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來
摘要:為了推廣漁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生態高效漁業,加快農村振興戰略步伐,深入分析當前河蟹養殖的重要性,提出針對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發展生態漁業的途徑,切實提高漁民收入,保障漁民生活質量。
關鍵詞:河蟹;混養;池塘;水草
中圖分類號:S966.16 ? ?文獻標識碼:C
安徽省蕪湖市鏡湖區方村街道一河蟹養殖戶,通過多年的不斷摸索,不斷學習,養殖技術日益成熟。2018年在面積為36畝的河蟹池塘里,按“河蟹混養+生態”高效新技術模式進行養殖,主要是河蟹混養過濾性魚、青蝦等,養殖品質及經濟效益可觀。現將其養殖高效新技術模式做法介紹如下,僅供廣大養殖戶參考。
1 ?養殖條件
1.1 ?池塘養殖條件
河蟹養殖池塘為長方形,采光性好,向陽池塘面積36畝,分為6個塘口。面積3~10畝不等,塘梗坡度緩慢,池底平坦,塘內開挖幾條橫豎相通的蟹溝。溝的面積占池塘總面積的1/5,同時保持水的深度達1.2~1.5 m,溝底向出水口高度有坡度,利于排水,中間平灘處可保持水深0.7~0.8 m,池塘四周用防逃薄膜加固圍著,以防河蟹逃跑。
1.2 ?池塘消毒
放養前,要清理過多的淤泥、雜草,經過3~4周曬塘,用塊灰、漂白粉等對池塘進行全面消毒,殺滅塘中的有害病菌和天敵、寄生蟲。畝用生石灰75~100 kg、或每畝用漂白粉10~15 kg化水全池潑灑,消毒7天后排干水重新注新水備用。
1.3 ?水草種植
池塘四周以及平臺水草的豐富程度直接影響養殖效益。池塘除水溝以外,平臺處要種植輪葉黑藻、苦草、伊樂藻等水草,占池塘總面積的60%~65%,水草既能調節水質,又能凈化池塘,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在河蟹、青蝦脫殼時起到保護作用,同時還作為餌料,經過養殖實踐證明,“草生長旺,魚長的肥,蟹、蝦養的好”的美稱。
2 ?水源條件
水源來自青弋江支流,水源充沛、水質良好、交通便捷、水網星羅棋布、水質符合國家的標準。
3 ?放苗
3.1 ?蟹種
放苗時間為年底或初春,在蟹種放養前把水位控制在55 cm。每畝放養平均規格為180只/kg的河蟹苗種650~750尾,注意放苗不能密度太大,這樣不僅使養殖的蟹規格較小,而且會破壞水體生態環境,蟹苗下塘前用濃度3%-5%食鹽水進行消毒滅菌,以提高苗種成活率。放養的苗種來源正規的市場,個體要求品相好,肢體齊全,活潑,體質健壯,一般在春季前放養結束。
3.2 ?青蝦苗
分春秋兩季放苗,同時畝配套1000只/kg青蝦苗4~4.5 kg,到五月底六月初起捕出售,產青蝦28~30 kg,每畝增加經濟效益1600~1800元;7月至8月初,蝦苗規格4000~6000尾/kg畝放青蝦4~5 kg,可獲青蝦30~35 kg,每畝可增加收入2600~3000元。
3.3 ?鯽魚等
在4月初每畝套養鯽魚規格10厘米以上魚種30尾,年底可獲0.15~0.25 kg/尾商品魚4.5~7 kg。鯽魚是生活在水體底層的中小型經濟魚類,該魚雜食性,抗病力強,主要攝食植物性食料為主,餌料殘渣、底層藻類,并在池塘中混養0.8~1 kg/尾(鰱或鳙)8尾,能有效控制浮游生物數量,適時調節池塘生態環境。
4 ?餌料及投喂
4.1 ?餌料種類
動物性餌料主要以小魚、河塘螺螄肉、蚌肉等;植物性餌料主要以小麥、輪葉黑藻、苦草、伊樂藻等水草;配合飼料的蛋白質含量不低于36%,根據季節和水溫及天氣進行科學搭配。
4.2 ?餌料投喂
投餌方法:根據生產季節、天氣、水溫及活動情況。實行“春秋兩季精投、夏季以植物性為主”按照投喂“四定”原則進行科學判斷、分析,適量投喂,加強池塘觀察和巡塘檢查。
5 ?養殖管理
⑴池塘應保持良好水質,水體生態環境保持良性循環,三月份前以淺水為主,水深控制在60~80 cm,保持池塘蟹溝水位,水溫升高時,要適時調節水質,根據情況加注新水,前期每隔一周左右加注1次新水,河蟹、青蝦、魚生長旺盛期每隔2~3 d加注1次新水。5月份水位保持在0.8~1.2 m,高溫期間水位1.1~1.5 m,8~10月份水位1.1~1.2 m。
⑵池塘內種植輪葉黑藻、苦草、伊樂藻約占總水面積的50%~60%,為魚、蟹、蝦提供充沛的餌料,并為蝦蟹生長脫殼起掩護作用,改良池底結構,提高水中溶氧量,改善水質,改善池塘生態環境作用。
⑶河蟹堅持“兩頭精,中間青” 投喂原則,3月中旬-4月,日投餌量為體重的2%~3%,5~6月,日投餌量為體重的4%左右,7~8月以投喂植物性飼料為主,8月份以后是河蟹生產高峰期,投餌以投喂動物性飼料為主,搭配40%植物性飼料日投餌量為體重的8%~10%,河蟹的具體投餌量要根據天氣、水溫、水質、及其攝食活動等情況滿足生長需要。
⑷堅持防重于治的方針,堅持生態+高效新技術模式與科學用藥相結合,把好清塘消毒關,苗種投放關,定期使用生石灰調節pH值,日常投餌不定期加維生素C及免疫多糖防病以增強品種體質,降低發生病害的風險,治病時要對癥下藥,嚴禁菊酯類和敵百蟲等消毒劑。根據池塘水質情況,適時保持水中硬度,特別關注活性離子鈣,以保證青蝦、河蟹順利脫殼生長發育。
⑸適時捕撈,適量上市出售。根據市場需求及價值變化適時將達標的魚、蝦、蟹及時上市。捕撈方法有地籠、抄網、誘捕、干塘捕撈法等。
6 ?經濟效益
2018年年底養殖戶在36畝河蟹池塘里收獲總產量為9860斤,其中河蟹 4800斤、青蝦 2160斤、魚2000斤,總產值 27.28萬元,畝產值7578元。
7 ?小結
⑴池塘水生動植物數量、種類是調節水質的重要因素,保持生態良性循環是河蟹+生態高效新技術模式的關鍵。
⑵建議池塘放養品種和密度需合理科學,從而能提高水產品的成活率和水產品上市規格,否則池塘環境遭到破壞,水質惡化會降低養殖效益和生態效益,大量養殖實踐證實,科學放養、科學搭配,能提高水體立體化利用率,提高單位河蟹養殖生態高校新技術水平。
⑶加強水產養殖管理,認真做好生產日志,特別是池塘天氣、水溫、投餌量、病害、魚藥用量及使用等情況,積累生產經驗,提高養殖技術,保護好水質,維護池塘生態平衡。
參考文獻
[1] 王旭,鄧朝陽,謝滿華,王良才,萬全.配合飼料養蟹高效生態養殖模式分析[J].科學養魚,2015(4): 30-31.