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右壁畫
左壁面的仕女,她的飛袖
打磨了黃沙陽光之后,影子
落到月牙湖的坳口
每個人心里都沉浸了一個唐朝。如果草葉
像踏步沙峰的駱駝,如果漣漪
像坐在草棚沽酒的刀客
刀客的坐姿永遠一致:目光澄清
刀鞘寒氣外溢
唯有一頁佛經和禪意
留在壁畫的右側。只見朱紅剝落
凹凸的地方
敦煌就藏匿在蜂擁的人流之處
而遠道來的人,還在尋找
月牙湖最后的一壺青棵酒
墓碑里的大漠
黃沙處干枯的一個孤獨
前人用腳踩了又沒,沒了又踩
如一堆風與一目沙較勁的空曠
月光此刻刺痛了鳥的盤旋。
大漠的羽翼在白天炙熱
夜晚又寒冽了。而寒熱往來的暗黑和乳白
像沒人的羊肉攤,聽得見遙遠的吆喝
卻聽不見細弱的回音
如此的曠古的淹沒不動聲色。絲綢路上
又是如此莫名的荒蕪。那個羊肉攤的夜色
黑褐很濃。像塊悲傷的墓碑,呆拙、無神
除了月光的祭奠,早沒了人的凄涼
可萬千的人,仍在域外吆喝一地的絲綢
一地生命的白的陶瓷
不愿離去
叮當的駝鈴
習慣一張大漠的枯燥的臉。月光與彎刀
旁邊再有一壺青棵酒,則可醉了沙峰駝鈴
叮當、叮當的悠長,是西域遼闊的聲響。
在草葉上
每一滴風一點露的逶迤,均風情萬種
不遠處關口的木柵,是最后的一場江湖
圈成了亂石、廢墟、萋萋荒草
但有一首落魄的詞牌,與女子同流落到異鄉
只要春風一度,駝鈴就到了塞外陽關
陽關之關
紅柳于枯沙中打坐。陽光的盡頭
橫擱一卷不老的兵譜,閃著寒意的刀鋒
守衛一次唐朝時石壘的陽關,弓弩之間
一匹馬、一條駱駝,不敢淪陷
只有后來隨征的發小,所俘獲的陽關
傷痕累累,遍地呻吟
這十萬里的沙塵、城垛,荒蕪了淚花
血,也有失鷹隼熱烈的羽翼。羔羊
在關口踉蹌行走,說一座江山
我要讓它活下去
然后骷髏
敦煌的酒
每一缸酒的對飲都恰到好處。左街的那缸
琵琶催人老。右街的那缸
像夕照的拐杖,醉得那么紅
也許最后一次捧起敦煌的臉面
輕描淡寫的大漠,難復李白的韻腳
要美人,要詩里江山
不需要深情對白
姑且放牧三兩聲駝鈴以代猿聲吧
姑且吹一曲羌笛的遼闊與蒼茫以酌玉盞
卷起的敦煌,浸泡在酒里
比久遠的河山更知溫暖、寒槍
驛站的瓦礫
走失的駝隊,以等待的方式活著
我的歌謠,說別驚動所有沉默的爛瓦礫
突然想起,我是驛站遺失的劫富濟貧的大盜
從邊塞到將臺,鷹隼的目光和我的痛感一樣鋒利
這,也許是一條老路
也許,老路還分叉到了靈魂
土城垛傳說
可以在此下馬,巡視我的王朝
沙的鋒利,擁有一片天空
遠去燃燒的駝鈴,趕著山川、河流以及落日
任憑我慢慢施政
彎刀的陌生,在史書里銹跡斑駁
屬于它的荒蕪和空空如也
從一處土城垛不攻自破
在我的臉上落滿沙塵打劫了油燈
仿佛四下圍攏來的土城垛
都是偷聽傳說的耳朵,并起了老繭大漠的邊邊疑似這里躺下過一座村莊。荒廢遺留給了月色。許多野狼拔出錚亮的爪子,緊緊揪住兀自壯膽的風哨別嚇我哈!黃沙在風口說村莊中的強盜
喝酒劃拳,坐在酒肆的板凳上
劍也耀武揚威地在桌面上
而背靠的房子:
瓜田在螢火蟲之下發光發亮
翠綠的叩門
在鄰居的咳嗽里冗長、著急
想和玉門關稱兄道弟
敦煌和玉門關是西部一根線上的螞蚱
它們磨快刀戈,混在江湖
稱兄道弟
紅柳像一碗酒
敬祁連山三碗
敦煌就擱淺在唐朝的記憶
烽火外的人,在洞窟里誦經、打坐
遠處的懸崖上
指點人間的佛燈
告訴來客都是幸福的。如果誰還在留連
翻經書的風會蕭瑟
會醉酒
和敦煌談慈悲
黃沙和阿彌陀佛
都有駱駝的寬恕
月牙湖的日子
月牙湖釣起無數跌宕起伏的夜
及相關的寒冷和黑暗
并越釣越深刻
馬和駱駝
隱瞞沙峰的臉。水要接管的荒蕪
月牙湖一飲而盡
稍微起點漣漪、波瀾
我是佛遺落的野草,種子偶爾飛起
便有善良的人
踏歌而行,以示
稱頌
羌苗內女人
夜晚勾勒的風情,唯女人能懂
羌笛在馬上悠揚
為古村,為酒,為男人
為寂寞療傷
一道陽關的傷口,被雪覆蓋
至于結局如何
今夜的酒無法預料
要么在馬背上飛馳三千里
要么在馬下擁吻三千仞深
至于與陽關的對白
一個夜晚
就是一生
敦煌夕照
無不以此為背景:
面粉、酒、女人和男人
至于羊腿、水囊
沒有盡頭
我聽見一場葬禮在日落之前
走下沙峰
仿佛報答一場大漠的沉默
沙子記得你愛哭
愛這深藏不露的塵世
愛所有被養舊的句子
和大地對峙的籌碼
夕照生來就是被遺忘的。你看
送行的隊列
在第一現場
誰都無法置身事外
作者簡介:劉群華,筆名劉陽河,男,1976年生,湖南婁底人,種過田,打過工,干過小生意,對散文寫作一見鐘情。1993年開始發表作品,之后停筆近二十年,2014年重拾拙筆,作品散見《人民日報》《星星》《散文百家》《湖南文學》《山東文學》《草原》《黃河文學》《滇池》等,偶爾被《意林》《小小說選刊》《微型小說選刊》等刊轉載,并入編多省市模擬高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