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榮
摘 要:本文把陶行知“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作為核心理念,提出讓課程走向生活,課程要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數學教師固守傳統的教學觀念,過分重視學生數學考試成績,忽視了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遷移運用,導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數學的探究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提升。
關鍵詞:生活化;小學數;反思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通過獲取實際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挖掘數學理論的內涵,將復雜的數學理論具體、簡單化,凸顯數學學科的特性,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現在,本人對此進行教學反思。
一、滲透生活元素,營造良好教學氛圍
要想打造生活化的數學課堂,就應該首先營造一個生活化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濃厚的生活氣氛中感受到數學的本質—對生活的再體驗和認識。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適時的調整和整合教學內容,從而增強小學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有關圓的認識這一節課程時。在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先復習舊知,聯系新知,與學生進行談話:在以往的課程學習中,已經學過了許多的平面圖形,仔細回憶平面圖形的形狀,并思考:這些平面圖形都是由什么圍成的?由舊知做鋪墊,自然而然引入新知的學習。隨后,揭示課題,演示:一個小球,小球的一端還系著一段繩子,用手拽住繩子的一端,將小球甩起來,提問學生:小球的運動軌跡是什么圖形?學生在一問一答中,產生了強烈的學習興趣,大聲地回答:“圓!”在這種良好的學習環境中,教師請學生思考,現實生活中有哪些圓的形狀。學生積極思索,紛紛回答:“汽車輪胎、靶子……”然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三種不同的自行車,也就是,自行車的車輪分別是圓形、方形以及三角形,請學生猜測哪一輛自行車可以騎得又快又穩。學生通過主動的討論,會很自然地掌握一些圓的基本特性。
二、創設生活情境,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元素
由于長期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小學數學教師往往采用“灌輸式”的課堂教學,缺乏生活化的教學經驗。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教師應該以教材內容為基礎,遵循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數學的魅力。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混合運算》這一節課程內容時。首先,在課程開始時,教師開門見山,創設情境: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自己去文具店買過文具用品?今天,大家就一起去逛逛文具店,店里的商品可真多啊!請學生們認真看一看,店里都有哪些商品,它們的價格又是多少呢?如果小軍和小晴在周末一起到文具店去買學習用品,他們買了三個筆記本和一個書包,根據商品的價格,他們倆一共花了多少錢呢?教師呈現學生購買學習用品的熟悉場景,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方方面面,并且,主動認識到數學是有用的、必要的,愿意和想要學好數學。然后,教師請全體學生拿起筆,幫著給小軍和小晴算一算總共花了多少錢。大部分學生肯定都會用分步計算,即5*3=15,15+20=35。隨后,請學生嘗試把分步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個算式,初步感知混合運算。
三、讓生活走進教學課堂,在生活實踐中學習數學
作為小學學生,他們的智力還處于發展階段,其思維主要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而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等能力比較差。針對這些情況,教師應該嘗試新的教學方式,在生活中尋找相關的教學知識,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讓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千克和克》這一節課程時。首先,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請全班學生上秤稱一稱自己的體重,用千克作單位記住自己的重量,回家將自己的體重告訴父母。隨后,在課堂學習中,讓學生上講臺上稱書包、書、文具盒等一些物品的重量,并以斤、公斤、克、千克為單位記在黑板上。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初步了解到一些重量單位,激發了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然后,教師請學生拿出提前準備好的2分的硬幣,放在手心掂一掂,在親身實踐中感知克這個質量單位。最后,拿出一袋500克的鹽,讓學生進行思考,兩袋相同的鹽是多少克呢,并說出自己的計算過程。教師把兩袋鹽同時放到以千克為單位的秤上,顯示出鹽的重量……在這樣一步步的實踐操作中,學生既建立了質量觀念,又輕松的掌握了克與千克之間的轉換進率,引導學生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對學生自覺學習數學、應用數學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幫助,也提高了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
四、設置生活化的問題導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所謂創設生活化的問題導入,就是要求教師在教授數學知識時,設置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進一步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種方式,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還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升和毫升》時。首先,在課程開始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一些飲料瓶、飲料罐等具體物品,提問學生:在商標紙上,是否能知道這些飲料瓶和飲料罐能裝多少飲料?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學生通過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既可以初步認識升和毫升的計量單位,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續課程的開展奠定了基礎。然后,教師繼續拿出兩個大小明顯不同的玻璃杯和兩個大小相近的冷水壺,請學生觀察比較兩個玻璃杯,說說那一個能盛水多一些,那一個能盛水少一些,為什么?在這種對生活實際物品的探討下。學生可以很容易的掌握容量的概念。隨后,請學生繼續觀察兩個冷水壺,提問:那一個冷水壺的容量比較大?通過什么方法可以比較出冷水壺容量的大小?教師不斷設疑,不斷深化教材知識,一步步推動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原理。
五、尋找生活中的數學教育素材,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蘊涵著大量的數學理論,而在實際的教材內容中,數學理論較為書面化。針對這種情況,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各方面都得到全面的發展。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時。首先,課程開始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學校的籃球場,請學生仔細觀察十分熟悉的籃球,說一說自己知道了什么,并提出自己的數學問題。利用熟悉的事物,可以快速的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有的學生提出想知道籃球場的周長,有的學生想知道籃球場的面積……然后,在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請學生結合實際場景,利用已知的生活經驗,求解籃球場的周長,也就是長方形的周長。有的學生把籃球場的四邊相加,有的學生先利用乘法計算兩條長、兩條寬,在進行相加,還有的學生……最后,讓學生把所有的計算方法寫到黑板上,請學生評選出最喜歡的計算方法,同時,引導學生說出計算長方形周長需要的條件,為接下來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做好鋪墊。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可以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最大推動力。基于生活化的小學數學教學,一方面,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方式與實際生活脫節的缺陷,增強學生對數學應用能力的運用,另一方面,在生活化的教學活動中,可以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劉晶晶.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4(06):253.
[2]王小利.淺談小學數學的生活化教學的實施途徑和方法[J].考試周刊,2018(2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