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鈺 陳婷婷
基金項目:為陜西省教育廳2018年度專項項目“陜西民俗文化負載詞英譯研究——以’SLOT’計劃實施以來出版的小說為例”,項目編號18JK1092。
摘? 要:陜西民俗文化由多個角度記載了陜西人群的人文精神發展的全過程,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與發揚必不可缺。在“一帶一路”的影響下,陜西文化更是被世界矚目。然而,在陜西民俗傳承發展的過程中,民俗短語并不能被其他國家人群有效解讀,而民俗短語又是陜西民俗文化的重要構成,因此,短語翻譯成為文化傳承的必然。本文以陌生化為視角,探討了陜西民俗短語的翻譯,以期推動陜西民俗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陌生化;陜西民俗;短語翻譯
作者簡介:陳鈺(1988.5-),女,漢族,浙江慈溪人,學士,西安思源學院文商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英漢翻譯;陳婷婷(1980.7-),女,漢族,四川自貢人,碩士,西安思源學院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英漢翻譯、教育學原理。
[中圖分類號]:K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30--02
前言:
民俗文化,作為一個區域群眾長期共同生產、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并不斷傳承的文化,是一個區域人民賴以發展的源泉。陜西民俗文化,其中包含了陜西群眾生活的多個方面,衣食住行、宗教信仰、吃穿用度、歲時節令等。近年來,陜西文化逐漸被世界矚目,然而,在陜西文化翻譯并走出去的過程中,民俗短語的翻譯成為難點。由陌生化角度翻譯,能夠取得有效成果,下文以此展開研討。
1、陌生化的簡單概述
陌生化作為一個著名文學理論,是俄國一位形式主義評論家提出的,是西方詩學發展史的里程碑,該理論主要強調形式和內容違反了人們常見的常理、常情與常事,并且,在藝術上,直接超越常境[1]。其的構成原則為:表面互不相關,內里相互聯系,各類因素相互對立與沖突,導致陌生化表象,為人們帶來感官上的刺激、情感上的振動。陌生化這一概念最早應用于文藝創作,主要是指文藝作者在創作中以奇異方式描述事物,即以陌生化來表現事物,使人能夠保持更長時間審美快感。列維認為:陌生化應該應用到原作品翻譯中,能夠對原有作品的藝術與內涵更有效保留。愛爾蘭的希尼曾表示:陌生化翻譯的應用,可以不完全按照目的語表述,能夠適當表述源語言,以此推動不同民族間的理解與交流。
2、陜西民俗文化特點
陜西民俗文化具有非常高的價值,象征貼切,鮮活生動,故事情趣,神韻豐富。總結來講,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2.1、地域原發性特點
陜西民俗來源于陜西地區,文化具有獨特色彩。如:陜西民歌,其中包含了二十多種曲調,其中,最富特色與代表性的是信天游,其的傳唱之境,是黃土高原的廣漠無垠,具有千溝萬壑,蒼茫且恢弘,連綿起伏間,藏著悲壯與凄然。千百年之前,陜西民歌以自身個性影響著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形成了性格鮮明的當地文化,歌頌了當地人的精神世界,具有較強的地域原發性。
2.2、制作原始性
陜西民俗極具鄉土氣息,展現了原始性特色。如:陜北剪紙,作為一代代相傳的手工藝品,其中蘊含了強烈的自由風格,古樸生動,展現了當地勞動婦女的淳樸以及對生活的熱情,成仙了勞動生活的原始樣貌。在自然生活中,一切美都包含其中。因此,陜北剪紙被稱為地上文物[2]。又如秦腔,作為我國現存最久的劇種,秦腔是由陜甘寧地帶民間歌舞的基礎上衍生而成,唱腔高亢,展現了原始豪放這一特色。秦腔于民間生成,生動展現了人們的愿望、歡樂、痛苦與愛憎,展現了當地人們的生活與斗爭,因此,其的制作具有濃厚的原始性。
2.3、歷史的古老性
在周秦漢唐使其,陜西一直是國度所在地,作為十三朝古都,陜西語言的繁衍,總是無法逃開舊有基礎。可以說,陜西方言最接近我國古文字,是古文字的活化石。當前,陜西方言中仍然保留了古典文字與強調,如:“鄉黨”主要是指古代民戶編制,在漢書中記載,500戶被稱為黨,12500戶被稱為鄉。時代在不斷變遷,鄉、黨這類基礎行政區域被逐漸淘汰,但是,在陜西省,鄉黨一詞依然被沿用,可見陜西方言的古老性。
3、陌生化角度的陜西民俗短語翻譯
