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芳
家長A說:我們家小孩兒也不知怎么回事,回家作業從來沒有主動做的,每天都得提醒了,才磨磨蹭蹭打開書包做作業。做了吧,也不知道檢查,寫完最后一筆,就把筆一撂,如釋重負地喊聲:“完了!”就玩去了。
家長B說:我家孩子隔三岔五的不是鋼筆斷了頭,就是鋼筆墨水掉地上碎了,要重買。這可怎么辦?
家長C說:作業啊真是“作孽”(作業的蘇州方言發音同“作孽”。)兒子讀書了,一家人都搭上。鉛筆沒卷好,怪奶奶;紅領巾忘戴了,怪爺爺;作業找不到怪媽媽;飯錢沒及時交怪爸爸……怎么在我家寶寶眼里和他最親的人都是錯的呢?
…………
這是一個必須引起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關注的小學生責任意識缺失的現象。我們自不必給小學生戴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大帽子,但想必自小對自己都不能負責的孩子,將來也不能真正成長為對家庭、對社會負責的好公民吧?
那么,為什么孩子們的責任意識越來越淡薄的表現反而越演越烈呢?不否認有社會大環境和學校小氣候的因素,但,我認為更關鍵的還是社會最重要的組成細胞,孩子最重要的生存土壤——家庭,是家庭的教養方式造成的。
這樣的場景一定不少見,甚至頻頻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
孩子蹣跚學步,不小心摔了一跤,“哇”的一聲,看護的家長還沒等“哇”聲拉長,已以迅雷之勢沖到孩子跟前。孩子還沒來得及嘗試自己慢慢兒爬起來,已經被千心肝萬寶貝地抱起來。剝奪了孩子自己嘗試戰勝困難的機會不說,接下來的一招更是教會了孩子往后狠狠推脫責任、責怪別人的本事——“寶寶不哭!地板不乖,讓寶寶摔疼了,我來打它,打這個壞地板!”
送接孩子上下學了,書包往往在校門口換騎肩膀。校門外多是在長輩的臂彎里,校門內,書包才真正回到它應該呆的地兒。不否認書包有一定的分量,但每日按課表取用書,也重不到哪兒去;再說了,小有點兒分量還可鍛煉身體,孩子不正是該強身健體的時候嗎?
家長事事代勞,處處包辦,極盡“孝子”“賢孫”之能事。系鞋帶的鞋子幾乎不買,即使買了肯定是幫孩子穿脫;魚是有刺的,必為子去刺才“喂”;整理象征孩子身份的書包,也沒有孩子的份兒……
孩子小小的心眼,在各方怪力的作用下,越變越小,心眼的方向越來越只朝著自己。當種種對己對人對團體對社會沒有責任心的表征越來越明顯的時候,我們緊張了。
托爾斯泰說過“有無責任心,將決定生活、家庭、工作、學習的成功和失敗。”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幫助孩子從小在心眼里形成強烈的責任意識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那么,我們為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能做些什么呢?
榜樣示范法。別以為做了長輩了,就已經定型了,沒有發展的空間了。孩子正應該成為促進我們不斷發展的動因。只有我們和孩子一起進步,孩子才能取得真正的長足的進步。當孩子看到我們主動地抹干凈桌子,洗干凈碗筷;當孩子聽到我們愉快地說:“我來干!這是我應該做的!”;當我們悄無聲息撿起地面的一張廢紙;當我們吃完快餐,收拾完垃圾,扔進垃圾桶……我們做這些事情并不累,可我們的孩子實實在在感受到了。我們的行為為孩子樹立了行為的標桿,你難道不相信他會像這樣做嗎?你不信他能因此而做得更好嗎?
積極強化法。孩子偶然犯了缺失責任心的小錯誤,請不要緊盯著不放。如果你緊緊盯著他的錯誤不放,只會讓他產生反感,幫他強化他的錯誤,導致逆反心理產生,類似的小錯誤就會變多變大了。請你在這個時候,和氣善意地提醒他一下,這就夠了。孩子能夠從你的語調眉宇間讀懂你的真誠,他的心靈會有被春風輕輕吹的暖意。孩子的心溫暖了,意識到錯了,他都是愿意改的。此時,我們要做的,就是給予孩子必要的指導,明確地教他怎么做,或者暗示他怎么做比較好。“孩子,做好作業要認真檢查哦,這是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要是你能每天把自己的房間整理得干干凈凈,媽媽一定會為你驕傲的。”當發現孩子有進步了,即使是很小的一點點進步,請千萬別吝嗇你的笑容和贊美。當你微笑著告訴他“你的文具盒里竟然這樣干凈整潔,我真不用再擔心你了!”他會更積極地向你所期望的方向發展。
就事論事法。千萬不要小看孩子,以為和他們沒什么好說。孩子們很有思想,他們的精神世界以聚變的方式在豐富著。這個時候正需要我們與之交流,交換觀點,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觀念。當看到其他孩子沒有責任心的行為言語時,當孩子自身流露出或者做出沒有責任心的行為時,我們可以平心靜氣地和孩子談談自己的看法,說說作為長輩內心的擔憂和期待。孩子在品評他人,解讀自己行為的時候,他的內心會重新架構正確的標準,他能夠意識到做一個有擔當、負責任的人是多么重要。
在培養孩子責任意識的路上,我們也在和他們一起進步。不能急躁,也別不指責,養成一個好習慣尚且需要一個月的時間,何況培養一種品質,形成一種生活的態度。
實踐出真知,在培養孩子責任意識的路上沒有絕對的最佳路徑。當我們作為長者和孩子一起強化自己的責任意識的同時,我相信無論是我們自己還是孩子都能走出一條使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更有滋有味、有聲有色的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