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媛媛
古人云:“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由此可見,質疑在學習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質疑是指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里造成一種懸而未決的求知狀態,而質疑能力則是發現問題,進而提出問題的一種能力。在使學生掌握知識,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中,培養學生獨立性和自主性,發展學生的觀察力、思維力和豐富想象力,讓他們敢于提出問題,善于提出問題,從而達到解決問題并最終掌握知識。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思維過程總是從質疑問題開始的,一個勤于思考的人,總是善于發現問題。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不斷地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探索者。引導學生沉浸在無窮的樂趣之中,他們的思維能力也會不斷提高。
案例描述
我在執教《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時,主要通過課件出示黃河變化前與變化后的風貌來引導學生質疑,增強學生質疑問題的意識。
首先在初讀課文之后,我是這樣引導學生質疑的:剛才,我們初讀了課文,你們最想說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導致黃河從“中華民族的搖籃”變為“中華民族的憂患”呢?那么,請同學們在文中找一找哪幾個段落介紹黃河發生了變化?分別請同學來朗讀相關段落,請同學們仔細聽,文中強調了哪些內容?針對這些內容,你有什么想問的?
接著,我再范讀、特別強調了幾處可以提問的地方,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的同時,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提出問題。注意傾聽的同學都能問出這樣幾個問題:黃河發生了哪些變化?昔日的黃河與今天的黃河有什么不同?如今的黃河還能被稱為“搖籃”嗎?這幾個問題的答案就在課文中,只要認真地在文中尋求,就可以解決這幾個問題。而此時學生的質疑正好給了其他同學解決問題的機會,既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很自然地滲透了質疑方法的指導,又將課堂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
出示問題——“黃河變化的原因是什么?”來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下一部分內容。質疑前先請學生觀看幾幅圖片:昔日黃河的風貌、今日黃河的風貌……然后引導學生深思: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什么原因讓黃河由一條好河變成了一條禍河?學生在讀中深思,可以從文中找到相關的語句,但真正的理解則需要我適當的點撥引導。一是自然原因,一是社會原因。這樣能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黃河的變化猶如一把懸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頭上的利劍,讓我們感到惋惜與痛心,緊緊扣住了文章的中心。
也正是黃河的變化敲響了我們緊急救援黃河的警鐘。我適時地引出了第三個問題: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好黃河呢?我們治理黃河的關鍵和措施分別是什么呢?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不難釋疑——治理黃河關鍵是把泥沙管住;要保護好森林資源;要合理規劃利用土地;還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這從側面突出了關注環境、保護環境及救助黃河的緊迫性。這一問題的解答再一次扣住了文章的中心。課堂上的質疑、存疑,使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變得非常濃厚。
趁熱打鐵,我及時地拋出了最后一個問題:我們從黃河的變化中應該吸取怎樣的教訓呢?解決這個問題時,我出示課前準備的其他流域洪災所造成的危害的圖片、資料。通過觀看圖片、資料,學生充分認識到人類活動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另外,通過深思可以激發他們內心最深處的情感共鳴。
案例反思
質疑是探求新知的開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動力。引導學生質疑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提高閱讀能力,而且有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開啟新思維之門。引導學生質疑并不是為了單純地補充課堂內容,而是要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通過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解答問題的能力以及在文中提取答案的能力。教師要不斷地引導學生閱讀文章或結合生活實際,針對所提出的質疑,在文中及生活中提取答案,在增加自己知識儲備量的同時也為其他同學提供了資料。
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是豐富多變的。它應該成為學生閱讀、思考、觀察、操作、想象、質疑、創新的過程。而質疑也正是萬綠叢中的那一抹紅。教師要給學生創設質疑氛圍;要信任、欣賞學生,激發質疑情趣;引導學生學會質疑、釋疑,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養成認真思考的習慣,提高自學能力,而且有利于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的質疑雖然幼稚可笑,沒有什么價值,但教師要給予熱情的鼓勵,要善于引導和評價,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當學生敢于擺脫習慣、定勢,打破傳統、經驗的束縛和影響時,就有可能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了。
總而言之,在語文課堂中,需要激勵學生大膽質疑,提高學生質疑的興趣,開放課堂,營造一個和諧、民主、寬松的開放性教學情境;要引導學生質疑,創設課堂質疑情境;要使學生認識到質疑的重要性。我們要鼓勵學生“發現”,善于“質疑”。質疑不僅有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與健康個性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促進智能的完善,幫助學生學會發現的技巧——提出問題、樹立假設與檢驗假設及驗證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這正是一個創新型人才所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
(作者單位:中國音樂學院附屬北京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