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雨冉
“貧困”的首要含義是指物質財富的匱乏。但是,在習近平同志看來,不能陷入就經濟談經濟的形而上學立場,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在思想和精神層面來尋找物質貧困的根源。在他看來,物質貧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于長期的物質貧困而導致人們“頭腦中的貧困”,即精神貧困。而對精神貧困,他又具體區分了思想貧困和信念貧困。
“思想貧困”,就是指缺乏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想武器,因而缺乏擺脫物質貧困的有效的思路和方法,從而導致要么安貧樂道窮自在,要么怨天尤人等靠要,而沒有積極行動起來想辦法找出路。“信念貧困”,就是指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缺乏行動的意義和價值目標,缺乏向上的志氣和行動的勇氣,“見人矮一截,提不起精神,由自卑感而產生‘貧困縣意識’”。物質貧困、思想貧困、信念貧困三者互為因果并相互強化。《擺脫貧困》一書就是從這三種貧困的辯證關系入手,提出擺脫物質貧困必先擺脫精神貧困,擺脫思想貧困必先擺脫信念貧困。它立足實際,提出的發展思路著眼于全局和長遠,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解決貧困問題不能只“輸血”不“造血”,推進經濟社會的整體變革是擺脫貧困的必由之路。這是本書深入論述的一個重要理念。在書中,習近平同志一再表明,擺脫貧困不僅僅是增加人民收入,也不僅僅是硬件設施建設,而是一場深刻的、全面的、系統的經濟社會變革。一方面,經濟增長需要有相關的社會條件支撐;另一方面,只有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協同發展,才能為擺脫貧困打下扎實的基礎,創造真正美好的社會生活。
習總書始終提到的一個鮮明觀點,就是群眾觀點。習近平指出,“貧困地區的發展靠什么?千條萬條,最根本的只有兩條:一是黨的領導;二是人民群眾的力量。”“無論是從發揮黨的領導作用,還是從調動群眾積極性這兩方面說,都要求我們的各級干部始終同廣大人民群眾保持密切的血肉聯系。這是干部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領導要有水平,水平從哪里來?水平來自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掌握,而規律性的東西,正是蘊藏在廣大群眾的實踐中。
國家的根本便是人民,脫離了人民便談不上國家的發展,人民的力量是強大的,國家發展的關鍵時刻無不體現出人民的作用。習總書記在書中的論述在任何時候都會具有現實意義,都具有指導國家發展的意義。在國家的發展中面對紛繁復雜的矛盾和問題,究竟從何入手解決,依靠什么解決?根本就只有一條,就是要深入群眾、發動群眾、依靠群眾。不論是從黨的成立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還是建國后國家的建設,都是要求密切聯系群眾,堅持群眾廣泛參與,發揮群眾的有效作用,都會取得成功。
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取得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掌握,都對國家發展、人民富裕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論我們以后從事什么工作,都要關注人民群眾,發現其中的客觀規律,讓規律在生產中更加緊密的利用,必然會讓更多的實際問題得以解決。密切聯系群眾,要與時俱進地加強學習,改進工作方法。
總書記說:“當官要負責任,任務沒有完成要找你,有困難要找你,出了事故要找你。甚至老百姓心中有怨氣,想罵人也是罵當官的。我認為認認真真地當好共產黨的‘官’是很辛苦的。”仔細反省,我們做基層工作的何嘗又不是如此呢?上級布置的任務完不成要被領導找、居民有困難要找我們投訴、社區出了事故依然要被問責,甚至居民自家下水管道堵了,有了怨氣,還是要被居民找。想當好一名基層工作者,確實很辛苦。但是習總書記還說:“一個不圖私利、不圖清福,只圖為社會、為人民多做貢獻,為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的人,即使工作苦些、累些,他的心里也是充實的,這種充實感對他來說就是一種無窮的樂趣。”這些“樂趣”不也正是我所追求的嗎?可見習總書記思想覺悟之高,也是我努力學習的榜樣!
海瑞在《令箴》中寫道“官之至難者,令也。”說的就是最難做的官就是基層官員。習總書記說:“古人云‘宰相起于州郡’,我們黨和國家許多高級領導干部也都有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縣級崗位是鍛煉和培養干部的好課堂。現在從事縣級領導工作的同志,要十分珍惜在崗機會,努力學習,積極工作,刻苦磨練,積累經驗。”這句話使我深受鼓舞,基層工作者也應該在基層的崗位上積極地磨礪自己,積累好扎實的工作經驗。正所謂“謀于前才可不惑于后”,我們青年基層工作者也要在做出決策前,兼聽各種意見,“臨大事而不亂”,要爭取做到“天下大事,必做于細”的良好狀態。習總書記說:“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們在街道的基層工作者,就是要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追求和目標,做好“服務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前行!
作為學生,首先便要堅持黨的領導,時刻不忘黨的教誨,向黨組織積極靠攏,向優秀黨員同志學習。同時嚴格要求自己,增強自己的文化水平,為以后更好的工作打下基礎。我自身也是來自農村,深知中國農民的貧苦生活,一直都希望人民群眾能在黨的帶領下過上更好的日子。我還能感受到人民群眾的力量不容小視,一代又一代農民的實踐保證大部分人的生存口糧,也保證我國農業的健康持續的發展,作為最為基礎的產業農業是根本,這些都少不了農民群眾的支持。我國一直以來都是農業大國,要想國家加快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農業的發展,要解決這個問題,政府最需要的參謀便是農民,千百年的農耕實踐,客觀規律是不變的,只有農民掌握這個規律,只有問計于民,才能使得農業得到大發展。
古人常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滴水穿石、鍥而不舍的精神也為我們所熟知,而任何事業的成功都缺不了這種精神。習總書記提出,“一滴水,既小且弱,對付頑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其價值和成果體現在無數水滴前仆后繼的粉身碎骨之中,體現在終于穿石的成功之中”。我們作為學生,不能總覺得每個知識點都沒啥大用,雖然每點知識十分有限,甚至解決不了什么實際的問題,但我們不能忽略它們,它們都是我們以后工作生活的基礎,也正是它們造就當今科技的發達,人民生的生活的便捷,和國家的強盛。
這就要求我們,思想上要艱苦奮斗,在頭腦中牢記艱苦奮斗的基本要求,學習上更是如此,“艱難困苦,玉汝于成。”,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從思想上警醒起來,行動上自覺起來,抓住主要矛盾,找出重點要害,對自己的主要問題進行有效的大檢查、大掃除,盡可能提高自身學習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