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忠宇
團山小學地處吉林省長春市寬城區北端城鄉接合部,學區內坐落著市政府建設的廉租房、解困小區,是特殊人群比較聚集的區域。目前,學校有17個教學班,658名學生,隨班就讀學生13名,是寬城區隨班就讀學生最多的學校。自2014年寬城區被確定為全國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以來,團山小學一直立足于學校自身課程資源優勢,把隨班就讀學生的課程設置作為學校研究的課題,確立了用全景式課程來實現“全人的教育”的發展理念。
一、全景課程的構建
“才聚成團,品蘊成山”是團山小學立足校情提出的辦學理念,以培養身心健康、才有所長、品德出眾的現代公民為目標?;趯W生的培養目標,學校構建了全景式課程育人體系,即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定制性課程,并進行主題融合實施,實現學科間的融合。
全景式課程實施路徑,即國家課程校本化、地方課程整合化、校本課程適性化、特需課程生本化的處理。在進行特需課程生本化處理時,將特需課程設置成三類課程:私人定制課程、群體定制課程、特質定制課程。特質定制課程是為隨班就讀學生量身定制的課程,學校從每一個隨班就讀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為每一個學生專門設置一套康復課程,并結合全景式課程進行主題融合實施,實現由關注“每一個”到關注“這一個”的轉變。
二、特質學生課程構建
隨班就讀學生的發展是有特殊性的。學校通過對普通課程的調整與特殊需要課程的開發、選擇,來滿足殘疾學生的特殊需要,采取變通、擴展、替代的調整方式,為他們提供相應的課程變式。
1.基線評估是特質定制課程開設的前提
課程的設置決定了育人方向,只有準確掌握每一名隨班就讀學生的基線,才能針對個體的不同進行特質課程定制。如何進行基線評估呢?首先,學校以醫學診斷為準,在醫學診斷的基礎上,再由區資源指導中心的專業教師帶領學校教師共同考查學生情況,找到隨讀生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和情緒問題以及學業問題。在此過程中學校關注了學生的學業、情感狀態、精神壓力、社會交往、身體健康等九大領域的問題。其次,需要家校聯動。在家長配合的情況下,學校把家長邀請來一同參加基線評估,并充分關注和參考家長提供的信息和意見。
2.個性化特質課程設置
沒有選擇就沒有教育。團山小學的適性課程對普通學生來說是一個自由選擇的過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主選課。隨班就讀學生經歷一個自選和教師建選的過程,在教師的幫助下選課。以特質學生年齡段為標準,學校開設了多門定制化課程,即補救性課程(低齡段)、康復性課程(低齡段)、功能性課程(高齡段)、個需課程。
學校樹立了“一切皆課程”的理念,學校把課程表的設置也視為一種課程:針對視力障礙的學生,學校設計了個性化課程表,用大字的課程表來彌補他們的視覺障礙;針對患有自閉癥的學生,學校為他們提供的都是3D圖片式課程表。
三、將學校課程與個性創新課程相融合
基于學?,F有資源現狀,對殘障學生的課程不能也不宜實現“另起爐灶”,如何充分發揮全景式課程在特質課程中的作用,讓學校的每個課程都可轉化為殘障學生的給養,“融合”這個環節至關重要,學校摸索了幾種融合方式。
1.學習與康復相融合
在語文作文教學中,學校將作文教學與心理學上的沙盤游戲(集體沙盤)融合起來。教師根據學期教學計劃設計若干主題作文,帶領全班學生共同完成。為了讓患有自閉癥、腦癱和智障的隨讀生融入其中,學校采用了沙盤游戲輔助教學。
在語文口語交際課中,針對口語表述有困難的隨讀生,教師積極創設情境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在體育課中,體育教師在體育游戲環節上為他們設計融合課程。除此之外,教師還自創了一些康復類游戲,通過游戲鍛煉智障兒童大運動能力、平衡反應和協調能力。
2.大小課堂相融合
大課堂是指和全體學生一起學習的日常課堂,小課堂則是在資源教室里由資源教師和資源中心項目小組教師對隨班就讀學生進行的個別化教學課堂。采取大、小課堂相融的方式,資源教師除了要對隨班就讀學生進行專業的訓練與行為矯正外,還要配合任課教師提出的教學需求,指導隨班就讀學生提前預習將要學習的課堂內容,感知日常課堂中即將遇到的歷史故事、人物事件等。
隨班就讀的目的是為了使特殊兒童與正常兒童一起接受高質量的教育。為此,既要為特殊兒童提供一些特殊教育服務,又要讓他們融入普通教育課程。
經過兩年多的探索與實踐,學 校在隨讀生課程設置上積累了一些經驗,也取得了成績。首先是學生在一點一滴地改變,13名隨班就讀學生都有了一定的康復效果;其次是教師在改變,所有教師的課程意識增強,教師的大愛情懷被悄然釋放;再次是學校在改變,學校特質課程體系構建日臻成熟,學校特質課程設置的經驗在區域內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學校的辦學質量也得到了家長的認可。
展望未來,深感任重而道遠,相信在區委、區政府、區教育局的領導下,在區特教中心的具體指導下,團山小學將在探索中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提高隨班就讀質量,使之產生更強的社會效益。同時,學校也在思考如下問題:1.在普通教育的大環境下,特殊教育的課程教學及學生評價問題;2.隨班就讀教師考評及專業化發展問題;3.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等新的課題。在此,懇請各位領導、專家、同仁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