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晗,顧亮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漁村作為沿海地區的一種鄉村形態,既有鄉村的一般特性,也具有不同與內陸鄉村的特性。本文以連云港市下口村為例,從產業形態、海洋生態、漁業文化、漁民自治等幾個方面對沿海漁村的發展路徑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鄉村振興;漁業村;海洋生態;漁業文化;漁民自治
中圖分類號:[S9-9] ?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018年,國務院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1]及《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2],標志著鄉村振興戰略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中國幅員廣闊,不同地區資源狀況不同,經濟基礎各異,不可能由同一種模式走向共同富裕,不同地區須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特點,走適合自身發展的振興之路。本文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以連云港市下口村為例,探索漁業村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發展路徑。
2 ?下口村概況
下口村隸屬于連云港市贛榆市區青口鎮,面積約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約3000米,淺海域30000多畝,常住人口6200余人,擁有大馬力漁船800余艘,是典型的漁業村。下口村發展經濟具有很多優勢條件:青口河提供了碼頭泊位及入海口,大面積的淺灘海域是天然的養殖水域,距離贛榆市區僅僅6公里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便利。2018年下口村人均產值約為32.2萬元,高于江蘇省的11.43萬元的人均產值,更遠高于連云港市30955元的人均產值。較高的人均產值可以認為下口村實現了生活富裕,但這只是實現了鄉村振興的一個方面,離全面實現鄉村振興還有很大的距離。是否建立了現代鄉村治理體系,是否實現了城鄉融合發展,本文不作討論,即便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也有待商榷。綜合來看,下口村的發展依然是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續的發展,主要表現在:①支柱產業仍然是以捕撈業、近海養殖業為主的第一產業,沒有發揮區位優勢,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②海洋捕撈依賴于過度捕撈及國家補貼,對生態環境及行業發展來說都是不可持續的;③個體分散經營使得市場話語權及抗風險能力較弱,且限制了產業的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及產業升級;④文化建設相對滯后,海洋文化及漁文化氛圍并不濃厚。
3 ?下口村發展路徑初探
3.1 ?堅持漁業特色,豐富產業形態
漁業生產是下口村區別于其他鄉村的特色產業,也是其經濟基礎,首先應牢牢堅持這一特色,揚長避短,走以漁業為中心的經濟發展道路,追求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及多產業聯合發展。①解決海洋捕撈可持續的問題。嚴格執行伏季休漁制度,保障海洋漁業資源自我繁殖能力;通過相關政策(如逐漸減少漁業捕撈船柴油補貼),引導部分產能有序退出,解決捕撈強度大于海洋生態承受能力的問題,解決伏季休漁制度帶來的捕撈期集中-漁業工人工資上漲-捕撈成本增加-工人勞動強度加大的惡性循環,提高捕撈船的經濟效益,改善漁民的工作環境及生活狀態,實現人與海洋環境、船東與工人之間的和諧狀態;②積極探索海洋捕撈合作社等規模化經營模式,通過規模經營提高船東在海產品交易環節的議價權及抗風險能力,通過集體經營加快捕撈產業在捕撈技術、防污染能力等方面的提檔升級,促進行業綠色發展;③豐富海洋產業形式,延長漁業經濟產業鏈;以當前的近海捕撈、沿海養殖的產業現狀為基礎,積極探索遠洋捕撈及深海養殖產業,由低附加值養殖品類向高附加值養殖業發展。發展完善育苗-養殖(捕撈)-冷凍儲藏-深加工-交易全產業鏈,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統一品牌,發揮品牌效應,提高經濟效益;④依托漁業特色,發展海洋旅游。發揮臨近市區的區位優勢發展鄉村旅游,堅持漁業特色。改善港口條件,將青口港由潮汐港改造為可供小型漁船全天候進出的漁港碼頭,發展以海釣及“出海捕魚”為主的休閑漁業。與近海島嶼合作,發展短途海島觀光及國防教育旅游項目。依靠捕撈漁船,建立新鮮海產品貿易市場及海鮮美食城;打造休閑與美食一體化第三產業。
3.2 ?保護海洋生態,打造宜居空間
