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跨文化背景下語言發揮了它應有的魅力,特別是在文學作品的襯托下顯得熠熠生輝。目前我國在針對外國文學作品的漢譯工作方面不遺余力,其目的就是希望實現更多的跨文化交流溝通,拉近世界文學與我國讀者的距離。所以本文就探討了基于跨文化背景下俄羅斯文學作品的漢譯原則與方法,并結合俄羅斯文學作品重點談談其中所存在的漢譯難點問題。
關鍵詞:漢譯難點;俄羅斯文學作品;原則;方法;名作點評
作者簡介:李論(1994.12-),女,漢族,哈爾濱人,白俄羅斯國立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文學理論。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30-0-03
俄羅斯文學在全球范圍內都擁有較高的成就與造詣,它的影響力大且文學內涵深邃,為世界各國讀者所青睞,許多作品更是經典中的經典。如此高的地位也讓俄羅斯文學擁有了更多與世界各國跨文化交流的機會。在中俄兩國,基于跨文化背景的俄羅斯文學作品傳播是非常常見的,但是俄羅斯文學作品的漢譯工作難度較高,對于譯者的語言及文學功底要求苛刻,所以在漢譯過程中往往會遇到諸多難點。
一、跨文化背景下我國俄羅斯文學作品漢譯工作的現狀綜述
在中國,圍繞俄羅斯文學作品的漢譯工作是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就目前國內能夠搜集到的文獻資料中就包含了千余篇學術文章,其中不但包括各類了俄羅斯文學作品翻譯心得、教程,也包括了對俄羅斯文學作品語言特點、漢譯方法的歸納與剖析,這些跨文化交流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經開始。而關于俄羅斯文學作品的特點,學者李立群就在他的《俄羅斯文學作品的標題藝術》以及《俄羅斯文學作品標題的功能與結論》兩篇文章中深入細致的展開剖析論述,深入探討了俄羅斯文學作品中語言詞匯的使用藝術,指出了其文學作品中諸多帶有感情色彩的評價性詞匯。同時更指出了在跨文化漢譯工作過程中所應用到信息交際功能、情感表達功能以及廣告功能等等,通過漢譯工作研究,也真正將中俄文學語言等高深領域聯系起來,實現了真正的跨文化交流與借鑒過程[1]。
二、俄羅斯文學作品的漢譯原則
俄羅斯文學作品內涵深奧、情感豐富,在言語交際范疇中擁有它一定的個性化展示特色。就比如說它的文學作品中就真正能將讀者與作品聯系起來,從情感上給予讀者以沖擊,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家、翻譯家嚴復先生所言“一名之立,旬月踟躕?!彼驼J為最理想的俄羅斯文學作品翻譯必須做到形神兼備與雅俗共賞。由于語言語法關系,俄羅斯文學作品在漢譯過程中是需要進行特殊處理的,下文就主要介紹了俄羅斯文學作品的漢譯原則與具體方法。
俄羅斯文學作品的語言特點豐富,且表達唯美,在漢譯作品過程中應該更多追求對原作品文字內容與形式的對等與還原,換言之就是要達到翻譯過程中的“信”、“達”、“雅”標準,并同時嚴格遵循以下3點原則:
(一)刪繁就簡
第一,要做到刪繁就簡。刪繁就簡出自于《歷代詩話·詩法家數》(嚴羽·宋),所謂“絕句之法,要蜿曲回環,刪蕪就簡?!弊g者在全面傳達漢譯內容的基礎之上,應該盡可能的所見翻譯文字的字數,簡化翻譯內容,做到簡潔唯美。比如說在翻譯“捕獵大型狼群的大型烈性犬”就可以直接濃縮精簡,翻譯為“獵狼犬”,而“思鄉之情”則會更加簡潔的翻譯為“望鄉”,這種翻譯是符合東方人的語言文化審美標準的,而且也做到了最大程度上的翻譯簡化,提高了漢譯效率。
(二)溫故知新
第二,要做到溫故知新。溫故知新出自于《論語》(孔子),所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睖毓手率窍M跐h譯過程中承載更多的中俄文化信息內容,在中國人本國文化情感的基礎之上選取能令中國讀者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同時保證翻譯內容能夠讓讀者輕松理解,這才是關鍵。舉個例子,《欽差大臣》是果戈里的著名作品,它的英文原名為《The Inspector General》,但是為了更符合中國人的文化思維理念,翻譯成《欽差大臣》更加貼切,不會造成由文化差異所造成的隔閡,反而是做到了跨文化背景下的親切交流,為中國讀者呈現出了最為簡明易懂,樂于接受漢譯結果。