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榮
摘要:本文主要通過闡述臨汾地區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實踐路徑,分析推進中的不足并提出對策,以期對推動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關鍵詞:金融知識;國民教育;體系
一、山西省臨汾市推動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實踐路徑
(一)立足實際,編好“一本書”
給孩子們送上人生“第一本金融書”是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起點。為了編寫一本切合學生實際需求的金融知識讀本,深入學校實地調研,充分考慮小學生的理解力與知識結構,廣泛征求學校教師的意見和建議,積極改進,最終,為孩子們量身打造了集金融知識與誠信理念于一體的《金融與誠信》知識讀本,包含了貨幣的起源與發展、我們身邊的銀行、小小理財家、認識身邊的銀行、生活中的誠信等5個層次14個小節的知識,并以卡通彩圖、故事、貼士、詩歌等多樣的形式予以呈現,該讀本于2016年4月由中國金融出版社正式出版,并于2017年再版印刷。
(二)凝聚合力,找準“突破點”
在推動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過程中,該行以“金融、誠信、教育相結合”為突破點,提出了“在普及金融知識的同時,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贏得了地方部門的充分肯定,得到了臨汾市教育局的全力支持與配合,《金融與誠信》被納入德育課程,在全轄一千多所小學的五年級學生中得到推廣。《金融與誠信》在全市小學推開,對于推動臨汾經濟發展、提升教育水平,建設誠信臨汾、和諧臨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志愿先行,建立“輔導站”
為了讓《金融與誠信》知識得到更專業的解讀,該行建立金融青年志愿者“課外輔導員”溝通機制,由30余名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機構的青年志愿者擔當輔導員,開設金融知識輔導班,對教學模式、課件制作、知識要點等進行專題講座及研討,并對課程的教學情況、師生的反饋情況進行跟蹤了解,對教學效果進行綜合性評估,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方式、調整教學進度,建立了由“輔導員到教師再到課堂”的教學路徑,實現金融輔導員與授課教師及學生之問的互動交流,使金融知識得到了專業化的解讀。
(四)寓教于樂,開設“特色課”
為了提高課程的趣味性、啟發性和可接受度,該行積極與學校聯合、創新實踐“互動教學式”特色課堂,將《金融與誠信》教育定位于“寓教于樂、初步認知、逐步深入、重在啟迪”,通過才藝展示、詩歌朗誦、小品表演、心得感悟等形式,展示了學生對金融知識與誠信文化的理解,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課堂上了解金融知識,滲透誠信做人的理念。
(五)銀校結合,打造“新陣地”
為提升《金融與誠信》學教效果,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推動金融與誠信教育從理論向實踐延伸,該行以金融機構網點為依托,在全轄設立了“紅領巾”金融教育實踐基地。結合《金融與誠信》讀本內容,設計實踐體驗方案,利用節假日開展特色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置身銀行網點,親身體驗金融生活,提升學金融、懂金融的興趣,切身感受知誠實、明誠信的人生道理,讓家長在“親子活動”的廣泛參與中、與銀行“面對面”的溝通互動中,潛移默化地提升金融素養,滲透誠信理念,進一步增強傳播效應。
(六)持續跟蹤,注入“活力劑”
為全面了解和掌握兩年來“金融與誠信”進課堂的實施效果,客觀評價此項一廠-作對構建金融知識教育發展長效機制的“貢獻度”,從而找準問題、補足短板,為進一步推動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增添活力,臨汾市中支創新構建“金融與誠信”知識主題教育“五維測評”體系,從接納度、滲透度、輻射效應、傳導效應、延伸效應五個方面對2016~ 2017兩個年度評估情況進行了對比分析,并針對評估發現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兩年來,累計抽樣跟蹤評估學校821所、覆蓋面達78%,評估學生21000名、覆蓋面為21%,開展知識測試318場次、師生座談會66場次,同步向學生家長發放調查問卷21000份,向社會公眾發放問卷4800份,促進了金融與誠信主題教育的有序開展。
二、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協調聯動機制尚待完善
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是一項需要政府、人民銀行、金融機構和教育部門聯動配合的工作,雖然臨汾市在推動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開展過程中建立了一定的協調聯動機制,但在資金支持等方面仍需完善。2018年,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攜手捷信消費金融公司為轄區5個國定貧困縣小學生出資購買《金融與誠信》讀本,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五個地區資金問題,但不可忽視的現實是其他地區學生讀本費用仍舊主要是由人民銀行和各金融機構出資解決,讀本費用尚未列入地方財政預算,費用問題仍然是阻礙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方面。
(二)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發展不均衡
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存在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城市地區發展迅速,農村地區發展較為緩慢的現象。在調研中筆者對城鄉學校的開課情況、課外實踐活動情況進行量化對比分析后,發現農村地區學校在開課頻率、參加“紅領巾”金融教育實踐基地特色活動等方面均與城市地區存在較為明顯的差距。對農村地區家長和社會公眾填報的問卷調查分析看,存在上述現象的原因可能與資金支持、師資水平、教學設施、家長受教育水平等因素相關。
(三)評估工作的規范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一是從評估方式上仍是以傳統的問卷調查、座談、知識測試等方式為主,對受眾群體的接受程度、受教育后經濟行為的改變情況等,還缺乏全面有效的調查研究。二是從評估維度分析看,仍是以定性評價為主,定量評價較少,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多元化、多層次的評估指標體系還未建立。三是從評估組織上看,還是以自評估為主,尚未引入中立的社會組織開展第三方評估。
三、建議
(一)部門聯動,凝聚合力,推動建立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長效化機制
加大與地方政府及教育、財政、發展改革等部門的溝通協調,進一步完善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長效機制。從金融與誠信教育對優化區域金融環境,構建誠信社會、提升全民金融素養的角度提請地方政府針對金融教育費用(讀本訂購、教師培訓、效果評估等)設立專項資金,列入政府預算,為構建金融教育長效機制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也可以借鑒美國的經驗,南總行商請財政部同意后,將央行公開市場業務收入的一部分用于金融知識普及教育。同時,鼓勵金融機構、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等組織為金融知識普及教育提供資金,形成以財政預算為主體、央行公開市場業務收入和其他機構組織捐助資金為補充的多元化的金融知識普及教育經費投入機制。
(二)加強溝通,多措并舉,逐步改善農村地區金融教育落后局面
農村是低凈值人群聚集地,農民的金融能力欠缺、風險責任意識和誠信意識淡薄,在下一步工作中,一是要強化與地方政府、教育部門、學校的溝通聯系,定期舉辦農村地區教師金融知識培訓班,增強培訓的系統性和科學性,提升教師的金融知識水平;二是要切實發揮“紅領巾”金融教育實踐基地作用,組織農村學生走出教室、走出課堂,通過“零距離”“全方位”的接觸金融,了解金融,增強其學金融、明誠信的興趣,進而提高金融實踐能力:三是要依托“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金融知識普及示范點”的農村宣傳陣地,面向農民群眾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項宣傳教育,逐步轉變農村地區居民金融觀念,使其明白從小接受正規金融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家長及社會公眾對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認可度和接納度。
(三)開拓思維、積極探索,構建科學規范的評估指標體系
在傳統的問卷調查、座談、知識測試等評估方式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評估方式方法,加強對受眾群體的接受程度、受教育后經濟行為的改變情況等方面測評、研究:在評估維度分析和評估指標體系構建方面,強化定量指標的采集和運用,形成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多元化、多層次的評估指標體系;在評估組織方面,繼續改進完善自評估工作。同時,引入中立的社會組織開展第三方評估,進一步提升評估的科學性和規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