海洋是漁業村最重要的自然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注重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嚴格執行伏季休漁制度,增強漁業資源再生能力,避免過度捕撈。在沿海養殖中,科學安排養殖密度,減少化學藥物使用量,向綠色養殖發展。提高漁船防污染能力建設,推廣油水分離器、生活污水處理裝置等防污染設備,建立健全碼頭接收裝置,收集油污水、船用電池、網具、浮材等污染物集中統一處理,減少捕撈作業對海洋環境的污染。加強對沿海灘涂的保護和利用,利用灘涂資源發展第三產業,在不改變生態環境的條件下創造經濟價值。將海產品交易市場及海鮮美食城建設同漁港碼頭建設結合起來,加強居住區基礎設施及海洋特色建設,打造既有繁華的消費旅游區,又有宜居的海洋休閑觀光空間。
3.3 ?培育海洋文化及漁文化,豐富村民文化生活
文化是鄉村的靈魂,文化興,鄉村興。[3]相對于經濟發展,文化建設是漁村發展的短板。受長期的海上作業及惡劣的海上自然環境影響,漁業村普遍缺少耕讀文化的氛圍;休漁季的長期賦閑,又導致了享樂主義思想的滋生,漁業村的精神面貌尚需改善。解決這些問題,最根本的方法是用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文化代替落后的舊文化,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①加強家風村風建設。良好的家風有利于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也有利于青少年人格的成長。依托贛榆區鄉賢文化館等文化設施的同時,建立鄉村文化宣傳陣地,樹典型,立榜樣,加強村民家風的建設。通過家風的傳承,打造積極向上的村風、民風。②培育海洋文化及漁文化。以漁民民俗活動為基礎,培育一支漁文化民俗表演隊伍,既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可以作為特色項目發展旅游產業。依托于徐福故里海洋文化節,圍繞新時代海洋觀,建設以探索海洋、利用海洋、保護海洋為中心的海洋文化。③加強學習文化建設。船舶設備及捕撈技術的發展,對漁民技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應不斷加強學習文化建設。加大職業船員培訓力度,通過舉辦技能比武、法律法規知識競賽等活動,提高漁民專業技能,豐富休漁期間村民的文化生活。總之,將文化的培育同漁民素質的提升結合起來,同生態環境保護結合起來,同漁業特色鄉村旅游及經濟發展結合起來,打造積極向上、生機蓬勃的文明漁村。
3.4 ?發揮黨建引領,推進漁民自治
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是實現鄉村振興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黨的力量來自組織,越是松散的基層,越是要加強黨組織的建設,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結合漁業村的生產生活特點,將黨組織建設成為各個領域各項事業的領導陣地:①將黨支部建成行業協同發展的陣地。行業協同發展,重點是協同。在各行業協會中建立黨支部,領導行業規則的制訂,打造群眾參與行業政策制訂的平臺、維護行業公用品牌保障。②法治建設的陣地。在現代社會, 法治型的社會統治形式是形成與建構有機協調的法理型社會秩序的基本組織形態, 也是構造現代鄉村治理與自治體系的內在要求[4]。依靠黨支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領導村民自治,實現鄉村治理體系現代化。組織漁民參與國防的陣地。漁民的職業特性,對國防安全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黨支部,積極組織漁民參與預備役訓練、反偵察反間諜等國防活動,發揮漁民在國防建設中的積極作用。通過參與國防活動,提高漁民隊伍的組織性、凝聚力。
4 ?結語
鄉村振興是“五位一體”的全面振興,漁業村在實現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應改變只追求生活富裕的不平衡發展。堅持海洋特色,豐富產業形態,保護海洋生態,解決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不平衡;培育海洋文化與漁文化,發展文化事業,解決精神生活與經濟生活之間的不平衡;發揮黨建引領及漁民自治,實現鄉村治理法治化及現代化,實現漁業村的全面振興。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2]中共中央,國務院.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溫麗華. 激活優秀家風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推動力[N]. 廣西日報,2019-05-14(009).
[4]公丕祥.新中國70年進程中的鄉村治理與自治[J].社會科學戰線,2019(0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