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友平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曾指出:“農村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農村教師是我國教師隊伍建設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所學校的發展都離不開教師的辛勤耕耘,它是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完善了很多激勵機制,開展了許多培訓活動,教師隊伍建設成果顯著。但教師隊伍建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尤其是農村初中學校的教師隊伍建設仍需加強。在此,筆者以黃陂北片四所初中為研究對象,對農村初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問題進行剖析,并提出一些應對策略。
一、存在問題
與城區學校相比,農村初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隊伍不穩定
當前農村初中教師隊伍穩定性不高,主要表現為:一、“借調”現象普遍存在。有的教師因為某些方面的能力才干出眾,被教育主管部門或者政府機關直接“提”去,學校“有編無人”。二是“調動”頻繁。城市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比農村優越,發展空間更大。三是“脫崗”時有發生,農村極少數教師以身體不好等各種理由不上崗,在家休息甚至到外面“找副業”,這種現象也有存在。
(二)結構不合理
教師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決定性力量,而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必然會在性別、年齡、職稱、學科、學歷結構等等方面達到優化。然而,農村初中教師隊伍在性別、年齡、學科、職稱、學歷結構等方面的不合理,成為制約農村教育質量提高的瓶頸。
1、性別比例不合理
以黃陂北片的蔡店中學校為例,從事教學一線工作的51名教師中,僅有18名女教師。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近15年來該校10多名年青女教師都因戀愛或家庭原因調到城關學校工作。
2、年齡結構不合理
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合理是建設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必要前提。如果“老中青”教師能夠按照一定的比例合理構成,那勢必會對農村教育質量的提高、農村教育的發展起很大作用。但是從我們農村初中學校的實際情況跟理想狀態相差甚遠,令人擔憂。
還是以蔡店中學為例,在51名一線教師中,50~60歲的占15人,35~50歲的占33人,而35歲以下的僅有3人。通過對黃陂區各初中調研發現,越是經濟欠發達的地區,或是偏遠的鄉鎮和規模小的學校,教師老齡化現象越嚴重。由于年齡結構的不合理,對于年齡偏大的農村教師,其知識結構也呈老化狀態。
3、學歷水平偏低
從調查來看,農村教師中大、中專(包括民師轉正)畢業的占大多數,雖然有部分教師通過自學考試等渠道獲取了本科學歷,但是他們實際上并沒有接受過正規的系統的專業教育,而從正規師范類的大專或本科畢業的教師只占1/5。顯然,學歷水平偏低的狀況也直接影響了知識結構的不合理。
4、學科結構不合理
在調查的四所初中學校里,能夠明顯的感受到,語文、數學、英語、理化、政治等應試的基礎文化知識學科教師占大多數,而音、體、美、等藝體類和綜合活動課學科教師卻很欠缺,一些學校要么干脆不開這些學科,要么找其他學科教師兼任。特別是蔡店中學,因近年退休和調出教師數量多,連理化和英語教師都出現短缺現象。
(三)素質待提高
農村初中學校教師隊伍老齡化嚴重,素質有待提高。老年教師職業倦怠感強,不思變革。他們雖然教學經驗富足,但是知識結構老化、知識面較窄,思維有固化傾向,教法較為落后,先進的教學設備應用能力較差。
二、原因分析
經過分析,我們認為,產生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兩個方面:
(一)教師待遇低
1、經濟收入低
隨著工資改革政策的落實,農村教師的工資收入水平較之前的確有所提高,但實際收入與城市教師相比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2、教育經費較少
農村學校的經濟收入只有國家撥款的人頭教育經費,而支出卻往往較多。其一,隨著農村學校標準化建設,圖書室、多媒體教室、音體美教室、實驗室、器材室等相關設施越來越健全,也就意味著維護費用越來越多。其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運用于教育教學后,計算機、電子白板、觸摸屏一體機等設備的購買與維護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另外,農村學校現在的檢查也比較多,打印資料、宣傳櫥窗等費用的支出也有增多的趨勢。
3、社會地位較低
隨著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 留守農村無人照管的兒童也在不斷增多,大量的留守兒童給農村教師增加了很多負擔。在農村,教師已經兼老師,保姆,保育員為一體了。很多人寧愿自謀職業和外出,也不愿意當農村教師靠微薄的收入為生,更不愿意自己的下一代從事農村教師的職業。再加上近幾年網絡媒體對學校、對教師的負面報道的影響,農村教師的社會地位有下降的趨勢。
(二)學習機會少、動力不足
1、很難獲得學習機會。農村學校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很多武漢市內的培訓學習因路途遙遠而無法參加。有時區內學習交流活動,也會因為學校經費緊張或教學人員緊缺而無法參加。
2、學習動力不足。農村學校由于各種原因,學習氛圍不濃,再加上大部分老師的素質不夠高,見識也較少,對教育教學質量理解不夠,“應試”現象普遍,覺得自己足夠“好”,即使不再學習,自己的教學工作也能夠“游刃有余”。
三、想法建議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農村學校教育的發展維系在農村教師身上,我僅從下幾個方面提出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建議。
(一) 重視農村教育發展
改革城鄉教育投入制度、教育管理制度、人事制度以及教育質量保障制度,不斷強化農村教育的重要地位,加強城市學校和農村教師之間的相互支持和互動交流,加快構建城鄉教師隊伍協調發展機制,以滿足農村學生充分享有優質師資資源。制定具體政策和措施,努力改善農村教師工作、生活環境,引進優秀師資,改變農村教師隊伍結構,提升農村教師社會地位和工資薪酬待遇,建設一支結構合理、高素質、高水平的農村教師隊伍。
(二)吸引優秀教師到農村任教
農村教師隊伍是農村教育事業成敗的關鍵。只有關心理解支持他們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改善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保障他們穩定的收入,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才能打造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農村教師隊伍, 促進農村教育的快速發展。改善農村教師的工作生活環境,提高工資待遇,激發農村教師投身教育事業的熱情。國家規定的對農村、偏遠山區教師津貼、補助要足額發放,適當提高農村學校中高級教師職務、職稱比例。
(三)鼓勵青年及名師教師到農村任(支)教
第一、完善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逐步擴大免費師范生培養規模。
第二、鼓勵高校畢業生、優秀教師到農村任教
第三、建立機制,鼓勵退休的特級教師、高級教師和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名師等各優秀教師到需要的農村學校支教講學, 傳幫帶。
(四)提升農村教師能力,促教育質量提高
要按照農村教師的實際需求改進培訓、學習方式,采取送教下鄉、專家指導、網絡研修、校本研修等等靈活多樣形式,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當前“互聯網+”時代,注重提升農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建立農村教師培訓課程教學資源公共平臺,實現數字化教學資源高度共享,服務農村教師教學與科研,豐富教師獲取教學資源的方式與手段,破解農村優質教學資源不足的難題,從而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總之,農村初中教師是農村教育的知識傳播者,是農村學子追逐夢想的領路人,更是提高農村整體文化素養的踐行者。加強農村初中教師隊伍建設,需要改善他們的工作與生活條件,注重物質與精神需求,提高學歷水平,增強職業認同感,加強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訓練,努力造就一批樂于奉獻、扎根農村的具有教育情懷、強能力的農村初中教師。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顯然,農村初中教師隊伍的建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需要各級政府與社會各界共同合力完成,只有充分發揮各級力量關注農村教育、關注農村教師,才能真正推動農村教育的發展,提高國家整體教育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