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高職生的現狀,分析了高職教學中引入儀式感的必要性。從開學前的儀式感、課程“第一課”的儀式感和日常課堂的儀式感三個方面對儀式感在高職教學中的實施作了探討。從教師和學校兩個層面探討了儀式感的保障措施。“儀式感”是一種慢養育的過程,高職教學需要儀式感。
關鍵詞:儀式感;高職;教學
引言;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但所招學生質量卻在逐年下滑。多數高職生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尤其是受到智能手機的影響,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的現象已屢見不鮮。即使不玩手機,真正能參與到課堂學習的學生也是少之又少。對于老師精心準備的內容,學生們卻無動于衷,課堂教學最終成了老師的“獨角戲”。時間一長,有些老師也開始倦怠,他們認為上好課就可以了,至于學生學不學跟他們沒關系,更別說進行課堂管理了。
筆者是一名高職教師,近年也深受課堂問題的困擾。深感課堂問題的解決決不能僅靠任課教師,班主任的協同管理和學校的學生管理措施也要跟上。針對高職生的這種狀況,筆者將“儀式感”在教學中付諸了實施,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引入“儀式感”,確實是一種加強班級管理、提高學生聽課效率的有效方法。
1.在高職教學中引入儀式感的必要性
筆者認為,對于教師而言,儀式感就是用莊重認真的態度去對待教育教學中的每一件事。俗話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高職院校的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通過具有“儀式感”的教育教學活動,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去感染學生,促使學生通過嚴格要求自己,逐步達到提高學習和實踐操作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進而成為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的教育目的。
2.儀式感在高職教學中的實施
2.1 開學前的儀式感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作為教師,在開學前一定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打印一份點名表。點名表要含有課程的相關考核信息,其中考核信息的設計要根據課程的實際情況來定。筆者設計的課程的點名表往往包含學生的日常出勤、作業情況記錄等項目。依據這張表得出的平時成績比較公平,學生也比較認可。
(2)備好前兩周的課。在假期里,教師要通讀教材,熟悉教學內容,仔細研究教學大綱,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初步制定授課計劃。上網搜索或購買一些和課程相關的參考資料,為備課提供相應的素材。在開學的前幾周,學校事務往往比較多,教師最好在開學前將前兩周的課備好,這樣上起課來才能從容。
2.2 課程“第一課”的儀式感
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一定要重視課程的“第一課”。“第一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對教師和課程有所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一定要精心設計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爭取讓學生在第一次課就對教師和課程產生興趣,激發其自主學習的熱情。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教師的儀表。生活中人們的儀表非常重要,它反映出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和禮儀素養,是人們交往中的“第一形象”。師生的第一次見面通常始于課程的“第一課”,為了給學生留下好印象,教師一定要注重自己的儀表。用施教者的精、氣、神去感染學生。衣著一定要干凈、清爽、端莊。課堂語言一定要嚴謹、擲地有聲,能體現施教者的學術魅力。此外,教學態度一定要和藹可親,這樣學生才會親近你。
第二,教師的自我介紹。學生對于初次任課的教師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期待和好奇,所以教師有必要向學生介紹自己的專業背景、性格特點、教學風格等,以縮短師生的適應期。
第三,課程的介紹。師生是通過課程聯系到一起的,在課程的“第一課”有必要向學生介紹本課程的性質、內容概要、課程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學法建議、考核方式等基本內容,還可根據課程特點,設計一些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內容展示給學生,在讓學生對課程進行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對課程產生興趣。比如,筆者在《計算機應用基礎》和《C程序設計》的“第一課”上,經常將往屆學生的好的作品展現給學生,讓學生知道:“只要認真學習他們同樣也能做到!”
