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偉
摘 要:《勞動合同法》作為社會法的關鍵組成部分,具有社會法的性質,并將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作為根本,因此,其在體現社會法屬性以及功能方面有較大意義。以《勞動合同法》為視角探析社會法保護弱勢群體、促進利益平衡、防治社會危機的社會功能,及充分開發勞動力資源的經濟功能,有利于建立健全社會法法律規范,保護社會弱勢群體的個人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實現我國勞動關系等社會關系的穩定和諧。
關鍵詞:勞動合同法;社會功能;經濟功能
近年來,我國經濟如火如荼地發展,經濟實力明顯提升,但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并未完全同步,特別是有關社會人口服務,勞動者權利維護等方面。從根本上來說,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法治社會,社會法作為我國的基本法律,[1]已成為獨立的法律部門,在規范和解決社會問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認我國的社會法起步較晚,再加上“后天營養不足”,[2]所以社會法在功能的發揮上遇到較多障礙。《勞動合同法》是社會法的核心內容之一,以其為視角,探析社會法的功能,能夠有效發揮社會法的調整及規范作用,早日實現全面依法治國的目標。
一、問題的提出
原中國新華航空公司有限責任公司飛行員郭岳炳,2008年1月向其單位提出辭職申請,但公司未同意其請求。后郭某向相關的仲裁委提出勞動仲裁,要求解除勞動合同,并賠償損失105萬元。該航空公司進行反駁,要求郭某支付賠償違約金和經濟損失共計750萬元。2008年4月仲裁委做出裁決,裁決雙方解除勞動合同,并駁回了新華航空公司賠償請求。因不服裁決,雙方向法院提起了訴訟。一審法院做出判決:郭岳炳“零賠付”解約,航空公司支付郭岳炳相關損失7000余元。后郭某提起上訴,要求二審法院判令新華航空公司賠償違約金130萬元。但二審法院在最后維持了原判決。
此是首例飛行員辭職“零賠付”的案件,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亦聚焦了對《勞動合同法》能否有效發揮功能、作用的探討。從“黑磚窯”事件,到層出不窮的“農民工集體討薪”事件,不平衡的勞資關系案件越來越多,引發了全國上下對勞工權益問題的極大關注。《勞動合同法》作為社會法思潮下的重要法律現象,[3]具有社會法的屬性,探析《勞動合同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法的功能作用,明確社會法在構建和諧社會方面的作用,對目前我國平穩、安全度過轉軌時期,有著較為重大的意義。
二、《勞動合同法》的基本地位
《勞動合同法》是社會法的重要內容,在探究其基本地位時,應首先厘清社會法的涵義。社會法可分為四個層次[4],即狹義、中義、廣義與范義說,即社會法應是將社會利益作為根本,并以保護弱勢群體為前提,保障社會權為功能之法律規范的總稱。《勞動合同法》兼顧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利益,以維護和諧的勞動關系為目標,表明其將社會利益作為本位——《勞動合同法》維護勞動者的個人利益,進而保護這一階層的整體利益,這種利益受到普遍利益的規范和制約,整合為社會公共利益。這亦是社會法的重要表現和內容,由此表明《勞動合同法》是具有社會法的性質的。
《勞動合同法》秉承實質公平觀,在承認勞動關系中雙方信息上、實力上實質不平等的基礎上,對勞動關系中弱勢群體的一方予以法律上的特殊保護,突出體現在立法上的傾斜保護、司法上的特別對待。《勞動合同法》的價值追求,完全契合社會法的價值的精神和內涵,或說《勞動合同法》的法理念,是社會法法理念的映照和表現,是社會法思潮的重要產物。當下我國學者已達成基本共識,將勞動合同法作為社會法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勞動合同法》是社會法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法功能的重要表現形式;另一方面,社會法功能的發揮,對于完善《勞動合同法》理論體系、指導立法和司法體系有著較大的意義。
三、《勞動合同法》的社會及經濟功能
(一)《勞動合同法》的社會功能
1、 促進利益平衡
⑴ 維護勞動者權益
《勞動合同法》為了解決合同的短期化這一問題,建立長期穩定的勞動關系,在第14條明確規定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此條款一方面能確保勞動者穩定就業,使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另外有利于企業增加對勞動者的投入,加大對勞動者的重視,從而更利于勞動者效率的提高。需要說明的是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并不是“鐵飯碗”和“終身制”,只要符合特定情形,用人單位仍可以解除二者之間的勞動合同關系。總的來說,這一規定,最終是有利于企業的,符合其根本利益;亦是有助于保護勞動者的自由及其權利的。《勞動合同法》第57—67條對勞務派遣進行了限制,加大了對勞動者的傾斜程度,不僅規定了用工單位必須履行的義務,約定了用工單位的連帶責任,同時規定了被派遣勞動者同工同酬、工資不被克扣等權利,充分保證勞動者靈活擇業的權益,增加了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同時,《勞動合同法》第10—11條中明確了要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書面合同內容清楚、權利義務明確,不僅有利于雙方積極履行義務,也便于解決爭議。簽訂書面合同對于提高勞動者的維權意識,以及加大對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程度具有積極意義。
⑵ 兼顧用人單位利益
《勞動合同法》出臺之前,關于競業限制的規定散見于其他法律、法規中,但是并不完善。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的生產技術占據重要地位,若企業的商業秘密遭受侵犯,勢必損害企業的經濟利益,《勞動合同法》首次規定競業限制的有關內容。競業限制目的就是為了保護企業的核心技術和商業秘密,減少或預防由于勞動者解除勞動關系造成的有關技術泄密的情形。同時,為了實現勞動者就業選擇權和企業商業秘密權之間的平衡,《勞動合同法》第23—24條明確了經濟補償金和競業限制期限的條款內容。由此看出,其一方面有效保障勞動者履行競業限制合同的自覺性,維護用人單位的正當權益,另一方面在平衡勞動者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了利益平衡功能。