如果從溫故知新的角度來看,《欽差大臣》的俄語原名為Ревизор,它代表檢查、監察和修正的意思,名詞表示為稽查員、審查員、監督員,在當時的俄國時代背景下就代表了“沙皇下派的監督員”,該職位是與中國的“欽差大人”十分相似的,這就構成了文學作品漢譯過程中的一種語言文化功能對稱,雖為讀者帶來了跨文化內容但卻感覺毫不遙遠,而是更加親切到位。當然,這一翻譯中也參考了Eugene.A.Nida的“功能對等”基本理論原則,它實際上是一種駕馭于“溫故知新”之上的理論思想內容,它被稱為“功能對比”,即這一漢譯結果是不能將重點放在兩種語言的對比之上的,而是應該更多放在讀者多品的感受上,并思考一個問題“疑問與原文對讀者所起到的功能作用是否相同?!?/p>
在我國,針對俄羅斯文學作品的漢譯工作環境還是相當寬松且開放的,國內漢譯文學作品領域整體上非常倡導跨文化多向交流,其目的就是將最原汁原味的俄羅斯文學作品呈現在讀者眼前,實現對文化的跨時間空間界限傳遞和對讀者審美需求的滿足。所以說上述兩點內容應該是每一位漢譯作者都需要遵循的原則。
(三)形神兼似
第三,要做到形神兼似。“形”是指翻譯中所涉及的語言內容,即語言的表達形式,而“神”則多指代意義,漢譯的關鍵任務應該是首先做到與原文相對應,然后才是保證譯文的通順程度、風貌與原文相匹配,最后爭取做到貼近原文形式,真正堅持做到形神兼似。
在左琴科的傷感中篇小說《夜鶯唱的是什么》中就有這樣一段譯文:
“Поэтому, пройдя через аккорд байкера, он, выдыхая, косо взглянул на него, и выразил неудовольствие тем, что этот инструмент, по сути, является излишним, и сам он, белингин, любимый спокойный и многовековой, прошел два фронта, люди, которые выжили в результате непрестанного артиллерийского огня.? может выдержать этот лишний, буржуазный звук. ”
“所以,走過那架貝凱爾鋼琴時,他氣呼呼地斜視了它一眼,并很不滿意的指出,這件樂器從根本上說是多余的,而且他本人,貝林金本人,一個喜愛清靜的和歷經世事磨難的,到過兩次前線,在連天炮火中活了下來的人,不可能忍受這種多余的,小資產階級的音響。”
在這段文章中,從句子的結構特別是敘事視角觀察它是相當復雜的。因為句子的最開頭使用的是狀語從句,配合兩個并列的謂語主句,再接一個帶有插入語的補語從句形成并列結構,這就是典型的“左琴科的語言表達形式”,整體表現簡單短小且通俗易懂。當然,例句方面并沒有完全遵循這一點,它在利用8個逗號劃分句式為9個部分的同時,句法結構也相對復雜化,這并非是典型的“左琴科式語言”。當然,在漢譯過程中要盡量復制源語形式特色內容,體現出作者隱喻色彩一面,展示作者的客觀評價視角,保證源語內容準確翻譯的基礎上還能做到形神兼似[2]。
三、俄羅斯文學作品的漢譯方法
基于跨文化背景下對俄羅斯文學作品的漢譯難點進行分析,就必須要結合正確的漢譯方法,下文主要介紹兩點方法。
(一)增譯方法
在跨文化背景下,俄羅斯文學作品的漢譯過程就是兩種語言之間增與減的過程,從漢譯角度講它可被理解為增大或減小原作中的信息形式,在保證信息量不變的基礎之上實現形式上的增減。
在具體的增譯過程中,需要運用指示詞突出作者所設置問斬文字內容的時空架構,實現對文學作品內容的更好翻譯。比如說在漢譯布寧的小說《魯霞》時,就有這樣一段:
Однажды яжил в этой местности на каникулах, — сказал он. — Был репетитором в одной дачной усадьбе, верстах в пяти отсюда. Скучная местность. Мелкий лес, сороки, комары и стрекозы. Вида нигде никакого. В усадьбе любоваться горизонтом можно былотолько с мезонина.
