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蓓
摘? 要:王小波是中國現當代作家,其文字內容和敘事風格均呈現荒誕化的特點。在王小波的作品中,以《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和《青銅時代》較為著名。本文以《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和《青銅時代》中的《尋找無雙》三篇文章來分析王小波荒誕化敘事所蘊含的象征意義。
關鍵詞:王小波;荒誕敘事;象征性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30-0-01
引言:
王小波是中國現當代作家,其文字內容和敘事風格均呈現荒誕化的特點。作家在世期間,發表了數量并不多,但是質量很高的作品,其中的《黃金時代》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獲獎,同時榮獲第十三屆臺灣文學聯合報文學中篇小說獎。但王小波一直被認為是“主流之外的作家”(謝泳、丁冬:《王小波:一位知識分子和一個時代》[J],選自《王小波十年祭》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年5月),其中荒誕化的寫作風格也是王小波被邊緣化的原因之一。
一、荒誕的內涵
荒誕在《辭海》中的解釋為“不近情理,虛妄不可信”,它指的是人的無奈困擾的生存狀態,這更多地指的是一種生活當中的荒誕。在藝術創作中的荒誕首先表現在傳奇志怪小說當中,以夸張變形仙魔鬼怪的形象,來表現出人的荒唐和現實生活的不真實、不合理。除此之外,以莊周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從哲學角度思考荒誕化,莊周夢蝶是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以一種荒誕不經,難分現實與夢境的荒誕感來體現對現實的無力和虛妄。
在西方哲學中,荒誕是存在主義不可忽視的一派,加繆認為“荒誕是來源于厭煩、時間、死亡和異己感,它既是積極(對和諧一致的渴求)、消極(斷裂、分離)兩種異質矛盾要素的斷裂關系,又是將兩種矛盾要素聯系于一體,使之并存共在的連結關系。”薩特在加繆的思想上,總結到“荒誕既是一種事實狀態,也是某些人對這一荒誕的情醒意識。”在美學范疇內,荒謬是一種具有審美價值的美學范疇,是一種對立于審美的審丑形態,荒誕消解了審美意識形態的崇高感,而是以一種挖掘事物本真的批評意識來反應現實。
二、王小波荒誕化敘事的象征意義
在王小波的作品中,以《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和《青銅時代》較為著名。本文以《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和《青銅時代》中的《尋找無雙》三篇文章來分析王小波荒誕化敘事所蘊含的象征意義。
在《黃金時代》中,作為正義一方的王二和陳清揚,一方面反對村長和隊長制定的規則制度,但又一方面縱容這種規則的發展;而權利者們一方面壓制王二和陳清揚的“搞破鞋”,另一方面這種壓制又反噬著他們,增長了他們的“窺淫”欲望。這兩者的邏輯看似荒誕,但更具真實性,反應了人性的真實流露,體現了真實世界的荒誕本質。
在《白銀時代》一書中,塑造了一個烏托邦式的未來世界,以描述含混失序的烏托邦式的社會來展現世界的荒誕性。王小波把時間設立在未來,描寫了烏托邦世界中種種荒謬的社會現象,通過荒誕的故事情節表現了主人公作為一個作家,在荒誕的現實中產生對自我價值的珍視和現實社會的不滿,主人公在荒誕的世界中并沒有迷失自我,而是能夠正視荒誕背后所存在的問題,以一種反抗的姿態獲取到自我價值。
《青銅時代》改編自唐傳奇,更多地展現了想象力和奇異色彩,《青銅時代》由《尋找無雙》、《紅拂夜奔》以及《萬壽寺》三篇小說組成,三部小說雖然被收錄在同一作品集當中,主題卻不盡相同。在《尋找無雙》中,整部書基本都是王仙客在尋找的過程,雖然有過被宣陽坊民眾的干擾逐漸遺忘尋找無雙,轉而相信要尋找一位叫魚玄機的老相好,但最終王仙客還是在遇到彩萍后重新拾起尋找無雙的記憶,同時將彩萍偽裝成無雙帶回宣陽坊,喚醒民眾們對無雙的記憶。在整個故事中,王小波強調了幾次夢境,夢承載了豐富的想象力和可能性,王仙客在夢境中對抗了民眾制造的虛假記憶,對抗了荒誕的世界。
總之,王小波以一種異于常人的眼光荒誕詭譎的藝術表現手法,來展現了一個個荒誕無秩序的世界,借助故事中的人物,來展現出對荒誕世界的反抗,從而強調出自我意識,反襯出美好人性。
總結:
荒誕是一種對正常邏輯的顛覆,只一種不合常理、不合邏輯的異常視角。王小波兒時的經歷和成長環境讓他更多地相信自我意識中的人文精神,而不是迷信權威,這種人文主義精神也經常展現在他的作品當中,通過荒誕敘事的手法展現了王小波對人性的美好追求和對現實社會的反思。
參考文獻:
[1]王小波:《王小波全集》[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2]徐莉茗.王小波小說非敘事性話語對魯迅小說“雜文筆法”的繼承及其差異[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v.31;No.181,74-80.
[3]馬曉楓;孫玉君.為懲罰尋找錯誤——《黃金時代》荒誕背后的倫理訴求[J].北方經貿,2008,No.283,165-166.
[4]劉雄平.荒誕的黑色與灰色的有趣——海勒與王小波的幽默之比較[J].蘭州學刊,2006,79-81.
[5]董麗.王小波小說藝術世界探析[C].伊犁師范學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