由上文可知,陜西民俗文化具有較高的內涵,是我國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其的傳承非常關鍵。然而,若采用常規翻譯方式,將很難展現陜西民俗文化中的源語言,失去了文化傳承的意義。對此,以陌生化角度,對陜西民俗短語進行翻譯,盡可能保持源語言,保持陜西文化的原汁原味,真正將陜西民俗文化推向世界。下文以陌生化角度,探討了其在民俗短語翻譯中的應用。
3.1、音譯結合
陜西民俗文化具有較強的地域特色,因此,在民俗短語翻譯中,可由陌生化角度,以音譯結合方式對其注釋,充分展現陜西民俗文化的地域色彩。例如:在“平方的世界”中,菜分為甲乙丙……白面饃,玉米面饃,高粱面饃。在該段話語中,存在三個民俗短語,分別為“白面饃”、“玉米面饃”、“高粱面饃”,是陜西地區的特色面食,在短語中,若將“饃”字直接翻譯為“steamed”,將很難傳遞民俗特色。因此,該字可以陌生化角度進行翻譯,將其翻譯為“momo”,并在后邊添加注釋“a kind of steamed bun,made of grain flour”(一種由谷物粉制成的饅頭)。如此,能夠不僅能夠保障人們形象認識短語意思,還將陜西民俗文化傳遞出去。又如:在“白鹿原”中有一句話,“直到把兩頁炕面的土坯弄塌”,在該文學作品的英譯本內,直接將“炕”翻譯為了“bed”(床)。但是,中國人都知道,炕與西方的床是不同的,炕以火為偏旁,是因其在冬日天氣寒冷,在缺乏寢被的情況下,為保障人們不被凍壞,而產生的一種可以燒火取暖的泥磚床,然而,直接翻譯為“bed”,并不能展現其中蘊含的民俗文化。因此,可選擇陌生化的音譯結合方式,將其翻譯為“kang”,并在后邊添加注釋“the mud-brick bed”。既然人們認識到炕用來做什么,也讓讀者感受到陜西特色文化。
3.2、直接翻譯法
所謂直接翻譯法,即是在翻譯過程中,盡可能將原文內容與員形式保留。通常來講,在民俗文化翻譯中,若僅是依照其表面含義翻譯,將失去民俗文化中獨有的色彩。對此,面度民俗短語的翻譯,應盡可能采用直接翻譯方式,將民俗詞語進行保留,為陜西民俗文化的傳播奠定基礎,使西方讀者掌握不同區域中的不同文化,使外國讀者了解陜西,了解中國,將中國文化傳播海外,提高我國文化的影響力。如:在“平方的世界”中,有這樣一句話“另外,到這里來以后,金波還好幾次給他塞過白面票”,在英譯本中,該句話被直接翻譯出來,白面票被譯為了wihch were all rejected by shaoping,以便讓讀者認識過去的陜西,讓讀者掌握“白面票”這一應時代發展而產生、應時代發展而流失的獨特詞語。在西方國家,“白面票”并不存在,其是我國計劃經濟下而產生的獨特詞語,在文學著作翻譯中,若該詞語選擇了歸化翻譯,則讀者將很難了解該詞語背后所蘊含的文化,無法了解陜西特有霧化。因此,由陌生化角度對民俗短語進行直接翻譯,以此最大程度保持短語的原汁原味,對陜西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3]。
3.3、意譯
實際上,意譯方式的選擇,主要是為了使讀者更詳細了解陜西民俗文化,了解文化中的獨有色彩。因為,不同地區形成的文化不同,民俗詞語大多存在于一個區域中,在西方國家,并沒有對等詞語。但是,意義接近的詞語還是有的,采用這些意義接近的英文詞匯來代替民俗詞語,能夠更好讓讀者了解陜西民俗短語所蘊含的含義,傳達地方特色。如:在“白鹿原”一文中,吳長貴在其女兒出嫁前,將女兒嫁妝拉到白鹿鎮,“嫁妝”一詞是我國獨有的一個詞語,在西方并不存在,若直接翻譯為“jiazhuang”,并不妥當,因為,嫁妝并不是一個物品,而是女兒出嫁前娘家所饋贈與女兒的所有物品[4]。因此,可采用意譯方式,以“diwry”來代替“嫁妝”,能夠有效展現文化內涵。
4、總結
總而言之,陜西文化是我國不可缺少的民俗文化,其中蘊含了陜西人群一代代的智慧,是我國重要的文化瑰寶。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陜西文化不僅引發國內廣為關注,也引起世界關注,促進了陜西文化向海外傳播的步伐。然而,在文化實際傳播過程中,因中西方語言文化的不同,在民俗短語翻譯中,并不能有效傳遞陜西民俗文化。對此,積極應用陌生化角度,通過音譯、直譯以及意譯方式,盡可能保留陜西文化的原有滋味,對于陜西文化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溫宏社, 王巧. 陜西省文化翻譯產業發展重要性的分析研究[J]. 讀書文摘, 2017(8):106-106.
[2]田玲. 陜北民俗文化翻譯策略研究[J]. 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 37(4):97-99.
[3]袁彩榮, 惠霞. 跨文化視角下的陜北民俗文化翻譯探索[J]. 語文學刊, 2015(5):49-50.
[4]焦艷偉. 從陌生化視角看陜西民俗短語的翻譯[J]. 時代教育, 2017(19):1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