“有一年暑假,我在這個地方住過。他說‘我那時在一個避暑莊園里做家庭教師,莊園離這兒大約5公里路。那地方真寂寞,只有一片小樹林、喜鵲、蜻蜓還有蚊子,根本沒有景致可言。在那個莊園里,要想眺望天際,非得登上頂樓不可?!?/p>
這段出自于《魯霞》的男主人公之口,他在回憶往事時對自己的太太如是說。在作品原文中有表示地點空間的詞匯,還有大量的指示詞匯,在漢譯時都要完全根據當時二人對話的語境展開。而為了體現對話邏輯性,在漢譯時特別增添了像“那個莊園”、“那地方”這樣的詞匯,這就屬于邏輯性增譯。這里所體現的正是俄語與漢語兩種語言的差異性,因為漢譯中是無法直接表現出俄語語句內部形態的動態表現過程的,所以特別增譯了“那時”這樣的方位詞,希望盡量再現文章原語的時間設置,結合時態增加結構性增譯內容,最大限度拉開敘事距離,擴大敘事空間。
(二)綜合翻譯方法
綜合翻譯方法希望從更多角度、更多層面、更多邏輯思想內涵以及更多方法實現漢譯,它所呈現的是一套完整的、立體化的翻譯系統,解決翻譯過程中所面臨的多層面翻譯視角難點問題。還以布寧的作品自傳性長篇小說《阿爾謝尼耶夫的一生》為例展開分析。
在這部作品的漢譯中就采用到了綜合翻譯方法,用動詞時態體現詩學意味,同時以成年“我”的視角展開描述。在整個描述過程中會發現某些俄語動詞的語法特征是無法用漢語翻譯出來的。所以此時可采用補償法,將文章中的時空視角轉移到動詞上,并且在翻譯過程中突出副詞的程度來修飾動詞。例如,Просыпаемся и мы, с радостью от солнечного утра, – других, повторяю, я все еще не хочу или не могу замечать, – с нетерпеливым желаньем поскорее бежать в вишенник, рвать наши любимые вишни, – наклеванные птицами и подпеченные солнцем. На скотном дворе, по-утреннему, ново, скрипят в это время ворота, оттуда с ревом, визгом, хлопаньем кнутов выгоняют на сочный утренний корм коров, свиней, серо-кудрявую, плотную, волнующуюся отару овец, гонят поить на полевой пруд лошадей, и от топота их сильного, дружного табуна, гудит земля, меж тем как в людской избе и белой кухне уже пылает оранжевый огонь в печах и начинается работа стряпух, смотреть и обонять которую лезут под окна и на пороги собаки, часто с визгом от них отскакивающие…
于是我們都醒了。早晨陽光明媚,我格外歡欣。再重復一遍,我還是不想也不能注意其他的人。我急不可耐地要盡快跑到櫻桃園里去,想摘那些被小鳥啄破、被太陽曬紅的心愛的櫻桃。牲口棚里,早上是一派朝氣蓬勃的景象。這時大門吱吱啞啞發出響聲,人們吃喝著,尖叫著,抽打著鞭子,把一群群的牛和豬,還有毛色灰白,壯實,好動的綿羊趕去吃早上新鮮的飼料,把馬群趕到田間的池塘去飲水,馬群有力地,整齊地踏在地上,發出咚咚的響聲。與此同時,在下房的雪白的廚房內,爐子已經燃起橙黃色的火光,廚娘的工作開始了。一些小狗爬到窗臺上,有的跑到門口,眼巴巴地望著和圍著廚娘,它們常常又尖叫一聲跑開了……
在譯文中,“急不可耐”突出了小時候的男主人公想摘心愛的櫻桃的緊迫心情。緊湊的句式、大量動詞的使用加上對人物、動物、景色等各方面細節生動的描寫,也烘托出來了一個歡快忙碌的早晨。體現了幼年時期主人公快樂的、無憂無慮的心情。整體來講,運用綜合翻譯方法其目的就是把握好文學作品漢譯過程中介入敘事的程度,實現翻譯的靈活化與自由化,更實現對作品中主人公視角的有效轉換,確保漢譯成果更加符合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與審美價值觀。
總結:
俄羅斯文學作品內涵深邃且翻譯難度較高,因此在漢譯工作中遇到各種難點問題在所難免,所以本文中基于跨文化背景下分析了幾點俄羅斯文學作品的漢譯原則與方法,希望以此提高我國的外國文學漢譯水平,持續不斷加深中國與俄羅斯國家的文學跨境交流。
參考文獻:
[1]李瀟.俄羅斯文學影視作品名的漢譯問題[D].黑龍江:哈爾濱工業大學,2008.
[2]程學天.俄羅斯文學作品中的語言象似性及其翻譯研究[D].黑龍江:哈爾濱工業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