第四,傾聽學生對教師的期許。在課程“第一課”讓學生說出對教師的期許,針對學生的期許,教師要作出適宜的回答。這種課堂“對話”可以進一步拉近師生心靈的距離。
第五,教師對學生的要求及承諾。俗話說“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課程教學的順利進行,離不開一定的課堂規范,特別是對于自律性較差的高職生來說。筆者在課程的“第一課”上會向學生宣布如下要求:①不把飯食帶進教室,更不能在課堂上吃東西;②不能遲到、早退,有事辦理請假手續;③上課前三分鐘收起手機,做好上課準備;④如果教師不讓看書,就身體坐直,認真聽講,思索教師的問題并積極回答,不能趴在桌子上;⑤課間休息及時去衛生間,盡量不要課堂上去衛生間;⑥如果在機房上課,座位要固定,注意機房衛生。在“第一課”上,我還會向學生做如下承諾:“我會認真的教,我保證只要學生認真聽,肯定能聽懂。歡迎學生在我的課堂上隨時發問!”幾年的實踐證明,這種方法確實能帶動一部分學生進入學習的軌道。
2.3 日常課堂的儀式感
課堂是人類傳承文化的主陣地,文化是神圣的,傳承文化更是神圣的,教師對課堂要有敬畏之心,將“儀式感”貫穿于我們課堂教學的始終。
(1)課前準備的儀式感。教師要提前進入課堂,并提醒學生做好上課的準備。
(2)教學過程的儀式感。教師要認真設計每個教學環節。針對知識點的具體情況,設計適宜的復習、導入等環節,讓學生能溫故知新,順利進入新知識的情景。在講授新知時,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進來,其中“課堂設問”是不可或缺的,讓學生在師生的“問答式”對話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知。“課堂小結”要提綱挈領,最好在教師的啟發下,讓學生得出。作業的布置要起到鞏固所學知識的作用。教師只有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下工夫,學生才能在教師的“導演”下,有效掌握新知和技能。
(3)教學手段的儀式感。在倡導信息化教學的時代,很多教師不再使用傳統的“黑板+粉筆”的教學手段,筆者認為,這是不可取的。到底使用哪種教學手段是由知識點的性質決定的,不能一味地追捧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比如,《C程序設計》是一門鍛練學生思維的課程,適時地加入“黑板+粉筆”的教學手段是必要的,這樣的教學會給學生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
(4)教學內容的儀式感。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哪些內容要講,哪些內容不能講,哪些內容要詳細講,哪些內容要簡略講。除此之外,還可以增添一些和本學科相關聯的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
(5)學生評價的儀式感。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表現適時做出恰當的評價,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優、缺點,在教師的評價中逐步修正自己的言行,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6)作業考核的儀式感。作業考核是學生學習效果的直接體現,也是教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主要依據。對于學生的作業,教師要嚴格要求,絕對不允許雷同現象出現。否則,將取消這次作業所占平時成績的比例,這樣學生也會重視起來。教師要及時批改作業并給學生反饋,要讓學生對錯誤進行訂正,一遍不行就多遍,直至無誤為止。這樣學生就能體會到教師的責任感,進而激發其學習的動力。
(7)出勤考核的儀式感。經常聽人說:“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學不好的學生。你的課上得精彩了,學生自然就來聽了”。筆者并不完全贊同這個觀點,要求教師教學精彩無可厚非,對學生的要求決不能松懈,特別是對于綜合素質普遍不高的高職生來說。嚴查出勤是有效教學的有力保證,教師一定要把好這一關,只有教師要求嚴格了,學生才會畏懼,從而逐步端正學習態度,最終使各方面素質得以提升。
3.儀式感的保障措施
目前對教師的考核評價體系仍偏重于科研而輕視教學,再加上現階段的高職生的綜合素質偏低,這就導致很多教師不愿花太多的時間在教學上,更別說教學的“儀式感”了,長此以往,教學效果可想而知。要改變這種狀況,學校和教師層面都要做出努力。
(1)學校要積極給教師創造再學習的機會。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新的理論和技能,才能具有廣闊的視野,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余。為此,學校一定要積極給教師創造再學習的機會。
(2)學校要減輕教師的工作量,讓教師在教學日常中進行科研。只有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教師才能有時間靜下心來反思、學習、發展,進而感受到工作帶來的“幸福感”,最終促進學校的發展。
(3)學校要注重教師的過程性考核。相關領導要深入教學一線,多和教師交流,多看看教師的教學日常,這樣在對教師進行過程性評價時才會有相對客觀的標準。
(4)學校的職稱評聘制度應向一線教師傾斜,注重考查教師的教學實績。職稱評聘不應當將科研和教學割裂開來。
(5)學校要對學生出臺相關的校規校紀。對于違反校規校紀的學生,必須按照規定作出相應的處理,這樣學生才能逐步回到正常的學習軌道上來。
(6)教師要淡漠名利,潛心教學。作為教師,一定要堅信做學問必須腳踏實地,把工作做到實處,對得住學生,對得住自己的良心。
4.結束語
帶有“儀式感”的教學,對于學生來講是一種“塑造”,而不是“灌輸”。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 高職教學更需要重視儀式,讓儀式成為一種手段,讓學生在儀式感中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 李艷紅,嚴育洪.儀式感:給學生“幸逢其時”的學習動力[J].遼寧教育,2018(23)
[2]岳冬蓉.課堂需要儀式感——高職課堂教學感悟[J].科幻畫報,2018,(12).
[3]徐 偉.儀式感在思想素質教育中的運用探析[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1).
作者簡介:晏素芹,1981年11月,女,漢,江蘇豐縣人,本科學歷,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基礎》、《C程序設計》等課程教學;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