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曉靜 路平
摘 要:分析了在新高考自選考試科目下,中學生選課中存在的問題,介紹了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分析了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在中學生選課中應用的可行性,并針對問題提出了四點建議。
關鍵詞:興趣;理論;應用
1 引言
隨著教育制度改革深化,國務院在2014年頒布了《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發[2014]35號)拉開了高考綜合改革的序幕。今年4月,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正式出臺,從2021年起普通高考將實施“3+1+2”的模式,即“3”為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一高考科目,使用全國統一試卷,不分文理;“1”是考生在物理、歷史中選擇1門首選學科,“2”是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中選擇2門再選學科。“3+1+2”模式將職業規劃和選擇提前到了高中階段,在高考中給予考生充分的選考自主權;但是高中生因身心發展未成熟,缺乏對職業的認識,在選擇上存在跟風性和盲目性的特點,因此要對中學生的選課提供科學合理的指導。
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已經在職業指導、社會及商業領域廣泛應用,影響日趨擴大;其核心思想是將數以千計的職業劃分成數量有限、歸類合理的職業群,從中找出自己感興趣的職業群,進而尋找出自己適合的職業。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可以從職業規劃角度對中學生選課提供重要的指導意義。
2 中學生選課存在的問題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其人生觀、價值觀還不夠完善,在選課過程中暴露一些自主選課能力不足的問題和存在選課依賴和焦慮心理。文獻[1]調查發現,不知道如何選課的學生占41.32%;希望教師能為自己選課提供幫助、甚至代辦的學生約74.6%。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以下幾個方面:
2.1 對中學生對自己缺乏了解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精力充沛、興趣廣泛,興趣點也在不斷變化,還不能理性的分析自己真正的職業興趣,往往依據社會上的“熱門專業”選擇課程,并未分析自己是否喜歡和適合這些專業。
2.2 對課程和和選課結果影響的認識不足
對課程的認知停留在小學、初中的了解,而在小學、初中階段多注重知識的傳授,知識運用方面的訓練較少,因此中學生對課程的后續課程缺乏了解,在選課時存在著盲目性和功利性,看周圍同學所選的課程;或聽從老師或家長的建議;或選擇容易取得高分的課程。并未考慮這些課程在高考時能選擇那些大學專業,這些專業是否和自己的興趣一致。
2.3 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大
中學生在做選擇時受外界因素影響比較大,這些因素主要是:周圍的同學和好友、老師以及家長,往往在征求家長、老師的建議后,聽從家長、老師的建議,并未結合自身實際綜合分析,缺乏正確的自我認知。
2.4 對職業發展缺乏規劃
中學生在面對高考和選課時,不了解大學里的專業設置、不了解大學里專業的課程設置,不了解各專業可能從事的職業,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缺乏規劃,甚至從未考慮過自己以后從事生什么職業,因此在選課時存在著困惑。據文獻[2]調查,有75%的學生表示不了解、不清楚自己的職業興趣,85%以上的學生了解比較多的職業是教師、醫生、公務員、演員等這些日常生活中談及較多的職業。
3 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
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是1959年美國心理學家、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在長期職業指導實踐基礎上提出的職業興趣理論。霍蘭德認為人的興趣和職業密切相關,興趣是人們活動的巨大動力,社會上成千上萬的職業可以分為六種興趣類型,即社會型(S)、企業型(E)、常規型(C)、現實型(R)、研究型(I)和藝術型(A);不同興趣類型的環境有不同類型的人組成,如企業型環境有企業型的人員主導,即該群體中到部分人員是企業型的人;大部分人可以在這六種職業興趣類型中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職業類型,并從中找到自己適合的職業領域;在興趣環境中個體行為和環境特征相互影響,當個體類型與環境類型相符合時,會提高人們的積極性,促使人們積極愉快的工作。
霍蘭德等在1969年提出了六種職業興趣的六角形結構模型(即:RISEC結構模型),如圖1所示:
在圖中六種職業興趣類型(R、I、S、E、C)按順時針排列,這六種職業興趣類型存在著一定的關系,相鄰的職業興趣類型之間的關系最緊密,相隔的關系次之,先對的關系最小。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認為,人的個體可能同時存在多種興趣特征,同時一種興趣特征突出,其他相對較弱,霍蘭德代碼的首字母提供了受測者的興趣特征,特別是首字母得分遠高于其他類型得分[3]。
4 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在中學生選課可行性依據及意義
