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海
摘 要:數學活動是幼兒園科學領域的重要內容,它是對幼兒進行數學啟蒙教育的有效途徑.本文結合幼兒園數學活動實踐,總結了數學活動的具體策略。希望通過這些策略的有效應用,能夠真正促進幼兒自主學習,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
關鍵詞:幼兒園;數學活動;策略
在幼兒園,教師會通過數學活動來教會孩子們學會比較、教會他們排序,使他們認識各種圖形和空間方位,當他們已經具有這些能力的時候,說明他們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數學經驗。美國心理學家戴維斯有言:“數學學習是思維的過程。”因此數學知識的獲取需要學生在親身體驗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中,發展思維,提高能力。為此教師要為幼兒學習數學創設參與的情境,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提高他們在數學活動中的參與度,進而使他們在自主探究性的學習活動中發展數學思維,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收獲學習數學的樂趣。
一、數學活動與游戲進行有機結合
游戲是孩子們最喜聞樂見的學習活動,在游戲當中,孩子們懷著愉快地心情,充滿自信地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如在教授“5的組成”的相關知識時,幼兒教師把活動室設計成了一個“小超市”,“超市”的貨架里放滿了“商品”,都貼上了5元的標簽。為了開展活動,教師分別制作了面額為1~4元的超市購物券,每個孩子都有足夠的購物券來購買喜愛的“商品”,但有一個要求,當購買商品時,幼兒需要把手里的購物券組合為5元時,經過“收銀員”檢查確認后才可以取走商品。在購物游戲結束時,教師會讓幼兒說說自己使用了何種面額的購物券進行的組合。由于創設了仿真游戲情境,促使孩子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當中來,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理解了總數和部分數的關系,而且在游戲過程中增強了他們與同齡伙伴交往的能力,提高了他們的合作學習能力。又如,在“老鷹捉小雞”的體育游戲中,也含有一定的數學知識。教師可以創設這樣一個學習情境,讓孩子們在發展體能之外,感受和學習有關的類屬概念。如在孩子們玩了“老鷹捉小雞”的游戲后教師就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孩子們,咱們邀請了8個小朋友玩這個游戲,現在捉走了3只小雞,還剩下幾只呢?(剩下的小雞比捉走的小雞多還是少呢?……)從而讓幼兒在具體、生動、形象的情境下,積極主動地建構起數量間的關系。
二、數學活動內容要與生活有聯系
“一日生活即課程”,因此幼兒教師應該利用一切學習的時機,引導孩子們學習數學知識,如在教學活動的過渡環節,教師需要讓孩子們排隊去下一個活動室,此時教師讓孩子們按照男生、女生分成兩組排隊,此時教師就可以以此為契機,讓孩子們通過下面的問題來學習數學知識:現在,咱們按照男生一個隊、女生一個隊來排隊。大家想一想如果發生男生多的情況,你知道男生比女生多幾個人嗎?女生又比男生少幾個人呢?要是女生隊人數多,那女生比男生多幾個?男生隊又比女生少幾個呢?從而在多種方法計算的過程中,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提高他們的創新水平。像這樣的活動,在一日生活中還有很多,如年齡稍大的孩子們都被安排在了二樓和三樓,當他們上學和放學回家時,他們都會走樓梯,教師就可以利用走樓梯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孩子們,你們每天都要從三樓下到一樓,咱們的臺階每層都有10級臺階,現在我有問題要問大家,如果以10級臺階為一個單位,你們下樓梯要走幾個10級呢?如果以5級為單位,你們又要走幾個5級呢?孩子們有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有的使用了數數的方法;有的用親自到樓梯上走一遍的方法,在實踐中統計出了具體的數;還有的幼兒使用了畫圖的方法。有的幼兒立即總結出了方法,而有的幼兒需要多次實踐探索后才能實現“頓悟”。但無論怎樣,將數學與生活建立起密切的聯系,都可以有效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當中來。
三、投放豐富的數學學習材料
建構主義是理論認為,學習者是在與學習材料互動的過程中,通過有意義的建構習得知識的。因此在數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投放豐富而適宜的材料,讓幼兒充分與材料進行互動,進而提高他們探究的能力,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教師可以投放自然材料,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孩子們會與這里的一花一葉、一草一木變得熟悉起來,教師可以對這些自然資源進行開發與利用,讓他們都成為數學活動中所投放的材料。如教師可以利用秋天大樹上自然掉落下來的樹葉,讓孩子們學習集合與分類的知識。在一日生活中,如早餐后的早點時間,教師來讓孩子們通過對盤子與點心之間的關系來學習什么是一一對應,即讓孩子們從粉色的盤子取蘋果,從藍色的盤子里取芒果,等。有時為了激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把孩子們的身體變成學習的材料。如在《住家》的數學游戲中,孩子們要認真觀察小伙伴的特點,以此來開展集合與分類的學習活動;又如在《抱抱團》的數學游戲中,教師要求孩子們根據自己手中卡片上的數字找到與自己擁有相同數字卡的小伙伴,然后與其擁抱一下;或者在一些游戲當中,教師也可以讓孩子們用自己的身體或者和小伙伴合作做出某些圖形,從而激發他們學習圖形特征的興趣;在測量活動中,教師還可以讓孩子們用自己的身體來做“尺子”完成測量任務,感受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等等。
四、反復嘗試促進數學語言規范化
在數學活動中,我們不但要注重幼兒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還要對數學思維的工具——數學語言能力進行培養。幼兒大都會使用自然語言來表達數學問題,并用自然語言進行交流溝通,但很多時候都不會使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在幼兒園“數學教育”中,我們不但要讓孩子們了解數學的意義,還要讓他們初步學會使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培養他們的語言邏輯思維能力。如在數學游戲《圖形碰碰樂》中,我們希望讓孩子們動手操作來對圖形拼搭組合的無窮變化有個初步的感受,促進他們空間能力和方位知覺能力的發展。在游戲中,我們要求孩子們通過合作的方式把12個三角形的圖形裝到盒子里,在反復的拼接、平移、翻轉中,充分體驗圖形拼搭變化無窮,感受拼圖所帶來的快樂,積累有關三角形的圖形拼接經驗。為了訓練孩子們的數學語言,教師要這樣提出問題:“你是怎樣碰出來這個圖形的呀?”幼兒應該這樣回答:“我轉了轉兩個三角形,轉出了正方形”。此時教師要引導孩子使用數學語言表達:“哦,使用兩個三角形,采取旋轉的方法,可以碰出一個正方形呢!那如果兩個三角形不用旋轉的方法,用哪種方法可以碰出三角形?”這時,孩子們就會把平移、翻轉等數學術語應用在回答當中。
在幼兒園科學領域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大量的數學學習活動來培養幼兒的數學思維。而數學思維的培養需要教師為孩子們創設親身體驗的學習情境,讓他們在數學問題解決過程中,通過認真觀察發現數學問題,促使他們獨立思考問題,并努力嘗試自己來解決問題,在不斷地猜想與驗證的過程中,提高他們問題解決的能力,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本文結合幼兒園數學活動實踐,總結了提高幼兒思維能力的活動策略:一是數學活動與游戲進行有機結合;二是數學活動內容要與生活有聯系;三是投放生活化的數學探究性材料;四是反復嘗試促進數學語言規范化。
參考文獻:
[1]薛麗花.交互式電子白板在幼兒園數學活動中的運用策略[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4(02):127+174.
[2]秦小妹.幼兒園數學集體教育活動中的材料發放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6(16):86+88.
[3]任建龍,吳振東,林暉燕.認知沖突策略運用于幼兒園數學活動的實踐研究[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6,32(1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