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姣
摘 要:本文以2018年高考歷史全國試卷為基點,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唯物史觀的主要觀點和方法在高考試題中的展現及考查進行了剖析,力圖探究高考試題中體現的唯物史觀的規律,幫助師生積極備考。
關鍵詞:唯物史觀;試題剖析;命題規律;備考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高中學生只有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對歷史有全面、客觀的認識。筆者意從2018年全國卷選擇題中發現有關唯物史觀素養的考查來尋找規律、引導備考。
一、對“人類社會的結構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三個層次的因素組成及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上來理解歷史上的發展變化和社會形態的演變過程。”的考查:
例(Ⅰ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縣一帶山谷中,密布著成百上千個采用新制鹽技術的竹簡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來自“他州別縣”,以“傭身賃力”為生,受雇期間,若對工作條件或待遇不滿意,輒另謀高就。這反映出當時(A)
A.民營手工業得到發展B.手工業者社會地位高C.雇傭勞動已經普及D.鹽業專賣制度解體
分析:此題從考查北宋時期民營手工業發展切入。所示材料“采用新制鹽技術的竹簡井”大量增加說明生產力的發展及生產技術的進步。“井主所雇工匠……以“傭身賃力”為生”體現出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生產關系的變革進步,繼而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
二、對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和“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的考查:
例(Ⅱ卷.32)羅馬共和國時期,平民和貴族展開了長達兩個世紀的斗爭,斗爭的成就主要體現為期間所頒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評論說:“氏族貴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國家中了。”這一長期斗爭的結果是(C)
A.貴族的特權被取消B.羅馬法體系最終形成
C.公民與貴族法律上平等D.自由民獲得相同的權利
分析:此題考查羅馬法。材料展示的是羅馬共和國時期平民與貴族的斗爭,斗爭推動一系列法律的頒布。解題需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及在“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的唯物史觀的指導下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三、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及社會意識的反作用”的考查:
例(Ⅱ卷.24)據《史記》記載,商湯見野外有人捕獵鳥獸。張設的羅網四面密實,認為這樣必將鳥獸殺絕了,“乃去其三面”,因此獲得諸侯的擁護,最終推翻夏桀,創立商朝。這一記載意在說明(A)
A.商湯成功緣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獵是夏商時主要經濟活動
C.商朝已經注重生態環境保護D.資源爭奪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分析:此題考查商代的政治思想,材料反映商湯仁德執政從而贏得諸侯的擁護,最終創立商朝。本題體現了存在(商湯善待動物)決定意識(認為商湯仁德),意識的反作用(擁護商湯建立商朝);同時體現了“在客觀歷史進程中,環境創造人、人(商湯的仁德)又創造環境(諸侯擁護的政治環境)”及“一切社會歷史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唯物史觀。
四、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考查:
例(Ⅰ卷.24)《墨子》中有關于“圓”“直線”“正方形”“倍”的定義,對杠桿原理、聲音傳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論述,還有機械制造方面的記載。這反映出,《墨子》(C)
A.匯集了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B.形成了完整的科學體系
C.包含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D.體現了貴族階層的旨趣
分析:此題從考查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切入,給出材料《墨子》記載的大量應用性科技的內容,這些是對生產經驗的積累和總結,包含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體現出歷史的發展與進步是勞動人民的推動。
由以上試題我們可從中發現一定的命題規律,做好備考工作:
1.唯物史觀貫穿于整個高考歷史試題,對史觀觀點的考查形式多樣且側重點不同。教師在備考中要貫徹唯物史觀的教學,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史觀指導思想和方法論,在練習中給學生提示題目中唯物史觀觀點的體現及應用。
2.“在客觀歷史過程中,一切社會歷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及“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源是在于其種種復雜的內外部矛盾”的唯物觀點和“人們研究歷史,探索社會規律,必須要從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出發,詳細的占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種發展形態,揭示其內在聯系,得出相應的結果。”的方法論在試題中始終體現。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引導學生發現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用馬克思主義矛盾論進行分析,在解析史料及試題內容的過程遵循唯物史觀的方法論。
3.“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三者之間作用與反作用的辯證關系”這一唯物史觀作為經濟史解題指導的題目最普遍。如: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新中國建立后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的不同階段及經濟模式、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等內容是考查重點。
4.“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及社會意識的反作用”這一觀點在政治史和思想史中所占比重最大。其中以展示社會生活中的文化現象入題的題目材料多樣,只要掌握正確的史觀觀點就可以靈活應對。其它以政治制度、歷史事件、政治現象、政策形成入題,復習中要關注中國古代、近代及現代的外交、中國近代的民族民主革命、世界無產階級革命。
5.近年高考更多體現了“階級分析的方法;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唯物史觀及方法論的考查。復習中要關注中國及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從思想文化史及經濟史入題較少,但也會成為一種命題導向,需要在備考中注意。
參考文獻
[1]丁文貴.“唯物史觀”維度下的高考歷史選擇題研究[J].教學考試.高考歷史,2018(1).
[2]杜志建主編.金考卷[J].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8(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