當前中學生選課存在的主要困惑和問題有:1)自我認知不足,對自己的職業興趣缺乏了解,2)考慮職業興趣較少,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大。在中學生中開展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將中學生未來想從事的職業列舉出來,通過測量表測量中學生的愛好的職業、活動、自我能力評定和潛能這四個方面在六種興趣類型下的得分,依據測試得分,得到屬于學生自己的霍蘭德碼,通過霍蘭德代碼巧妙地將自我探索與工作環境探索之間產生連接,找到一個和個人興趣相近且內容互有關聯的 “職業群”,進而明確自己喜歡的職業,提前做好職業規劃,確定奮斗目標。將職業興趣認知和測試引入中學“選課、選考”中,可以培養學生職業規劃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到學習和未來職業的關系,同時使中學生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提早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避免處在職業嘗試期階段,因定位不準而造成的選擇失誤。
5 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應用的幾點建議
5.1 職業興趣是選課的重要依據
高考制度改革和 “3+1+2”考試模式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和未來發展方向,來選擇不同考試科目,使學生的個性潛能和學科特長得到充分發展,中學生只有了解了自己的職業興趣,具備清晰的職業規劃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發展潛能,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調查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成績與清晰的職業興趣呈正相關的關系[3]。
5.2 興趣不代表能力,切忌“唯興趣論”
興趣對學習有顯而易見的促進作用,但興趣和成績結合不好時,不能僅憑興趣選擇課程。在文獻[4]中指出在指導中學生“選課、選考”時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選考科目的現實學習成績”。在事業生涯中一個人對某種職業有興趣,并不代表他就能干好這個職業,最后興趣變成他的業余愛好。因此中學生要正確理解興趣和選擇之間的關系。在職業興趣的引導下,完善自我認知,走向自我成熟,做好職業規劃,為職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5.3 不要過早放棄某些科目
在中學學習階段對專業知識的認識要分步進行,不能過早的放棄某些科目。過早的放棄一些課程,有利也有弊,總體說弊大于利。過早放棄某些科目,可以減輕學習壓力,將精力集中到考試科目上;當時過早放棄某些科目,會影響這些科目的學習和認知,使這些科目的基礎偏差,進而使個人知識結構不完整;選擇或放棄哪些科目,最好經過一段認真學習和考試的檢驗,再根據考試成績做出取舍,這樣做更加客觀、合理,符合學習規律。若一開始就放棄某些科目,勢必造成這些科目成績較差,學生學習興趣下降,使學生失去客觀地評估各科學習潛力和學習適應性的機會。在所選擇科目不具有比較大的優勢時,失去重新調整的機會。
5.4 引導學生了解課程
學生對課程的認知是基于前期相關課程的學習和知識的掌握,中學生的知識結構還不完整,對課程的認知也不全面,因此造成對課程理解的偏差,因此可以通過專題講座的形式,向學生介紹各們課程的設置情況,必選課程和選修課程的關系,高考和選修課情況的關系,以及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和當前選修課程的關系,使學生能夠全面的了解各門課程及其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了解字節的興趣點和優勢,為以后的職業生涯打下扎實的知識基礎。
6 結語
通過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可以為中學生的選課和高考選考提供指導,使中學生在中學階段以職業興趣為導向,促進中學階段的選課和學習,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培養學生的職業規劃認識和能力。現實中個人的職業發展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學生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因此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結果只是某個時段的結果,是一個時段的參考,因此可以針對學生的不同階段進行多次測試,給學生提供一個動態參考。
參考文獻:
[1] 杜芳芳,金哲.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科目選擇意向現狀及對策——基于浙江省五所高中的調查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6(08):15-18.
[2] 彭麗霞.選對池塘釣大魚——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在高考“7選3”中的應用探索[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6(17):24-28.
[3] 韓秀.霍蘭德職業測評在高中生生涯規劃中的應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7(14):28-30.
[4] 王博.新高考背景下高中開展“選課、選考”指導工作的思路與實踐探索[J].教師教育論壇,2018,31(08):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