文世界中,“神”即主題,主題就是“神”。所以,探索散文的主題,學生可以深刻理解散文的“神”。
例如,在教學《風箏》時,面對魯迅的這篇散文,學生往往是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文章的一開始描述風箏,后來又寫小弟與風箏的那些事兒,最后又回歸現實進行一番“春寒”的感嘆,到底要寫什么?關于這一問題,我們進行了主題探索,以期理解散文的“神”。具體來說,首先,引導學生將文章概括成一件事兒,看清主要內容,即,“我”毀掉弟弟的風箏,成年后,因此事“我”心情沉重,弟弟卻不記得了。其次,探索“為什么要寫一段關于偶看外國兒童讀物的事情”,引出“精神虐殺”;之后,要求學生以“精神虐殺”為主題重新閱讀,此時所有關于文本的疑問都消除了。故而,“精神虐殺”是散文的“神”:作者因小時候精神虐殺弟弟而懺悔,又因被虐殺著全然忘記而無法補救而悲哀。由此可見,探索文本主題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散文的“神”。
三、模擬文本寫作,內化散文的“神”
寫作和閱讀有很多共性,兩者均圍繞主題鋪展而來,寫作是構建主題的過程,閱讀是剝離主題的過程,在閱讀中寫作可以幫助學生看清主題,在寫作中閱讀可以幫助學生表述主題。基于此,在理解散文的“神”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擬寫作,在模仿的過程中,學生會與作者產生共鳴,理解主題,內化散文的“神”。
例如,在教學《紫藤蘿瀑布》時,我組織了模擬文本寫作活動,讓學生感知、內化散文的“神”。具體來說,首先,提出關于模擬創作的幾點要求:1.對某一種植物進行外觀的描述,最好是開花、成長等生命力旺盛的樣子;2.該植物的描述要有一個開花——凋落——再開花的過程;其次,組織學生依據要求進行模仿創作,而模擬創作的過程就是主題形成的過程;之后,引導學生抒發創作感想,進行主題表達;最后,由此及彼,引導學生通過模仿作品理解散文的中心思想。在整個模擬寫作的過程中,學生與作者經歷了同樣的情感,由此產生了情感共鳴,理解、內化了散文的“神”。因而,模擬文本寫作是學生理解散文的“神”的重要策略。
總之,散文教學中,理解散文的“神”是核心。而關于散文的“神”,教師要以情感體驗為主,通過情感體驗活動促使學生感知、理解散文的“神”。
參考文獻:
[1]喬亞玲.談初中語文的散文閱讀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6,(z1):204.
[2]陳開紅.基于初中語文散文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15):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