2、 保護弱勢群體
目前我國的保障機制并不健全,為了同社會主義保障機制相銜接,在《勞動合同法》第51—56條專章規定了集體合同的內容條款,旨在保護弱勢群體的社會福利,勞動者獲取最低勞動報酬的權利。同時第42條規定了勞動者不能隨意破壞勞動關系的條款,增強了對老、弱、病、殘等特殊群體的保護機制,以及對未成年勞動者和婦女勞動者的保護等,增強了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傾斜力度。另外其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工會的作用,在該法第4—6條明確了工會的功能和作用,以期能建立健全組織的保障作用,維護勞動者的切身利益權利。關于經濟補償金的規定,在該法的第46—48條中予以了規定,明確了三種情形的補償范圍。可以看出《勞動合同法》在制度上傾斜保護特殊群體,對于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權利作出了不同的安排,一定程度上向勞動者方進行傾斜,也是為了改善處于弱勢地位的勞動者的境遇,旨在發揮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功能。
3、防治社會危機
⑴ 企業承擔連帶責任
連帶責任是一種加重責任,對于相關的當事人來說,是一種嚴苛的要求和沉重的負擔,一般情形下只有法律條文中明確規定時候才會要求當事人承擔,并且是以當事人之間存在一定的責任牽連性及利害關系。《勞動合同法》第91—92條以及94條分別對連帶責
任作出了規定:一是勞動者未與原單位解除勞動合同便和新的用人單位建立新的勞動關系,若是給原用人單位直接造成了經濟損失,此時新的用人單位便需要承擔相應的連帶責任。二是在勞務派遣法律關系下,為了最大程度地維護被派遣勞動者的利益,減少及預防用人單位與用工單位逃避承擔責任的情形,在用工單位給被派遣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時候,用人單位需要與用工單位承擔相應的連帶責任,給予勞動者相應的賠償。三是在個人承包經營情形下,為便于對處于經濟弱勢地位的勞動者進行賠償和救濟,若是勞動者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發包方便需要與個人承包經營者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連帶賠償責任的規定,在于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并在其受到侵犯時獲得及時的救濟和補償,符合《勞動合同法》促進社會公平的立法取向,發揮減少及預防社會危機的功能。
⑵ 保障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權
所謂生存權,就是人為了像人那樣生活的權利。所謂像人那樣生活,就是說區別于奴隸和牲畜那樣無意識、無價值地生活,而是保全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體面、尊嚴地生活。為此,勞動是保證生存權的重要權利,應首先保證勞動者的勞動權;勞動報酬權作為勞動的價值體現,在保障人的基本權利方面有著較大意義。就目前的勞動力市場來看,拖欠勞動工資、克扣工資等現象很普遍,根據《勞動合同法》第30條的規定,《勞動合同法》為了規范用人單位的違約成本,限制了用人單位逃避違約責任的情形,督促用人單位積極履行勞動合同,加大對弱勢勞動者的救濟力度和方式,以便于勞動者及時、足額獲得勞動報酬。反之,如若勞動者獲取勞動報酬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則必然會出現勞資關系、社會關系的不穩定,《勞動合同法》明確規定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權,并對用人單位的違約規定懲罰措施,有力地緩解了社會不和諧因素,利于防止社會危機功能的發揮。
(二)《勞動合同法》的經濟功能
勞動法的經濟功能,指的是在充分發揮勞動者主觀能動性,實現勞動者個人價值的基礎上,助推、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勞動力在勞動力市場是重要的資源,也是企業獲取相關經濟利益、物質基礎的源泉,隨著其素質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漸增加。《勞動合同法》保護勞動力資源、促進經濟快速增長主要有幾方面的規定:1、如前所述,就其立法目的和任務來看,其是加大對弱勢勞動者的關注,保障對勞動者的及時救濟,以充分實現勞動者的勞動價值。2、《勞動合同法》既從直接上、亦從間接上發揮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勞動者的個人素質,如強化對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和崗前培訓,可直接作用于勞動者,有效開發勞動力資源,提升勞動力素質;公平競爭就業制度的規定,為勞動者就業營造和諧的勞動氛圍,增強勞動者提高勞動技能的積極性,以及強化勞動者履行勞動義務的歸屬感和責任感。3、《勞動合同法》規定了用人單位的說明義務,要求用人單位在招錄勞動者時,需要如實說明有關的勞動報酬、衛生條件、生產狀況等內容,以加大改善勞動者的工作環境,提高勞動者的工作效率,便于促進勞動力自由流動、勞動者公平就業,實現勞動力資源的高效配置。
參考文獻:
[1]湯黎虹:《社會法的范疇與體系》,《溫州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第2頁.
[2]隋彭生、王廣彬:《社會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第9-10頁.
[3]唐鑛,劉蘭:《<勞動合同法>的價值重塑與制度創新——基于勞動關系多元論視角》,《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6年第3期,第96—97頁.
[4] 竺效:《法學體系中存在中義的`社會法' 嗎?》,《法律科學》2005 年第 2 期,第 12 -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